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奇塔的陈年往事

张敬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山⻄期间,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地上看山⻄,地下看陕 ⻄"指的是地上的古建筑,地下的兵⻢俑。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地。近一 个月走⻢灯似的观光,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到皇城相府⋯ ⋯等众多的五A级的古建筑群,各有特色从不同⻆度展现了我国五干年的 文明,高超的建筑艺术让人大饱眼福。不过使我念念不忘,促动之大的还 是建筑在那个名不经传的古老小县城(应县)的一座千年木塔。</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驱⻋沿着太行山脉穿过雄伟的雁⻔关,北上不过十几里便是一⻢平川的塞外(大同盆地),隐隐约约的发现云雾缭绕间的"一塔挂⻘天"的壮观画面。这是当年朝庭给官都不要宁愿到五台山放羊的顾炎武专程到应州朝拜释迦塔(今山⻄应县木塔)时写下的著名诗篇:《应州.漯南宫阙尽》里的精典描述。当我们走近时,这尊千年古塔展现在眼前的确是拔地擎天,如垂天之云的大气磅礴,肃穆庄严神圣而荣耀。隆冬时节的正午阳光一噜噜落在古塔上,也落在我们的脸上,一股股的温暖,把从太行山带来的寒气一扫而去。古塔边所剩无几的几棵古树在⻛中不时的摇晃着,发出窸窸窣窣的換装声音,成群的麻鹃,结队的⻜鸽,数不胜数的叫不上名的⻜⻦绕着古塔往来穿梭,一切皆是古朴而生机盎然。唯有木塔显得有些陈旧苍老,象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沧桑老人舒展着宽大的胸膛,仿佛有许多心里话要向我们这些千里之外的来客倾诉。</p><p class="ql-block"> 我⻅过国内外许多名塔,大多都建在名山之巅或丽秀之傍。比如⻄湖边上的六和塔,⻓江边的⻩鹤楼,洞庭湖傍的岳阳楼⋯⋯比之于眼前立于塞北的千岁木塔少了一些沧桑浑朴与神秘色彩。作为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名的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它,曾有过升沉荣辱,确多了一些沧桑之概。我绕塔两周环视从塔基到塔顶的八卦莲环,数不胜数的牌匾与匾联一直从底层挂到塔顶的四面八方。正是那一幅幅被⻛吹雨淋,陈旧残缺、字迹模糊的匾联发出的历史浩叹,载承了千古文化底蕴。我试图登塔观瞻,被二楼梯口的"游客止步"所阻。正在我深感遗憾不知所措时,"同志",一声低沉的山⻄方言从我身后传来,转身望去,在通往出口的转弯处放着一张小桌,桌面上立着一个红色"党员岗位"牌,一字排开摆放着《参观需知》和几本旧版木塔介绍小册,正中座着一位中年男士身着草绿老式军大衣,微笑和善的与我打招呼。同志,这一称呼近些年来已很少听到,因此,引起了一次短暂而热情的对话。得知他是一位退伍军人,在此工作⺒多年,同样的経历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临行他给我推荐了两本书,一本《应县县志》摘要,一本应县文保所老所⻓杜福先生编著的《应县木塔揭秘》激起了我对古塔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二&nbsp;</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从诞生起,就把自己身世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释迦塔 "牌匾上三个大字旁有"辽清宁二年(公元1067年)特建宝塔,大金明 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益完"时间跨距之⻓,《应卅志》记载由辽 兴宗的萧太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这零星几笔不精确记载,给后人留 下一个个迷团,也许从一开始建造者们就不想告诉世人而有意为之。有道 是这木塔座落之地帮助我们解读了不少难解之谜。应县契丹时期称应州, 正是后晋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中的一个州,紧临北宋雁⻔关,是契丹 国⻔。到了北宋时期,宋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宋辽为此进行了⻓达25年之 久的争夺战。著名的杨继业率数千骑兵从丁陉出发进至雁⻔北口(今应县 南),迂回从背后奇袭契丹军,获胜收回朔、云、应、寰四州的战争就发 生在这里。不过那时还没有建释迦塔,如果有这个塔扬继业的奇袭很难成 功。仅仅几年后雍熙三年辽国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萧燕燕)亲率十万 之众打败北宋领军大帅潘美,副统帅扬继业(扬令公)苦战金沙滩兵败石 碣谷,被俘绝⻝三日之亡。京剧《杨家将》为了表达杨令公忠勇爱国之功 传唱为头撞李陵碑而亡。这些至今都家喻户晓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同盆地这 个辽宋古战场。加之应州又是契丹萧太后的故乡,当局把木塔建在应县以 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多功能,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中原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的谚语,应州塔说的就是充满传奇的 这个千年不倒翁。2006年经过 联合国教科文认证,应县木塔是当今中国倘存的宋代前的唯一木建筑,也 是世界上倘存的最高、最早的纯木建筑,它比比萨斜塔还大100多岁。实 际上最早将定州宝塔传播世界的是日本学者伊东忠太,他是东京帝国大学 教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骑着蒙古⻢到应县考察,后收入《⻅ 学纪行》《东洋建筑研究》而传播到⻄方国家。据杜福先生《应县木塔揭 秘》一书中介绍木塔千年来,经历了数十次六级以上的大地震:无数次狂 ⻛骤雨闪电雷劈:多次战争洗劫,经住了200余发炮弹轰炸等一系列的天灾人祸至今仍伤痕累累,确始终伟岸屹立不倒。用现在的话讲,可谓世 界级的当之无愧的精品中的精品。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一则记实报道,讲 的是河南老子故里一座庙宇,当年日本侵略我国,用大炮轰炸,连续发出 20多发炮弹竟无一命中,或击中了也不爆炸,至今还有的弹头挟在树杈 上,由于实在太过神奇,后来日本人只得放弃进攻。这件事在当地流传甚 广。难道眼前的木塔真有神灵庇佑?真乃是"万物有灵且美"。⺠国时期 中国建筑之父梁思成先生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从北京乘火⻋到大同,转骑 毛驴到应县专程考察木塔后,给远在千里外的妻子林徽因写信感叹的说: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我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 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由于这尊古塔自身的诸多优点,当地 百姓给它附与了许多神奇传说:比如千年不倒是鲁班所建;闪电雷劈而不 毁是玉帝给雷神有旨意;宝塔夕阳放光是佛主显灵⋯⋯等等。随着时代发 展,科技进步许多木塔神奇现象都己揭秘,得到了合理而科学的解释,但 仍有许多历史的迷雾等待着专家学者们去研究探索:比如佛祖的舍离子由 何人何时传入我国;为什么会安放在这个当年名不径传而战乱不休满目苍 凉之地;奉敇募建的田和尚是谁,史书上记载甚微;建筑木塔的国之工匠 们为何无一人留下姓名;木塔有地宫吗,地宫有什么珍宝......等。此外, 还有许多看点让你留恋,特别是爱好建筑的朋友们不到应州木塔将是一大 遗憾!如果你能亲临古塔观瞻,一定会有一种时光在眼前穿梭在感觉,得 到不虚此行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历史走进了近代,木塔也迎来了更加艰难的历险,历史上虽多次进行维护保养,躲避了无数次的天灾,确终究没有能躲开人祸。⺠国时期有 一位县太爷,听取⻛水先生建议,奇思妙想,将清代维修新增的灰泥墙和 斜戗拆掉改为隔扇⻔,结果危及了塔身结构。对此,梁思成先生考察后 称:这是八百余年来最大的厄运,若不及早恢复,则后果不堪设想。由于 失去平衡,从那时起塔身向⻄北方向倾斜,如果你就近观察影约可⻅。不 过,这次保护木塔的不是上天玉帝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木匠出身的高 官,1989年时任共和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同志,亲自登楼替木塔把脉诊 断。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木塔从管理到维 保从根本上有了保障。</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很少有古建筑景点使我蒙生沉重而宁静的心境。岁月悠悠,古往今来,这千年不倒翕究竟尘封了多少陈年旧事?我手拿着那位老兵推荐的两本书,随意翻阅,木塔的变迁祥尽而清晰。我不顾同座的反对,打开⻋窗,想把木塔的美丽牢牢的印在我贪恋的眼神里,有点游性未尽。在我看来,这尊木塔它⻅证了太多朝代的兴衰,而且与历史的牵联过多;它贮积了太多的陈年故事,如同是集建筑、佛教、书法、绘画与一身的那个时代的艺术文化的博物馆,盛大的足以写一部宏伟的史诗。我真担心,担心这尊千年古塔堆积的陈年旧事太多太沉,挤走了它本来固有的奇美踪影。也许这正是应县木塔的奇之所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