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用之书

萍晓

<p class="ql-block">  读无用之书</p><p class="ql-block"> ——答友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三八节,阳光明媚。在二楼露台上看小说,乐不可支:俯看近处,小菜园的萝卜、白菜、大蒜、芹菜,一览无余,长势良好;抬眼中段,高速公路上,各式汽车穿流不息,飞驰而过;眺望远方,海拔百余米的群山护卫着索子长河和大汉阳地区肥沃的土地,是城市周边少有的画卷。隔窗相望,一只八哥栖息在黑色的电线上呜叫着……不写点什么,似乎说不过去。感激生命中遇到的每位旧友新朋。拜年的话,让风转达。</p><p class="ql-block"> 经常有人问我,“退休了,还在看书?”“退休几年了还在买书?”有时是告之习惯而已,有时则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 生命中最喜欢的事,是躺在沙发上,抚摸着每页书上那细微粗糙的纹理,看着一个个汉字,读着一则则故事,品着一段段明媚和忧伤的感情,想着某个人物后来的命运或是那娓娓道来的道理论述是否真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希望每个人死之后都自动地变成一本书,书的内容就是死者的生平,这样有的成了名著,有的成了禁书,有的成了地图,有的成了菜谱,整个世界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读着别人,做着自己,等着被读。</p><p class="ql-block"> 书籍所以被阅读是因为具有可读性,在读书的过程中,汲取着书中感兴趣的和别人不同的信息,因为这样的不同,最终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成为了另外一本书。读什么书,成为怎么样的人,与今后自己会变成怎么样的一本书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许多人认为人过花甲,读书没有用,或认为应该读实用的书。我倒是觉得,一本真正的好书,恰恰是无用之书,不仅应该尽可能阅读,而是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的,当然,想真正地洞悉和品味作者笔端那一抹情绪,以及书中人物执着的追求或变化着的丰富感情,往往受一个人的年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等因素的限制。毫无疑问,不管认不认账,当今社会,阅书应该贯穿着一个人的整个人生。</p><p class="ql-block"> 时常想起自己有关阅读的过往,就觉得自己读的实在太少太少,阅读面实在太窄太窄,而且书实在是越读越多。作为曾经是一位历史研究工作者,即使不能做到满腹经纶,起码也应该饱读诗书,做不到“全饱”,起码要做到“半饱”,所以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继续地阅读,阅读。 </p><p class="ql-block"> 至于写,仅仅是说出自己的某种经历和一点想法,希望将自己的这点体验与认识,转化成对时代或人心的观察和表达,转化成对现实生活,特别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究,仅此而已。表面上,自己好像是躲进了小楼,实际上仍然关注着历史,关注着社会,关注未来,人的社会性告诉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飞上天去,特别是当下,种种不安与和谐,疼痛与愉悦都与我们密切关联着。有时,看见某些自媒体不过脑子人云亦云转来倒去的讯息,真想撰文斥其不晓全局没有眼光对人的异化的恶果,惜学识能力不足而无从动笔。其实恩格斯早就有言表示他的不满:“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p><p class="ql-block"> 汉代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样的视野、胸襟和气魄,一般常人无法做到,但人之不朽并不是仅能够说话写字,而是因为人应该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的精神。所以,有时也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而原谅自己的才疏学浅和思考不深,能力有限。但心是真诚的,表达是自由的,在索河的一些文字,表达的也不是简单的复述,打捞,铺陈,而应该是有那么一点点深度的,因而引起一些新朋老友的关注和共鸣。 </p><p class="ql-block"> 想起周恩来总理。他是虽读过好几所中外大学并留过洋,却是没有任何大学文凭的百科全书式高级领导人。读着周恩来这本大书,想着他说的:“领导就是让人不感觉到是领导”的经典表述,不知那些“情况不知决心大”、“事情不明办法多”的大大小小领导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而停下”,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的这句歌词,是由原著作者梁晓声先生一段文字的表述改写提练而成的。真是经典。</p><p class="ql-block"> 日子会继续向前走,不论明天是晴还是阴,仍将坚持阅读无用之书,不慕那些功利的品行,不苛求任何人,能写一点就写一点,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相伴今后的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2022.03.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