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小圈共读分享

一叶翩跹

颢铭 <p class="ql-block">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兰小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终为始,首先引用了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作为开篇,我想我对此是深以为然的。所学所知,所思所想为我所用,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都是书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较于解读历史和畅想未来,看清当下是最难的。前者功成身死已是定数,历史从哪个角度解读都说得通,只要能自圆其说。未来尽管发挥想象,因为无法验证,所以没有对错。只有当下,因为身处其中,往往是迷雾重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这本《置身事内》时,我常常感到原来如此的茅塞顿开,更多的时候是暗暗叫绝的会心一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更发展于斯,我们早已置身其中,却未必“置身事内”。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时候我们连外行都算不上,好戏一场接一场,却无暇顾及或暗自神伤。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你前进,你不曾有机会思考或看清你周围的一切。只有跳脱出来,拨开层层迷雾,时而站在宏观的维度之上,以更高的“上帝视角”来俯视时代发展的历史事件,时而进入微观的世界,去用每一个毛孔感知社会经济的温度,从而看清时代舞台上的角色扮演,才有可能参透社会经济运转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有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进而找到自己的角色。我想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和有意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注重描述现实,注重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当涉及“怎么办”时,多注重解释当下正在实施的政策和改革。但是,无论现在面临怎样的变化和挑战,我和作者一样,都有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府和政策解释,宏观和微观的解读,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这本书。这篇读后感,仅从微观中的微观——个人视角,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读了这本书后思考的拙见,不足之处期待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区域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从大的区域来看,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区域综合实力,包括产业优势、营商环境、人居环境、就业环境、文化环境、人才密度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包括财政实力、产业运作、治理水平、服务意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强者愈强,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最好能够乘坐上核心区域发展的快车,特别是年轻人,没上车的抓紧上车,上了车的尽量别下车,哪怕现在挤一点,难一点,咬咬牙也要坚持一下。现在的难,长期来看,是有价值的付出,情况会得到改善,未来会越来越好。一线城市、中心城市、都市圈、省会城市,有条件去的话抓紧行动,没有条件的尽量创造条件也要去。实在难度大,可以从可操作性强,难度相对低的区域先开始,一定要动起来。如果你说,我确实想动,但是客观条件制约太多,那么哪怕是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城市,选择去这个地区、这个城市发展最好的区域,坚定地去生产要素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去人才密度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只要行动,永远不会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房地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中央的调控要求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背后的核心是稳发展。现阶段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蓄水池,是院墙,是高地,房地产牵一发动全身,这是一个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大环境和我们国内的环境双重作用下,现阶段什么最重要?信心。信心靠什么支撑?信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货币竞争的大视角下,如果我们把资本市场粗略的分成债券、房地产和股票三个市场,其中债券背后是中央政府信用支撑,股票背后是企业信用,房地产背后则是地方政府信用。而在这三者中,地方政府是目前经济环境下最需要输血保证稳定和发展的。我们有强大的中央做支撑,企业可以交给市场,地方政府背后则是庞大的地方社会公共资源,是民生是民心,是老百姓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如果是刚需,或者有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不要等房价大跌那天,特别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核心资源的房子,那么你可能等不到那天。有条件就上车,没条件就将就,以后会有更多适应不同需求和不同条件的住房。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态平和,努力赚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个人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亲人在北方地级市城投公司工作,看了这本书后,我愈发觉得对他来说还年轻,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发展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北方的一些人口少、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城投公司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企业背负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未来一定会转型,人员也必然面临转岗甚至下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较于有个不乐观的确定结果,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特别是年轻人,面临的未来是更加不确定的,很难预测未来职业格局的变化和职场与日俱增的挑战。在这巨变中,唯一不变的是,个人要提升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生产率,打造个人创新力与创造力,树立起个人IP,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看家本事,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影子银行”和银行理财产品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家庭和个人理财将是我们每个人要面临的一项必备技能。学习理财知识,积极做好家庭财富管理,合理管理风险与期望等,都将会成为我们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父》中有一句名言:“半秒钟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是不同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什么是本质,哪些是里子,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在任何时代,总有一些人,看的更透彻、看的更明白,也更能抓住时代的机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努力学习,独立思考,与智者交流,与强者同行,始终躬身入局,置身事内,我想这样无论世事如何,这辈子都不会过得太差。</p> atom <p class="ql-block">  还是第一次看到能把中国经济方面的政策梳理得如此系统化的书。简单说两个方面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本书的理论,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政府直接参与竞争的市场经济。收到凯恩斯主义影响,欧美国家的政府二战后普遍运用各种财政和金融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除了少有的国有企业之外,巨大部分市场参与主体是私营企业。而我国不一样的地方是,改革开放后,不仅国有企业保持了较大比例的市场主体,而且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直接干预的方式发展经济。很典型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招商引资,给与大量土地、资金、人力方面的资源;城投平台公司直接投资土地一二级开发,过去一级开发为主,现在房地产低迷情况下,传统地产商拿地意愿不强,很多平台公司直接来做二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直接投资战略性产业,比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等,像湖北省就成立了一个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长江存储。</p><p class="ql-block"> 2、房地产问题。本质上来讲,之前房地产是政府投资未来收益发展经济的手段,政府用未来土地收益来发地方债,实际上投资了未来若干年这个地块的收益,房地产公司也借债开发,个人购房者按揭二三十年投资自己未来的收入。整个社会都是靠透支来支撑GDP的增长,这个方式不可能无限制的持续下去。地方债务已经滚动到了很大的规模,房地产市场在调控下也处于较为低迷的境地。当然,中央要调控房地产,一方面为了制止房价急剧上涨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是早点让泡沫停止吹下去,以免吹得太大以后爆炸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现在地产低迷后,加上疫情影响,经济如何有新的推动力,还不是很明朗。</p> 日东顾工 <p class="ql-block">理清政府经济的运行逻辑,做好家庭及个人的经济规划---《置身事内》第1-5章读后感读书时间:2022年3月份优点:条理框架清晰,逻辑明确,术语解释通俗。1能学到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以及宏观看待问题的对比方法。2前后逻辑环环相扣,专业书籍中比较少见得能让人愿意一口气看到底。缺点:描述国内经济形式以及描述当前经济情况的原因时,似乎总有一种主观倾向,解释说是因为有时代背景,每个经济政策都有它诞生时的客观因素等。这难免会让国人读者不得不想到作者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背景,猜想这些是否给作者自身造成了难言之隐。个人认为对于学者来说,应该抛开个人身份,政治背景等外界因素,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去分析问题会更让读者信服吧。首两章让我理解了地方政府的运行逻辑,以及运行逻辑的历史背景。都说历史学家能从历史中获取真知。而我认为经济学家能从历史经济活动中提取关键因素,分析其利弊,推理出逻辑关系,从而对新时代的集体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能给出有利的建议。中国当前的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事务,都是有历史原因。自秦皇汉武始,到新千年的中国,中央集权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生存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权力和事务出现了高度的扩大化,其中有各种因素造成的。官员管理地方政府来发展经济的动机,都是依存于中央政府对政绩的考察内容,这就出现了重经济而轻民生的情况。中央重视经济,地方就发展经济。但在发达国家,消费类经济占据了GDP的7成,中国只占了4成。中国依靠基建,依靠土地和工业来发展经济。基建和土地的流转率和利用率都是有限的,而消费和服务类却是可循环并且可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制造业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生存,给更多的人带来就业和消费,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很想弄清楚民生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但因为自己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所以会有些困难。也不知道书中指的发展民生,是否跟发展消费和服务类消费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中间两章体现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方法,除了土地金融的方法外,还有助推能在国内消化的瓶颈行业。京东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合肥政府的大胆运作和中央的政策支持,让大家看到了工业强国的希望。第五章介绍了房价的涨价逻辑---普罗大众最关心的房价,哈哈哈。这个可以读书分享会上聊一聊</p> 竹子 一叶翩跹 <p class="ql-block">《置身事内》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先想问一句题外话,我们为什么读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而言,是想明白真相,虽然知道真相,做为宏观世界里极其微观的我们来说,真相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知道不知道,你都无法挣脱,和改变。或许能得到的,只是朝闻道,夕可死的一点安慰吧!</p><p class="ql-block">读了两遍,实际上它对我的冲击并不是很大。因为之前看过一些非体制内,非本土的作者的经济方面的书,相对于作者的身份局限,他们的视角以及批判程度,要更犀利一些。</p><p class="ql-block">当然收获还是很多的。因为整本书的内容过于宏大,我就斑窥一豹的,浅谈一下自己若干感触吧!</p><p class="ql-block">从分税制改革,我更多的是理解一个拥有这么庞大人口体量,国土疆域的国家,治理是多么辛苦和不易。一场疫情,十四亿人在一党制下做到了令行禁止。这种高度与中央统一的执行力,曾让我天真的认为,中央的权力是至高的。然而市场经济受政治左右,却不受它决定。权力,财富过于集中,经济便会受限而失去活力,过于让富于地方,又会失去集富于国的优势(这一点参照历史上的秦朝强国,可以有深刻的对比),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求得平衡,分税制改革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较量,权衡。做为全民所有制经济体系,地方经济的自我保护的小私之心,其实也是为了地方繁荣。没有一次改革能够一劳永逸,没有任何一次改革不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也没有任何一次改革会顺利而风平浪静,也不见得所有的改革都是正确的。我想我们都要在改革中,与国家一同担当疼痛与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边界效应。地区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长期诟病的社会问题,但读懂了政府地方治理,投资中的边界效应,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人口要向城市集中的原因。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才能集中地方有限的财政资源来提升地方经济能力。即使在有西部大开发这样的运筹帷幄之举,我们也不能奢求国家能把资源----无论是经济,还是基建,还是教育,等等平均分配。因为人道的平均,其实就是另一种不平等的浪费。做为个人,还是要象自然界的植物争取一米阳光一样,适应边界效应,努力不能绝对改变命运,但却是自己生存更好的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书中就房价高进行了深入探析。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建设资本当下依赖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而土地使用指标又存在南缺北滥的现象!作者提出的建议是让土地使用全国流通化,本着城市发展为人服务的宗旨,调剂人口少的城市用地给人口集中的城市。结合当下各大城市的争抢人材大战,未觉这是一种良方。高房价抑制了人材流通,但若人材流通的门槛变平,人口流失城市的发展必然更加举步维坚。一条胡焕庸线,已然显示百分之八十的人,集中在南方百分之二十的国土上。当下北人南移现象加剧,如依此策,国家的均衡发展,怎样维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球经济时代,进入wto的战略,有被强国以经济制裁的要胁,更多是让我们的国家摆脱了,农业为税收主体的时代,取得成为工业强国和巨大经济体的非凡成就。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有朝代更迭都是因为农民革命,而一切起因都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建立在农业这个单一的实体之中,矛盾突出又极端锐,税收主体转变,让国家有了更丰富的生命脉动,和更长治久安的基础。很神奇,读到这一节点时,以往对农耕时代慢而美的向往而不得,对当下工业生活快与浮躁的困扰,居然一下被治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