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趣

南心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棋声”。诗中的棋,说得就是围棋。琴棋书画并列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围棋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纪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意指尧帝为了开启其子丹朱的智力,而创造了围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叫〝弈秋”的围棋高手,因而人们把下围棋称之为弈棋。围棋之所以能够几千年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在于它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我把它概括为弈棋三趣,就是理趣、智趣、雅趣。</p> <p class="ql-block">映竹无人见,时闻下棋声。</p> <p class="ql-block">  围棋是一项充满哲理的娱乐。纵横交错的棋盘,象征了广阔的时空,而粒粒棋子,就是闪耀在时空中的点点繁星。围棋的变化,犹如浩瀚宇宙,无穷无尽,正所谓“千古无同局”。围棋子分黑白,看似简单,然而阴阳相交,洐生万物,蕴含的哲理,深奥无比,比如动静观、厚薄观、大局观、攻守观、先手观、得失观等等。棋如人生,我们可以从这些棋理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犹如古人所言:“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名利似纸张张轻,世事如棋局局新”。</p> <p class="ql-block">其实,人的一生历经跌宕起伏,又何尝不是在下一盘大棋呢?所以才有这样一个浪漫而凄美的传说:一位绝世围棋高手,他已经做到了人间无敌,于是,他决定向天地挑战,只身来到茫茫雪山之巅,以苍穹为棋盘,以黑夜、白雪为黑白棋子,进行梦幻似的对弈,他使出浑身解数,然而棋高一尺,天高一丈,他永远只差半目。最后,他把自己化身为一颗棋子,融入到皑皑白雪之中,终于实现了胜天半目的祟高理想,这就是蕴含在棋理中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围棋是一项斗智斗勇的娱乐,它完全不靠所谓的运气,而是运筹帷幄,明枪明斗,以水平决高下,所谓“棋高一着,服手服脚”。围棋从业余十级,到专业九段,共分为二十七个等级,可见学问之深奥。因此,围棋又被称为“智力游戏〞,它包含慎密的逻辑推理,精确的计算能力,完美的定式构思,丰富的军事理论等。所以,要成为一名围棋高手,从五、六岁就要开始学棋,历经磨炼,弈棋一生,永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运筹帷幄,斗智斗勇。</p> <p class="ql-block">从小学棋,永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围棋又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也就是机器人下棋。据说一个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几秒之内,推演几百万盘棋局变化,然后选出最佳的应对之策,在它面前,世界级的围棋高手,也要被让三至四子,最终推盘认输。</p> <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开创围棋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  围棋之趣在于四雅:一是弈客之雅。自古以来,下围棋的多为隐士高人、文人墨客。《红楼梦》中曾写有淑女对弈的情景,那纤纤玉手,轻轻落子,凝思之态,飘逸之形,犹如玉树临风,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淑女对弈</p> <p class="ql-block">二是闲情之雅。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相约棋友,共弈于桂花树下,一杯清茶,一阵微风,一片桂香,沉醉于黑白世界,不知不觉之间,竟已是夕阳西垂,晚霞满天。</p> <p class="ql-block">晚霞满天不知归</p> <p class="ql-block">三是修炼之雅。围棋最注重品位,修棋先要修身,“居高声自远”,首先有高尚的人品,才会有高雅的棋艺,因此,教授围棋的第一课,就是讲棋品。中国已故棋院院长陈祖德,日本棋圣藤泽秀行,都是品艺双馨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居高声自远</p> <p class="ql-block">四是棋具之雅。那高档榧木制成的棋盘,那玲珑玉石制成的棋盒,那晶莹剔透的云子,无不显露出高雅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棋具之雅(一)</p> <p class="ql-block">棋具之雅(二)</p> <p class="ql-block">棋具之雅(三)</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围棋有如此的魅力,所以它才像磁铁般深深吸引了我。一日可以无餐,但一日不可以无棋。想当年,陈毅元帅激战沙场,间隙时刻,还忘不了下一盘围棋,足见围棋是多么引人入胜。“青山不厌千杯酒,白白唯消一局棋”。“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而今到了夕阳之年,更觉得有了围棋而倍感生活的充实,我将终身与棋为伴,噫!微斯棋,吾谁与归。</p><p class="ql-block"> 献忠写于二0二二年三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