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抗元英雄伍隆起

辉哥谈天摄水

<p class="ql-block">  从台山市台城前往四九镇的公路旁,有一座别样的村牌坊,有一条以坟命名的村庄,名叫“香头坟村”。牌坊有副对联,上联是:“经历七百年村史渊源非泛泛”,下联为:“南迁三十代族望昌隆喜洋洋”。</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上的信息告诉我们,这是一座拥有有700年历史渊源的古村,村民先祖是从北方南迁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香头坟村”这奇葩的村名这背后,其实有一段辛酸的、极不同寻常的故事,一首华夏文明之悲歌。</p><p class="ql-block"> 这段故事得从“香头坟”说起。“香头坟”墓主叫伍隆起,现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镜头推回到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此时的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陆秀夫带着那个小皇帝一路南逃,来到了今广东崖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地处台山(时曰新宁)斗洞绿围村(原属新宁县文章里)的伍隆起,从乡间组织义勇民兵,筹集粮食运送到崖山,起兵保家卫国。阮元《广东通志》及《粤大记》记载:“伍隆起,新会人,今隶新宁县。三世事宋,高祖氓,高宗朝为岭南第十三将军,守南恩州,卒于官。子朝凯择新会之文章里居焉,生子之才,仕至阳春尉。之才之孙天麟,官至龙井场提干。天麟生隆起,值宋世帝昺舟次崖山。隆起以祖父三世受禄于宋,非死不能报。于是率乡民为义兵捍卫,且贡米七百石(《粤大记》作三千石)。先是元帅张宏范已入广州,民咸附之。隆起力战累日不诅,潜为其下谢文子所杀,以其首降元。丞相陆秀夫遣人收遗骸以木刻首,葬于文迳口山(新宁县城东南八里)。后秀夫募得谢文子,戮之祭隆起之墓。故今人犹名其坟为香头坟,村为香头坟村云。大忠祠成祀隆起于东庑,题曰:宋义士赠州判伍隆起位。盖当时所赠官也。</p> <p class="ql-block">   伍隆起和元兵对仗七阵,七战七胜,第七战几乎打到了元军大帅张弘范马前。但无奈天要亡宋,在战斗中伍隆起被内奸谢文子杀死,还砍下了他的头颅向元军投降邀功。</p><p class="ql-block"> 南宋丞相陆秀夫闻讯后十分悲愤,命人收殓伍隆起的尸体,并用沉香木雕刻成头,续成全尸,葬于台城东南郊的文迳山上,并追封他为州判。同时悬赏捉拿了叛徒谢文子,杀之以祭伍隆起。“香头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伍隆起被杀后,宋军再无抵抗之力,数月后一场惨烈的崖山海战,十万军民浮尸海上,标志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而灭宋的汉人张弘范还得意洋洋地在崖门奇石上刻书“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伍珉像↑</span></p> <p class="ql-block">  伍隆起,其实他不是一般人,他是宋朝上柱国、岭南十三将之一伍氓的第六代孙。</p><p class="ql-block"> 伍氓,梁人,名相伍子胥49世裔孙,宣和三年进士,宋高宗朝官至殿前使卫、平章使,敕封上柱国。因抗疏忤旨谪岭南第十三将,镇南恩州。未几卒于官,其婿尚书李乔木,为御葬于新会德行都十里坪。(阮元《广东通志·寓贤》卷一百十一之六)。</p><p class="ql-block"> 伍氓乃岭南(广东广西海南)柱国房始迁祖,字毓圣,号国宾,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父伍歆。世居汴京杞县关王巷。登宋徽宗宣和三年进士第二甲第五名。二十八以选部充殿前校尉特升光禄大夫平章使。靖康间,因邑跸郊祭失仪及论阴阳灾祥得失抗疏,被谪左迁广东南恩州(今阳江)。剑判朝臣以诗赠之曰:“昔日咨牛喘,今朝论灾祥。赤心扶社稷,忤旨谪南乡。”至高宗昭兴间,因黎寇乱,敕上柱国,为第十三将镇守南恩州。公得敕封诏书而喜,因咏曰:“报效八千里,勤王百战身。血流青草脚,汗滴绿杨根。观日思明主,看云忆老亲。不逢贤父母,谁识而殷勤。”公居官谋略过人,威望隆重而能文。岭南人物咸被其泽。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其婿兵部尚书李乔木,适从海南平黎归来,御葬其岳父伍氓于今阳东县象山。广郡通志纪其,立庙祀。所以,伍隆起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p> <p class="ql-block">  崖山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著名分水岭,而伍隆起的名字,也和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一起,被刻在了崖山祠,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 伍隆起和文天祥一样,都是汉族民族英雄,但也许是他没中过状元,没写过流传千古的诗句,他的事迹有些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伍隆起的故事世代为人传颂。明代鸿儒陈白沙有《乡贤咏》:“中原不可复,志士耻为夷。直把真心去,何妨假首归”。清代台山学者赵天锡也作有《香头坟》:“生作堂堂烈丈夫,何妨砍去好头颅。沉香未朽双眸在,应望厓山泣泪珠”。(诗出《岭南伍氏合族总谱》)</p><p class="ql-block"> 香头坟的历史和崖山之战是一脉相承的,南宋末年,那些慷慨激昂奔赴国难的人群中,不仅有被历史记住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们,也有逐渐被历史遗忘的伍隆起、熊飞(墓位于东莞榴花村)们,当然还有更多已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正是这些不畏死的义士们,让华夏文明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