<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从大山外来了三个小青年,听说是城里人,来到我们这个穷地方,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我们山区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队长给他们找了一间房子,队里的社员们纷纷献上自家的木材,有几个大叔大爷、会点儿木活手艺的老一辈儿们,自带木工家具,咚咚锵锵,忙活了一天,给他们做了两张木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有的会泥巴匠,开始在门儿后面给他们砌灶台,他们纯厚朴实,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一块土坯,一铲子泥巴,认认真真地糊抹灶台,哪儿出火太快,浪费柴火,再抹一铲子泥巴,锅底空间太小,柴火不易引着,一边精细推敲,一边观察,把整个灶台制作得精致好用,所以有人说:“高手在民间”,他们的经验都是平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 三个知识青年的家,在一片鞭炮声中建起来了,七邻八舍的乡亲们,有的拿几个鸡蛋、有的拿面粉、有的拿食用油等等,都来给他们燎锅底儿(家乡土话)庆祝“新家”成立,三个小青年连连点头称谢,感激的话儿说了一大筐,几天工夫,他们就和乡亲们,由陌生转为熟悉,由熟悉变成亲近,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们,像见到了外星人一样追着看,山里人没见过世面儿,弄得人家怪不好意思的。有个小伙伴窃窃私语对着我耳朵说:“城里人除了比我们穿的洋气一点儿,别的也没什么两样阿”。</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个院子里住着连“知识青年”一共三家人,另外一家是我的大伯家,小青年们住的房子是我大伯的房子,大伯和我的父亲是堂兄弟,他有一个亲弟弟,早些年当兵一直都没有回来过,所以他的三间房子,由我大伯管理着,其中一间是磨房,大伯嫌弃磨房空气不太好 ,就在山墙另外开了一个门儿,其余两间屋里面,大伯装着杂七咋八的闲置物品。 小青年儿们来了没地方住,队长就找到我大伯 ,给他们腾出来一个房间,让小青年儿们暂切先住下,于是,我就有幸和他们成为邻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个“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是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从来没有做过饭,来到山区,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生产队里分红薯,一般大红薯好洗好吃,吃起来没有红薯筋,村民们都想要大红薯,小红薯吃起来有筋,队长向着他们,分给他们一些大红薯,而村民们不许挑三拣四的,一拉子上称,我家分的小红薯,妈妈把它挑出来,洗干净后,放在锅里蒸熟,可以吃了,小青年们把红薯洗干净后,直接放锅里煮,结果煮了好久也没煮熟,看见我家吃饭,小青年眼馋,一个小青年气冲冲地去找队长说理去,小青年指着我家的红薯说:你把大红薯都分给我们,把小红薯都分给他们家了,这么大煮都煮不熟,怎么能吃?围观的群众一听笑了,一位大娘跑过来说:“小伙子,队长是向着你的,大红薯好吃,只是你煮的时候,用刀切成小块加水就煮得熟了”,说完又小声嘟囔:“真是个书呆子”。</p><p class="ql-block"> 又一次是他们刚来的时候,队长让他们下地干活儿,春天的麦苗葱笼,长势良好,一个小青年採了一大把麦苗,说是韭菜,准备拿回家炒韭菜吃,被我娘看见了,说那些是麦苗,不是韭菜,小青年们还据力力争,硬说是韭菜。弄得我娘也不理他们了。</p><p class="ql-block">三个知青在村子里住了一年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练,个个都成了农业生产的能手,利用他们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学习认字。</p><p class="ql-block"> 他们把一些生字写在小黑板上,拿到地里,趁休息的时间教村民们识字,村民们学习也很认真,手里拿着树枝在地上一笔一画的抄写。</p><p class="ql-block"> 他们还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扫盲学习班”(夜班),自己出钱给乡亲们买书,乡亲们白天干活,夜里背(毛主席语录),夏天,乡亲们就在院子里学习,到了冬天,乡亲们把小青年的家围个水泄不通,经过一年多不懈的努力,村民们认识了不少字。也会背一些简单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从来大字不识一个,通过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了,经常在家里一边做饭,一边学习,像着了迷一样,有时候把锅里的饭烧溢出来了还不知道,我和父亲在一边看着笑,</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妈妈的学习特别认真,吃过晚饭就往学习班里跑,回来还要背很久很久,那时我在上小学,妈妈不认识的字问我,我有时侯也不认识,就和妈妈一起 教妈妈查字典。那段日子我很荣幸,庆幸自己竟能当上妈妈的老师了。</p> <p class="ql-block"> 三个小青年在山村里和乡亲们结下了深情的友谊,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其实它们并不大,都像我的大哥哥,他们所做的事情值得怀念,他们是山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乡亲们的第一任老师!使贫穷的农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懂得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们一个个被调到全国各地工作,由于当时的通迅不发达,就失去了联系,但是三位大哥哥的事迹值得学习,永远储存在脑海里,他们是我前进路上的一束光,指引我走向光明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还记得他们的容貌和名字 ,一个个子高高的瓜子脸,眉青目秀,他叫熊建波,我叫他建波哥哥,一个胖胖的,眼睛有点小,笑起来眯成一条缝,他是赵海成,我叫他海成哥哥,一个叫王思佳,有点像女孩子,眉语之间透着女孩儿的娇颜,我叫他思佳哥哥,他们像我的亲哥哥一样,在我童年记忆里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时光的风带走了我的童年、斑驳的光阴在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也许他们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也许是他们早已功成名就,过着衣食无忧的老年生活,但在我心里,他们永远都是我的大哥哥!永远都是那个活力四射、眼里放着光茫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鸣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