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国仓村美味河上有一座古桥,却如同一位隐匿于深闺的姑娘,每年只有春天这短短两三个月愿意露出“娇容”;它的芳名听起来不那么温柔,名曰蛇桥,因其独特性渐渐吸引了不少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蛇桥有什么独特性?(1)它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2)它是海南籍古往今来官位最大(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人物)的名人丘浚所建,有动人的故事;(3)桥应长年供人通行,但它却是每年只在春天短短的两三个月里露出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蛇桥,不得不说一块更有历史价值的《丘浚祭抱元境神碑》。这块碑位于国仓村南面美味山腰,在蛇桥的旁边。碑文记载了明代此处常有水患,民不聊生,丘浚为了此兴修水利,截流流水,使汪洋变为良田,造福百姓之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省人民政府立的《丘浚祭抱元境神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成化五年(1469年),丘濬母亲去世,丘濬因在京身居要职,次年才回乡守孝。《祭抱元境神碑》上写到,当抱元图村的村民得知丘濬回乡后,纷纷跑到其家中诉苦,其中还有不少老人还带着孩子前来。原来,当地地主为了自身利益,长期对美味河进行堵截,他们将河水用转车引向自家地势较高的农田进行灌溉。可这样一来,河水上涨,漫过了不少位于新旧沟田洋低处的村民的农田,使得他们40余年不得耕。百姓多年颗粒无收,吃不上饱饭可还得上交税钱,多处投诉也解决不了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丘濬听后,对村民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他随后召集当地地主商量,想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每年年末春初,南渡江水位较低时,位于低处的农田开始耕作;进入夏末秋初,当南渡江水位开始上涨后,位居高处的农田再开始种植稻田。两方互不干扰,互利互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办法得到了两方人的认可,地主一方甚至当着丘濬的面,对之前的行为感到后悔。他们同意拿出一部分钱帮助农户缴纳税费,愿意与农户齐心协力,疏通新旧沟河道,共同治水。就这样,在丘濬的带领下,村民们将水排干,修复农地,同时又在河边修建了石道、石桥、渡口,方便村民和其他百姓过路休息。蛇桥正是在那时建立而起,它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又利于河水流过。当河水较低时,蛇桥就成了连接村庄与田洋的通道,当上涨漫过石桥时,河岸就成了临时渡口,人们可泛舟前往田洋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在蛇桥的西侧美味河中树立一块水临石柱,告诫下游河道堵水不得超过警界线。在蛇桥北侧河岸旁埋一水临界圆石,告示种田人,水超过临界石应排水保苗。就这样,20多个村庄的百姓得以恢复生产,安居乐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丘浚真厉害,立了块《祭抱元神碑》以及一块水临石柱和一块水临圆石,就像一条法律,就是丘浚不在世了,那些追求利益的强人也不敢破坏此规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是今年3月5号来看蛇桥的盛况。如果不趁着这位“闺女”露面时看之,那就只能等待明年了!</span></p> 去年来看蛇桥时所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年的12月25号我曾来看蛇桥,但这位“闺女”却隐在“闺房”里不见了。而那时的蛇桥边显得是那样冷清。上图是走向蛇桥的一条沿着斜坡铺成石道,绿树成荫,石径通幽,鸟语花香,彩蝶飞舞。石道56级台阶,每三四级或七八级不等台阶,设有一个平台,供挑重担者或童叟歇息之用,可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是海南省人民政府立的国仓石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牌。上面说蛇桥,其实它的原名叫国仓村石桥,也美味桥,之所以人们叫它蛇桥,是因为它弯曲得极像蛇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提到的国仓村、美味山等地名,使得我浮想联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曾看过海南师范大学刘剑三教授关于地名和临高语族群方面的论述,并且结合我这两年来在琼山地区长流地区进行古村落的游历,深信这些地名是用琼山临高语(村语)命名的。国仓村属三龙地区(龙泉、龙塘、龙桥),这个地区都讲村语(琼山临高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仓是什么意思?汉语根本没意义。美味虽是汉语的一个常用词,但这个山古时既没有美食店,也没有糕点店等等,何来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语言学家刘剑三教授说:地名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名从主人”。一块从未有人涉足的地域,往往由第一个或第一批发现或定居于此的人,用自己的方言进行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国仓村这名字,这个名在汉语来说没有意义,在临高语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国,在临高语其实是足、脚的音译,临高县美国村的“国”也是如此。仓,在临高语其实是森林的音译,临高很多村名带仓字的,都是森林的音译。国仓村其实是山脚下的森林而起的名字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取名为美味山又是怎么回事?其实以美字为冠首的村名,琼山地区就有一百六十多个,临高县内就有六十多个,美、迈、买都是临高语母之意的音译。味是毛薯的音译,此地应该是盛产毛薯之地,叫美味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音译成美的村名如美鳌,其实是盛产水稻的地方,鳌,是意为水稻的音译。不懂讲临高语的人,听我讲这么多,可能也不明白。懂讲临高语之人听之,我相信是会认可我的说法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自从受刘剑三教授对于地名之学说影响之后,每路过一个村庄都注意该地之村名。上图这个小牌子写的村名叫“卜南”,村的大门却写村名为“博南”,这不是书写者的笔误,而是这个村名的“卜”和“博”是通用的,从这一点也可证明,这是音译所致。而“卜南”又是临高语什么意思而音译成的?“卜”“博”是临高语“口”的音译,“南”是临高语水的音译,“卜南”,就是“水口”的意思,临高语语法颠倒,变为“口水”了!在这个村的村边,就是南渡江的一个水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请看上面图又有一个叫“卜让村”,在汉语一点意义都没有,而懂临高语的人应该可以猜到是临高语的什么意思来命名了吧?“卜”是口的音译,“让”其实是“井”的音译,“卜让”是井口,临高语法颠倒过来为“口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村叫博亷村,听说古时候我村有很多尖尖的树刺,所以叫博亷,“博”是口也,亷是尖尖之刺也。海有口,河有口,井有口,尖尖之刺怎么又有口了?对于临高语来说,尖尖之刺是有口的。怎样解释尖尖之刺也用口而表达之,要想解释得通,我真的无能为力!但对临高人来说,一听就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是去年12月25日在国仓村附近碰到的一位网名叫做“大树小叶榕”的小哥,他经常写文章发表在今日头条里,他把我与他的合影放在今日头条里,并且写下了下面那段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正想把车停靠在这座古门入口处准备拿出手机拍照时,突然从美味河石桥的石台阶处传来熟悉的乡音,顺声往下一望,看到一位青年小伙子手里拿一台相机旁边还紧跟着一位大叔正向我的方向快步走上来,看样子好像想向我打听什么东西似的。他俩上来时果然是想知道这座《丘浚祭抱元境神碑》是立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经了解,是对父子俩,老家是临高人icon,怪不得语言与我们三龙乡镇一带非常相似,虽与他俩非亲非故,但从语言交流上有些相通,胜出故人,边交谈中也就显得熟悉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树小叶榕为我记述了一段游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介绍蛇桥,却讲了那么多题外话,让不懂临高语的看官们厌烦了!谢谢看官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编 辑 / 茶 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2022.03.06</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