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清泉

<p class="ql-block">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赋:</p><p class="ql-block">"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景观物象的铺排 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p><p class="ql-block">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p><p class="ql-block">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的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3.铺写人物的性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圈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榴(写古体字);会弹丝(弦乐),会品竹(管乐);我也会唱鸣鹤(《鸣鹤天》等曲调)、舞垂手(舞蹈名);会打围(围猎)、会激鞠(踢球);会围棋治双陆(类似下棋的博戏)。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阴间)。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显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举止,寄寓着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文艺事业的决心。 由此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主要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比:</p><p class="ql-block"> 比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之一,比就是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来描写"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兴: </p><p class="ql-block">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 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 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 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 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2.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 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 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由比翼鸟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 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p> <p class="ql-block">一、赋、比、兴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p><p class="ql-block">例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p><p class="ql-block">例如: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p><p class="ql-block">例如:臧克家的诗《老马》。诗人用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赋、比、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我们之所以常常“比兴”并提,是因为“比”“兴”实际上很难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情”、“志”),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了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p><p class="ql-block">至于“赋”,其影响主要在散文方面,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故此不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实例运用</p><p class="ql-block">诗经中经典之作《蒹葭》是运用“比兴”的典范。诗一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给读者展现了这样一幅凄清的秋容:烟波浩渺,芦荻遍地,芦叶苍青,白霜点点,创造了一种寥廓、苍凉,执着的境界,和抒情主人公的苦苦追求、惆怅、迷惘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兴”?“兴”有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赋,比,兴是传统诗歌的主要手法。赋,比,比较容易明白,“兴”就十分难懂。本人试做理解,还需请方家指正。虽然本人观点偏颇,与传统说法悖逆,只是本人理解,却是独辟蹊径。</p><p class="ql-block">汉代郑众的解释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兴”就是依托事物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后来刘勰解释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体以生。”。“兴”就是起兴,就是先言他物,指事附理,起情托义,兴起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朱熹解释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言他物,寄托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其实,所谓“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言一段能够表达自己后面想要表达的思想的事物,然后,接下来再“顺势而下”地叙事或抒情。</p><p class="ql-block">例如:《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树荫下面,鹤的父母鸣叫,它的孩子就鸣叫回应多么亲爱,多么亲热啊!。我的好朋友啊!或者我的女朋友啊!我们要像鹤的父母子女一样亲密无间啊!”</p><p class="ql-block">通过鹤鸣起兴,衬托出朋友之间,女友之间应当做到的亲密无间的状态。这里的“兴”,通过老鹤与小鹤的亲密无间,去说明朋友应当亲密无间的状态,十分明了。可见,“兴”能言难言之言,能言微义,使难言之隐意,瞬间通晓。</p><p class="ql-block">例如:《蒹葭》的第一章的“兴”。</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咏的是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很难表达,情感十分苍凉。诗人一开始就不直言其情,而是通过“兴”先描绘出一片蒹葭(芦苇)苍苍的景象,然后引出他心中实实在在的悲凉之情,所以说“蒹葭”二句是“兴”,做到景与情的“妙合无痕”。达意的无穷无尽。</p><p class="ql-block">例如:《诗经》的一首诗,先说麻雀追着人家,打洞生存,令人讨厌,再说坏人像麻雀一样害人。</p><p class="ql-block">例如《硕鼠》先说老鼠不劳而获,令人讨厌,毫无办法,再说统治者不劳而获。引起联想说明事理。</p><p class="ql-block">例如:《关雎》</p><p class="ql-block">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p class="ql-block">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p><p class="ql-block">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p><p class="ql-block">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p><p class="ql-block">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要像雎鸠一样好好地追求。</p><p class="ql-block">开黄花的美好的荇菜,像女人一样左躲右闪,男子左思右想之后才能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之后才能追求她。</p><p class="ql-block">追求却没法得到,可以日日夜夜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想念也不能鲁莽。</p><p class="ql-block">开黄花的美好的的荇菜,左思右想之后才能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先要弹琴鼓瑟才能得到她的亲近。</p><p class="ql-block">开黄花的美好的荇菜,左思右想才能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要敲起钟鼓来取悦她。</p><p class="ql-block">请看《关雎》对“兴”的运用。</p><p class="ql-block">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就是“兴”。用雎鸠感情专一,恩爱,鸣声互相感应。教导人们向关雎的爱情学习。用关雎“兴”出男子追求淑女也要恩爱,专一,配偶不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说恋爱,婚姻要像关雎一样,表达一种理想的婚姻状态。</p><p class="ql-block">第二章,以荇菜起兴,“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的开满黄花的可爱的荇菜之花,采摘时它左躲右闪,像女人一样不好追求,需要谨慎采摘,即景生情,通过如何爱花,如何采花,表达如何爱女子,怎样爱女子。表达了如何追求的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婚姻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谨慎追求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第四章。通过如何赏花,如何爱花,采花起兴。用琴瑟友之表达恋爱,婚姻的最佳状态。</p><p class="ql-block">第五章。依旧通过对美好的荇菜,爱花,采花起兴,表达了钟鼓乐之的美好的恋爱,婚姻状态。表达了,对待女人就要像对待花儿一样啊!</p><p class="ql-block">《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地位很高。</p><p class="ql-block">其一,《关雎》对“兴”的运用之妙。</p><p class="ql-block">其二,通过《关雎》雎鸠的专一,恩爱教化众生,如何恋爱,如何对待婚姻,有极其重要的教化作用。</p><p class="ql-block">其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个字,引出来了,雎鸠,恩爱,专一的千言万语的故事,可见“兴”容量无限。不可小觑。</p><p class="ql-block">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p><p class="ql-block">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境界。这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使难言之隐意,即刻显现。此诗以雎鸠之专一,恩爱,兴男女之事;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对待女人要像对待花儿一样之意;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据说《诗经》中使用了“兴’的有112首,共有兴象389个。“三百八十九个兴象,取材于自然界的有三百四十九个,取材于人事的只有四十个,反映出“兴”的应用情况。就是那四十个人事类的兴象,说的也是人作用于自然界,如钓鱼啦采薪啦,而不是纯人事。”</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诗经》中的“兴”,极其重要,“兴”能状万物之态,言难言之义。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歌,极其重视赋,比,兴,尤其重视“兴”。</p><p class="ql-block">“比”是以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是“小比喻”。“兴”是用一件事之意,寄托另一件事之意,是一种“大比喻”,比是事物之间的外表的比,兴是事物之间事理的比拟。</p><p class="ql-block">“兴”发展到格律诗词,就变成了“用典”。</p><p class="ql-block">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这个典故就是“兴”的性质,通过“王谢”的千言万语的故事,“兴”出了沧海桑田的感叹!</p><p class="ql-block">例如:“不可沽名学霸王”通过霸王的典故,“兴”出了,楚汉相争的千言万语的故事,通过“用典”这无限的容量,“兴”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也是“兴”通过一个大容量的故事,言难言之事,使之清楚明了。</p> <p class="ql-block">比拟的分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拟人</p><p class="ql-block">拟人又分为两种:以物拟人和以人拟人。</p><p class="ql-block">以物似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事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p><p class="ql-block">例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引入羌笛之声“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思乡离情。</p><p class="ql-block">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借喻自己为培育新人甘做牺牲,等等。</p><p class="ql-block">词中的拟人手法也不少,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芥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贺铸的词《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自己妻子的亡故,只剩下孤单的自己,等等。</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是以人拟人。</p><p class="ql-block">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以六朝何逊爱梅比喻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其中用“韩信”、“衡”、“李北海”、“裴尚书”这些历史人物来比喻王十二,而或是激励其保持操守,或是要他将功名看淡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拟物</p><p class="ql-block">拟物也分为两种: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以人拟物就是把“人”当成“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成乙物为了表达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与其他事物,让他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p><p class="ql-block">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将人的那种悲痛比拟成花和鸟,也是拟物修辞手法手法的经典运用。</p><p class="ql-block">“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词人把无形无量的悲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拟物的第二种就是以物拟物。</p><p class="ql-block">如“天阶夜色凉如水,我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以水比喻夜晚的寒意。“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无名氏《孟珠》),以青碧的水比喻春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以火比喻春天的红花,以蓝色染料比喻春天的江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脁(tiao)《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彩绢“绮”形容晚霞,用素绢“练”形容江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比拟的运用</p><p class="ql-block">比拟确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用得不当,还不如不用。因此,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第一,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例如“岭树重障千里目,江流曲拟九回肠。”(柳宗元的《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刺史》),江流的蜿转和九回肠不是很相像吗?如果将这百转千回的江流比拟成白杨树,自然就不符合事物的特点了。</p><p class="ql-block">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因此比拟的感情色彩必须鲜明。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例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芥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p> <p class="ql-block">&nbsp;比拟和直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比拟</p><p class="ql-block">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也就是说把一个事物当成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根据本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p><p class="ql-block">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中说:“比拟向来是一个独立的辞格,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看,比拟其实就是比喻的一种。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把人当成物,把物当成人。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把甲当成乙呢?因为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说写者主观心理上的一种情绪。”</p><p class="ql-block">可见,从本质上讲,比拟确实可以看成是比喻的一种。但比喻还是不同于比拟,主要是比喻可以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比喻是混同的。比拟重在“拟”而本体必然出现。</p><p class="ql-block">1.比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p><p class="ql-block">(1)色彩鲜明</p><p class="ql-block">比拟可以让暗淡无色的表述变得色彩鲜明,让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生机勃勃。例如,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卓文君用山顶白雪和云间之月亮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坚贞,这比直言说自己如何坚贞,更让人能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悲痛的心情。</p><p class="ql-block">(2)描绘形象</p><p class="ql-block">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从而让诗词变得富有艺术魅力。例如,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比拟成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苗条身段,婀娜的腰身。这首诗还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风带来的盎然生机。前者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后者则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3)表意丰富</p><p class="ql-block">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例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白鹤爱梅之甚,他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将白鹤那种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