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r></h5><h5> 提起哈密,立刻就会想到哈密瓜,早在东汉永平年这神奇的甜果就被列入贡品清单,清代哈密王也将其呈贡朝廷,康熙赐名“哈密瓜”。实际上,哈密瓜原产地为吐鲁番的鄯善县,近年来哈密有意扩大种植规模,以期实至名归,但收效甚微。在哈密,还有一种物产值更加赫赫有名,就是三道岭的煤炭。开采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大露天矿坑中,近似古董的蒸汽机车轰隆隆驶过,据说是世界上最后仍在使用的蒸汽火车。</h5><div><br></div> <h5><br></h5><h5> 二百多年前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随之出现蒸汽火车。在中国,蒸汽火车最早出现在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铺了一段500米长的铁路,但火车轰鸣声吓坏大清子民,老佛爷懿旨下令拆除。1952年我国生产出第一台蒸汽火车,先后生产出解放号、反帝号、和平号、反修号等多系列蒸汽火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国,三十多年共造出近万台蒸汽机车。<br> 实际上,就在我国开始生产蒸汽机车的时候,西方国家就已经步入内燃机车时代。蒸汽机车逐渐被淘汰,主要原因是高耗能和高污染。每台蒸汽火车要背上个锅炉,还要拉一车煤炭。燃烧煤炭使水变成高压、高温蒸汽,把蒸汽喷在发动机气缸里推动活塞,给火车带来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停产并逐步淘汰蒸汽机车。</h5><div><br></div> <h5><br></h5><h5> 三道岭位于哈密北三十公里,自古产煤,是座因煤炭兴起的小镇。小镇坐落在东疆最重要的交通节点上,古时是嘉峪关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曾经,有座驿站,驿舍简陋,是西出瓜州的“穷八站”之一。穷虽穷,但走马穿行的官吏、商队躲不开,也绕不过,定要经过这里。<br></h5><h5> 三道岭位于戈壁深处,1958年地质工作者在三道岭地质调查,工程师王永炎在现今三道岭矿区中心商店附近发现一些形状奇特的石头。考古学者研究,确定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石斧、石锤、石镞等生活用具,说明距今八千至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三道岭区域内就有人类活动。现在,由于没有更多的考古学物证,无法还原茹毛饮血的“三道岭人”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但,我相信三道岭能成为古人类居住地之一,或许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适合人居。</h5><div><br></div> <h5><br></h5><h5> 三道岭进入典籍并有文字记录开始于清代初期,据《哈密地方志》记载,乾隆平定准葛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后,曾在三道岭设立厅制管理机构,由通判携领,级别高于县级行政级别。驻哈密钦差听说哈密西北三道岭有煤,便奏请陕甘总督请求派人试采。结果,三道岭不但挖出了煤碳,而且煤质好,火焰甚烈。由于埋藏浅,易于开采,成本低廉,价贱于木材。经陕甘总督转报朝廷批准,于次年正月正式开采。从此,哈密市场煤炭供应充足。</h5><div><br></div> <h5><br></h5><h5> 同治年间,新疆大乱,兵祸不断,人口离散,三道岭煤窑被迫封闭停产。光绪六年,左宗棠大营从肃州迁至哈密,哈密军民人数猛增,燃料问题再次突出。哈密办事大臣明春,派军队到三道岭重开煤窑,解决燃眉之急。光绪十年新疆建省,省会定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致使哈密人口锐减,三道岭煤矿再度冷落。煤矿从官办转为民营,据传主持者为汉人赵某。光绪 21年( 1895),赵某告老还乡,愿将煤矿转让。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出资收购,以白银3000两购得全部煤井和设备。</h5><div><br></div> <h5><p><br></p></h5><h5> 1930年6月,末代回王逝世,哈密发生变乱,东疆战火弥漫,煤窑工人逃散,生产停顿,煤井再次关闭。1934年,尧乐博斯主政哈密期间,将煤矿收归县政府经营。三年后,三道岭煤矿改由县工商会和新组建的维、汉、回三族文化促进会集股开采。<br> 1951年实行公私合营,成立“新兴煤矿股份公司”。1962年2月开始建设露天煤矿,1970年建成投产。</h5><div> </div> <h5><br></h5><h5> 曾经,三道岭煤矿是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矿坑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24公里。随着近年资源逐渐枯竭,出于对环境保护还是逐渐回填,矿坑面积大幅度萎缩。即便如此,当我们站在矿坑边放眼望去,还是感到非常震撼。</h5><div><br></div>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r></h5><h5> 巨大的露天煤矿的开采区,远处狼烟蒸腾,遮天蔽日。开采作业面,从无人机角度可以看到有大型挖掘机和运输车辆在工作。矿坑北侧有一条运输煤炭的铁路专用线,不时有老旧的蒸汽火车开过来,轰隆隆从脚下驶过。</h5><div><br></div> <br><h5> 在矿坑北侧的戈壁滩上,有座已废弃的村落,是当年褐家山煤矿生活区,当地人也称“老二矿”生活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道岭大开发时期,国家从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奔赴新疆,挺进戈壁滩,他们一边生产一边生活,用干打垒等原始方法建起自己的矿工宿舍。</h5><div><br></div> <h5><br></h5><h5> 现在,遗存的房屋屋顶都已消失仅留下残墙断壁,整个生活区具有一定规模。中心广场上有一幅高大的毛主席像,邮电局、礼堂、新华书店、超市、录像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矿工住房多为排屋形式,分布在中心广场一侧,有小巷与中心广场相连,规划和布局很合理。</h5><div><br></div> <h5> 看着眼前残墙断壁,记忆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各地抽调来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怀揣着为祖国奉献精神和一腔昂扬豪言壮志,挺进戈壁滩,战风沙、斗酷暑,将自己的青春和子孙流放在这片荒瘠的土地上。</h5><h5> 现在三道岭第一代建设者都已年迈退休,第二代第三代成为煤矿主力,第四代人也即将成人。老人们常说:三道岭除了戈壁就是风沙。在老一代矿工心中,记忆使人生更加丰满,艰苦的岁月溢满了诗情。风沙永远掩埋不了旧时的痕迹,留存住一段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br> </h5> <h5><p><br></p></h5><h5> 三道岭的现在更值得记住,曾经的过往就是现在的历史,煤炭工业的大开发造就了三道岭曾经的辉煌,原来的一片荒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创造过也放弃过,放弃了原始的采掘方式,代之以大型机械化作业;放弃了旧的生活区建起新型家园。或许,不久的将来,三道岭的蒸汽火车也将退役,这种伴随工业文明诞生的高效运输工具也终将消失。</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