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学 生 时 代

张永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煤矿工人的儿子,公元1956年农历丙申年的早春二月,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王封矿安全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封矿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境内,北依太行山,南临朱村井田,东临李封矿。因煤矿驻地有个王封村,是明朝时皇族万王分封于此,矿名也随村名定为王封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封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25年6月,王封矿就建立了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工人“五卅运动“反帝斗争。曾在当年的7月7日起,参加了焦作矿区的煤矿大罢工,并取得了大罢工的全面胜利。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曾高度盛赞了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大罢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封矿是个百年老矿,最早由英商福公司出资开办,1919年凿井,1923年投产。当时称为中国最好的煤矿之一。1938年2月王封矿被日军占领,由日本人控制,被人称为王封坑。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封矿又归属国民政府。1948年10月23日,王封矿获得解放。1949年9月,焦作矿务局成立,王封矿成为其辖属的一个国营统配煤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焦作矿务局招工时,父亲到王封矿当了煤矿工。住的是王封煤矿分给的福利房。这种房属于公共自来水,公共旱式大厕所的那种砖瓦结构的大排房,现在叫棚户区。我的姐姐和妹妹都出生在这里。母亲说,我也是由接生婆帮她在家里生的我。为了避邪免灾,奶奶给我起名叫张小孬。也不知道是啥时候,给我在后脑勺留了一大撮头发,慢慢长长了,梳成了一根小辫子,还邦扎了根小红绳。奶奶还用一个小豆豆放在我的左耳垂上揉捏了一阵后,用做衣服的针穿了根带油的红线扎了个小洞,说是用来戴耳环。这耳环便成了我们家中小娇孩的特殊标志。奶奶对我很亲,平日里去女澡堂洗澡也带着我这个小不点,后来有人提意见对带小男孩来女澡堂洗澡表示不满,就不敢再带我了,换成了爷爷带我去洗澡。那时侯,母亲在王封矿食堂上班,曾领我去过王封矿,看过竖着的井架,在食堂吃过饭,让我觉得啥都挺稀罕很好奇。后来,精兵减政,压缩人员时,母亲就不在食堂工作了,在家里帮着爷奶做手工艺品在街上叫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3年,我年龄已满七岁。小学招生时,爷爷拿着户口簿,领我去新市场小学报名上了学。老师在班里曾把我的名字改写为张小闹。说闹和孬同音,比孬字好。学校离家稍远些,总是爷爷送我到校门口,放学在校门口接我。习惯性的依懒大人,让我很是胆小怕事。一次下雨天出门到商店去买块橡皮,还怕弄湿商店里的地,把油布伞放在门口,结果出来后,雨伞也被别人拿走了。只好淋雨回家,还挨了爷爷的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说是大马村矿水淹后,要加快开发小马村矿,因父亲是掘进工,就跟随大批工人调动来到了小马村矿。矿上暂无住房,就在附近的中马村租住了一家农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马村是百间房人民公社的一个自然村。 相传是古代武王伐纣时,周武王在上马村处上马,在下马村处下马而得名了上马村和下马村,中马村则是因在两村的中间而得名。中马村的整体建筑是东西走向,分北街、中街、南街三条街,我们一家九口人就租住在北街路南居中的张长岭家后院的西屋。房东也姓张,家有三个儿子,大儿送到山西过继给人家了,二儿小名叫哈蟆,小的叫张新成。对面路北有个胡同,穿过去一扇小门就可到学校,若遇锁门,要不翻墙过去,要不就得走到西边绕路去学校。路上要经过露天大戏院,我曾在里面看过鄢陵县豫剧团和清丰县杂技团的演出。南北路上的张家词堂,也是当时的大队部,旁边是豆腐坊,还有起伙店(也叫车马店),可以牲口入棚,人住澡堂,借火做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学校分南北两个院,中间被一条不宽的马路隔开。中马村完小的白底黑字牌子挂在南院大门旁,门口还有两尊小石狮,据说这是被政府没收财主家的老宅院。北院是新盖的红砖瓦房,呈凵型的排房,对着南院。我在北院上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姓董,校长姓张。我因留有小辫子,时常戴个小帽来遮掩,加上还有两颗大板牙这明显的个性特征,让同学们很快记住并认识了我,我也接触认识了大家。那时候我的学习很用功,各课成绩优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班里的张社平,小名叫毛孩,我就住在他家的院子里,他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张太平,张水平。同学张小头,有个特别的面容,就是一只眼特小,不太管用。还有两个叫张战军的,只能从脸上肤色的来区别,其中一个我管他叫白孩战军。后来一个改名为玉字辈的张玉峰。比我年龄大的谢文松,长的很帅气,孙玲喜取了个女孩的名字,都叫他玲玲。陈宝华的学习成绩很好,是班委委员。我们几个都曾轮换同过桌。同学中还有两个姓苏的,大个子叫苏建设,小个子叫苏小中。苏小中有一双大眼睛,十分活泼可爱,还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他和赵建庄、安贤梅,还有一个叫暴建立的(有六个手指头)同学都住在选运区铁路专线东边的红房院,因都是矿工子弟,他们邀我去过他们几个的家。女生当中的张桂花、张瑞莲、芦新爱、周小仙(先),还有楚荣花,张福荣等,年龄都不差上下,个个都是天真可爱的天生小美女,白白净净的张小棉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男生中还有连文新,侯普选,刘国庆,谷长征,王小记等都是我们班的好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上三年级时,班主任是琚秀荣老师,虽个子不太高,但长的很漂亮。是她让我当了班长。她曾在班里排节目时教过我们一首儿歌 “ 铃铃铃朗朗朗,清早起大太阳,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为工作忙,我到车间把纱纺,我到工厂去炼钢,老汉不到别处去,参观人民大会堂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激情的革命年代,自我革命成了全民的自觉行动。留小辫儿是封建主义思想,必须彻底决裂。我就借同学张小骡之手,让他在做手工课时用剪刀剪掉的。回家后怕奶奶打我,在奶奶面前一个劲的假装哭,实际上也是我要做自觉革命派的决心和行动体现。同时我自已重新给自已起名字为张永国,意为永远保家卫国。但同学们不适应,仍习惯叫我张小孬。因我还有两个弟弟,自然叫成了二孬、三孬,我成了大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学同学50年后的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底我因家搬到了北工地,即巡返村下面的北山工人村,就转学去了上马村小学,那时已是小学七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9月我姐被作为知青下乡到孟县的谷旦公社。父亲随着支援南方开发煤田基础建设大军去了湖南的耒阳。我小学毕业,上了焦作市第六中学。我和北山工人村的温国有、刘广仁、郜立臣、和法春、胡俊香、李和平等同学分到了当时的三连四排暨初一四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焦作六中坐落在马村区工人村,离我们北山工人村有四五公里路程,每天早上,天不亮我们几个同学就结伴徒步到校,从沒有迟到过。对此,学校教务处还在校门口贴了一张《八里近、一里远》的短评,表扬了我们家住北山的学生,批评了住在校门口附近还迟到的同学。每天中午,我在学校吃点自已带的干粮,喝点学校锅炉房提供的开水,感觉很满足,但心里一直渴望能在学校食堂吃上热乎的饭菜。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了,我不仅能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了,还能骑自行车去学校了,觉得很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学校分南北两个院,北区是初中部,南区是高中部。上初中时,主要课程是数理化和语文、政治等。外语教的是俄语,字母学完不久说是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就改成了学英语。基础课之外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工宣队师傅的带领下,在校院北区开始挖地下防空洞,就象电影《地道战》演的一样。我们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热潮中,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到东石河捡青石头砸石子,手被砸过,磨出血泡,还要把按规格砸好的石子用两轮车拉送到百间房的一个石子收购厂。我同苏建设、王国顺、李跃军、李顺利、岳连生、李和平、郜立臣、温国有等同学相处的十分要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学校组织的支援小马村矿煤炭高产月活动中,我们穿上矿工服,佩戴上带有矿灯的安全帽,到井下挖煤,体验过五天的井下采煤工作,吃过五天不要钱的食堂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中毕业后,不少同学放弃学业找了工作。但全家都支持我上高中,加上我的学习成绩也不错,自然进入了六中的南院,分到了高一(三班),还当了班长。我们班有五十多(54)个同学,不少是周边附近农村藉考上的优等学生。这期间我接触认识了王玉山、张社成、张新轩、林小松、宋铁岭、秦新社、韩羊群、侯新矿、刘小平、刘广相、李国胜、张猛虎、张银虎、张玉国、王雨安、侯怀峰、葛黑有等同学。那时男女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女界线明显,也都不敢公开交谈说话,但大部分女生对我这个班长挺尊重,王洪芳、靳保华、和桂芝、韩翠梅、毋启秀、王梅香、张红艳、张小玲、李素琴、闫习平、吕巧玲、张玲菊等同学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漂亮女生还送我一个当时流行的口琴,同学们都说我和她在谈恋爱,弄得我们相互间都不好意思,不敢来往。她也在1973年初夏,我们三班解散分班前辍学去小马村矿干临时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全面恢复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五四青年节那天,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还当了我们二连的年级团支部委员。我班的苏建设同学在此期间,转学去了矿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我们的课程也是多以讲政治为主,全面体现三忠于四无限。即永远忠于毛主席、 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 、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对毛主席要无限忠诚 、无限热爱、 无限信仰 、无限崇拜。文化课除了主课外,大部分讲的都是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卫生基础知识,学习是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美术老师吕衍行,也是物理老师,听了他的课,我买了些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件,自已动手安装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高兴极了。我们的化学周老师曾当过我们的班主任,他曾带我坐大客车到很远的济源县王屋山下的一家农场参观学习研制“920"植物生长刺激素,回来后在学校实验室成功培育出了“920"菌种。我们的语文课梁老师,讲起文言文一套一套的,但我一直不太喜欢这古文,尤其是翻译成白话文。我喜欢上体育课,单杠、双杠、木马、三级跳远我做的都很好,课间休息时还不忘去拉几下单杠,做几个360度大循环,在双杠上甩几下,做个倒立。一次单杠练习中,五班的胡云歧同学的腿被摔成骨折,我把他送到了学校附近的焦作矿务局中央医院在马村开设的二分院,打上了石膏。从此让我很是小心谨慎,只是围着足球场上的跑道跑几圈,在篮球场上练练投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由于北山工人村建在上马村的北边巡返村的南边,通往我们住地的输水管时常在上马村就被截流,造成我们的蓄水池无水可供。为了生活需求,居民们不得不在早晨供水时间段里,跑到上马村的畜水池去排队挑水,一趟来回就需三四里路,我每天上学前的任务就是必须挑一至两担水。因挑水人多,走的小土路常被水溅湿,滑倒过不少人,我也多次摔到过。为了抢时间,我在挑水中学会了左右自由换肩。遇到缺水时,还要跑到巡返村的一个山沟里,去挑雨天时冲到大水坑里的雨水,回来后在水缸里放点漂白粉。家家户户用水都很珍惜,从不敢浪费。对此小马村矿在木厂附近盖了些联排式的老式砖瓦房。1972年底,让我们北山工人村的全部搬了下来,户藉地也由此变为木厂街。我们家搬入了配有两个小套间的住房,外面还有一个专门做饭的小伙房。大街中安装有公用自来水,街两头有男女大厕所。我们上学的路程减少了一大半。住地北边的大公路旁边还有通往市区的3路公交车,各方面的条件好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改善居住条件,搬下山来的各家住户都在房前房头划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私房。我发动同学们帮忙,找钢筋木料、拉土脱土坯、买水泥石灰,炉渣拌灰,自已动手铸造水泥梁,在房头又盖起了两间小平房,会木工的林小松同学帮忙做了门窗。尽管不能防震,也不安全,但我从来不害怕。我住上了小单间,买了张桌子,可以在房间里写写画画了。同木厂街前排房的焦悟生大哥交流学习练写篆书隶书美术字也方便多了。空闲时,我就到小马村矿大门两旁看人家画漫画专栏。这期间我们的初中同学岳连生参加工作就在小马村矿工会,让我有机会接触认识了矿上不少会书法绘画的宣传工作者,当下手帮忙中发展了我对书法绘画的兴趣爱好,我当时学画的中堂画(老寿星,上山虎、仙鹤图)和篆体四条屏等很受街坊邻居的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3年,随着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和师道尊严,讲阶级路线的政治学习仍是主课,文化学习似乎处于暂停状态,不少学生离校打临时工或辍学回家。因高中各班学生人数出现了参差不齐而缩班,我们三班的同学不幸被分散到了其它的四个班,我和郜立臣、和法春、张社成、林小松、李顺利、和桂芝、冯秀俊、李淑琴等同学分到了二班。暑假期间,我让学校出具了学生证明,买了张火车票,带着小弟三孬去湖南耒阳看望在那里工作的父亲和姐姐。回来的途中,我在长沙下车转乘东方红专列到了韶山,参观了毛主席在韶山冲的旧居。毛主席旧居坐南朝北,为土木结构的“凵”字型建筑,东边的半瓦房为毛主席家,西边茅草房为邻居家。1893年12月2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于此,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我观后心里无比激动,也很自豪。在照相馆的照地点排队等了近一个小时,以莲花池堂和旧居为背景拍照作了留念。只可惜珍贵的黑白照片不知丢到那里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焦作六中高(73)二班毕业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4年的焦作市知青下乡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分到高中(73)二班后,又接触认识了二班的不少同学,班长是习戴力。到了1973年底74年初,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开展,全国范围内响应毛主席发出的最新指示,又掀起了第二轮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我们的学制随着延长或缩短的改革而变更,动员组织学生下乡也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延长到1974年夏季毕业的我们这届学生,又作为73届的高中生在74年3月提前毕业,农村籍的返乡务农,城市户口的依据政策安排到农村下乡。高中毕业合影后的4月10日,我和首批下乡同学随着全市集中下乡欢送大会在东方红广场的召开,结束了我的学生时代。城市户口变为农村集体户口到了博爱县原金城公社的南邱村,成为南邱村青年队的一名下乡知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