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 做平常事

阿山

刚接手鱼跃中队的时候,我就提到过一个词“分寸”,太过于得意忘形或是谨言甚微,都不是一个好的平衡状态。在集体中,最重要的是知道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知道说什么,那就少说多做;不知道怎么做,那就观察别人并学着别人怎么做。 我们说,做事讲究“分寸”,明理得体,本分为人,不逾越权限亦不推脱责任; 做事讲求“分寸”,懂得适可而止,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强求别人也不为难自己。 然而在孩子的身上,往往会有这些情况出现:给同学起着外号,有意无意路过往别人屁股拍一拍,对方已表达出怒气,但当事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做着别人反感的事,这可以说是从“多手多脚”转化为“有意为之“的恶劣行径吗?<div>  还有的同学,享受这个集体带来的好事,对于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却不以为然,一句“傻X”,似乎不必要问责,可在我听来,咋就这么刺耳呢?</div> 在古代,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技术也落后,人要吃饱肚子活下来,特别需要家族团队合作,需要从先人、父兄那里学到生存技能。到了今天,在中国精神世界里,团队、集体的观念始终有存在的价值。一个班集体,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小学教育里,我们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重视,这关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得在集体的锻炼中,学会把握“分寸”。 上学期开始,我们提出了“一收二摆三关”,做大课间离开课室前,学生应做到这样的行为规范。<div> 我个人对于要做到类似于“一收二摆三关”这样的习惯养成教育,有八字箴言“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就像“上学不迟到、厕所后要洗手、座位附近有垃圾要清理”这样的平常事,其实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能做到的。<div>  “平常心”是指对于学生要“做到”的事情,我们只需表示肯定,大家只是在做平常事而已,切勿拔高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的价值思维。<br></div></div> 举一个小例子,在做大课间之前,大家能把书本收回抽屉里边,这是“做到”;如果学生A动作快、收纳又很整齐,有方法,这是“做好”;学生B看见还有同学的衣服放在桌上,主动把衣服叠好放好,这是“做对”。我会让学生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传达两种意识:第一,这些平常事我们都能做到,并非是那种额外的、考验人的要求,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的自信;第二是让学生去思考,同样一件小事,身边的同学有哪些不仅仅是做到,还会做好和做对,他们为什么能这样?我自己可不可以呢? 另外,我们不妨去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到集体中来学习?我认为其中一点是因为他们需要去模仿所在文化群体的正确习惯。对于我们鱼跃中队,我一直把关注点放在班级整体上。所谓“平常心”还包括我们要正确对待习惯养成教育,把它放在一个文化群体的层面去考虑,而不仅仅是学生通过被监督、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时候不要只盯着那些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学生,而是真的切切实实地开展班级活动,例如之前我们班开展的辩论赛、中队活动,这个学期开展的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让整个班级动起来,让绝大部分学生去认同我们的群体文化,从而达到一种养成教育内化于行、自觉约束的目的。 把事情想明白了,把铺垫做足了,是不是就能事半功倍呢?教育行业说复杂也不复杂,平常心,平常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