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5年8月我家入住永安里西楼,是新楼的第五家住户。西楼是苏联专家设计,煤炭工业部出资建设的东、中、西三幢黄楼中的一幢。当时有人反映,煤炭部的司局长宿舍建的太奢侈了,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指示将西楼收归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有。九层楼、两个单元、一梯三户,是上个世纪60年代北京市最高的宿舍楼。24小时供应热水的设备因为不符合国情,从未启用过,两个电梯也只开一个,单元之间由公用的北阳台连通。1969年2月离开家时我15岁半,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无论走到哪,总会与西楼的故事不期而遇。70年代《人民日报》批评过西楼北门前小树林被砍伐的事。80年代《光明日报》专访俞平伯,他照片的背景是西楼106的阳台。90年代《人物》杂志同一期介绍的人物中有三位是西楼的邻居:施今墨、陈铭德、邓季惺。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在《红色家族档案》中写了1970年她来刘少奇儿女家玩的情景,他们家在北京站附近一个新建的高层建筑的十几层楼上,当时算是很漂亮的了。(苏式建筑举架高,九层的高度看上去像十几层)吴晓莲在《我和爸爸吴敬涟》里,描述了西楼的电梯、管道煤气、暖气、浴缸、停车场,用了近三页的篇幅介绍了爷爷奶奶的邻居们。郭秀仪的《流金岁月》,黎澍的《黎澍自选集》,李觉的《李觉回忆录》,章怡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等都出自西楼。《长沙的历史建筑》中有三幢故居的主人住过西楼。《作家文摘》里常见到关于西楼邻居们的报道: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消息第一个传到红墙外,是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宁传到永安里西楼。1945年9月叶季壮授中将军衔,比我军1955年9月授衔整整早了十年。我军技侦情报创始人,原总参三部部长戴镜元,1939年他破译的电文让杨成武不惜一切代价围歼击毙了日军中将阿布规秀。1941年他破译了日本密谋偷袭珍珠港的电文,美国人没信,遭到重创。1943年他破译了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巡视所罗门群岛的电文,美国出动战机将其击落。季中权曾任林彪的秘书,他走后林彪用了三个秘书不如他一人。文革开始的1966年8月,由周恩来总理拟定,毛主席批准的宋庆龄、郭沫若等13人《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程潜、蒋光鼐、蔡廷锴的家眷住进西楼。程潜是起义的最高将领,毛主席要授他元帅军衔,他说我对人民军队寸功未立怎能接受?1924年孙中山成立黄埔军校,最初是任命军政部长程潜兼校长,蒋介石是副校长。毛主席亲自到车站迎接的民主人士只有宋庆龄和程潜。民国第一清官张难先,是开国大典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63位领导人之一。西康王刘文辉,1949年率部起义,1959年任林业部部长。原住史家胡同的四合院,1966年有人贴大字报,刘文彩的弟弟还住这种房子?引来抄家,周总理出面保护住进西楼。中西医结合第一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1917年出任湖南省教育厅长,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了取消中医的决议案,他奔走疾呼,迫使政府收回决定。中国热带病学奠基人钟惠澜,1957年苏联将红十字会医院移交中国,改名友谊医院,周总理点名让他出任院长。曾任中顾委常委、北京市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铁道部部长的段君毅,他的长子段存让副科级离休,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县城里。1956年出任台湾驻法国大使馆参赞的郭有守,1966年4月回到北京,登报与台湾当局脱离一切关系,他巴黎寓所百余幅名画因此被没收,现收藏在台湾博物馆。安排第一次党代会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船上的王会悟住在西楼…。无论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还是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甚至市、县的博物馆,都会看到与西楼有关的人和事。滇西抗战纪念馆,有龙云1937年在云南省抗战动员大会上的演讲录像。南昌八一纪念馆,起义领导者中有蔡廷锴、章伯钧。杭州严子陵钓台的碑廊里有沈图的墨迹,荻浦村申屠祠堂的解说员说,沈图的名字是复姓申屠的译音。在浙江经常看到早期共产党人施存统的足迹。党的一大本该是旅日中共小组负责人的他回国参会,他主动让给了久未回国的周佛海。1922年5月,陈独秀派他从日本回国召开共青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团中央的第一任书记。他的夫人钟复光,1926年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时,是赵一曼的教官。他们的儿子施光南创作的上千首歌曲,更是影响了几代人。随着时间的久远,网络的发达,更多与西楼有关的人和事得以解密问世。</p><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在301肖九家遇到从广州回来的701刘小华,三人说起应该写写西楼。查阅资料,回忆邻里之间的往事,越亲近越感到力不从心,西楼的故事太厚重了!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者家眷,在西楼度过了非常时期,甚至是生命的最后时刻。各党派人士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相互陪伴。经历过时代大潮风云变幻的西楼人通透豁达,遇事有自己的独立视角和分析判断能力,内心更加平和,处事荣辱不惊,从容淡定,这些构成了西楼特有的文化属性,也承载着民族的家国情怀。如今西楼的孩子们已年愈古稀,再不讲西楼的故事,就永远的随风而去了。我把百度上能找到的,曾经在西楼居住过的邻居名字列出来,希望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和不多的邻里相处经历,引出发小们更多的故事。他们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孩子刘萍萍、刘源、刘婷婷、刘潇潇。叶剑英元帅的妻子冯华和她的孩子们叶选平、吴小兰,叶楚梅、邹家华。叶季壮的夫人马禄祯。王会悟、张鼎丞、段君毅、魏镜元、季中权、侯桐、肖甲和夫人曹菲亚,张牧、沈图、黎澍、袁子扬、齐永胜、郭有守和夫人杨云慧,章伯钧的夫人李健生和女儿章诒学、章诒和。施存统的夫人钟复光和儿子施光南、儿媳洪如丁。张难先的夫人陈蘘勤,程潜的夫人郭翼青,龙云的夫人顾映秋,蒋光鼐的夫人黄晚霞,蔡廷锴的夫人罗西欧,黄琪翔和夫人郭秀仪。施今墨、钟惠澜、陈乃昌。陈铭德和夫人邓季惺,李觉和夫人何玫,刘文辉和夫人杨蕴光、儿子刘元彦。另外,何长工和夫人尹清平,谢觉哉和夫人王定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和夫人嵯峨浩,在西楼有过短暂居住。暂时查不到资料的曹胜功和吴强,康晓和白黎是驻外大使和夫人。有些记得房号和孩子的名字甚至只是小名、外号,或者相貌有印象,名字不记得,无从查起。</p><p class="ql-block"> 顾映秋是龙云的第四任妻子,她和孙子龙宝福搬进二楼的204、205、206三套房子。龙云(1884—1962年),六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回娘家与舅舅家一起生活,和表弟卢汉同时考入军校。1914年任云南都督唐继尧的副官,1922年任第五军军长,1928年至1945年主政云南18年。被蒋介石解除职务后卢汉任省主席。1949年8月龙云宣布起义,同年12月卢汉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解放后龙云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顾映秋(1902—1966),她与龙云的第三任妻子李培莲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外语系就读时是闺密。李15岁嫁给龙云,生有四男一女,33岁去世。顾出嫁时龙云50岁,两人无子嗣,她对龙家的孩子视如己出。她捐资助学修建儿童福利院,她推荐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1962年龙云去世,她昆明、北京两地住。常看到她和曾是陪嫁丫鬟的保姆一起出来散步。这位绾着发髻的当年云南第一美女有着不怒自威的气势,不大与人打招呼。1966年春天,她俩从云南飞回北京不久文革爆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抄家是在夜里悄悄进行的。西楼墙厚隔音好,听到点动静也没想到是出事了。第二天红卫兵允许革命群众参观,我进去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水晶贝壳的打火机、精美的阳伞和首饰随处乱扔,阳台上是砸烂的花盆。听说夜里拉走了三卡车东西,有黄金、古董、红酒、名表、白色三角钢琴和60个白色皮箱。家里的门敞开着没有人,听说龙夫人住院了。事情就出在她家的厨师兼花匠身上,他主动去找红卫兵,带着北航红旗的人来抄的家。失去了龙家的工作,这个中年男人在区政府食堂当了炊事员。他常回西楼转,见人就问谁家要厨师?抱怨大食堂上班早,工作累,工资才30多元不够养家。谁家敢用白眼狼啊?脑满肠肥一脸红润的他后来面黄肌瘦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龙夫人去世后,龙宝福住205。1972年宝福的父母龙绳之夫妇随尼克松访华回到北京,他家落实了政策,还回钢琴,但其它东西找不到了。宝福弹琴曲子忧伤,有天他问我妈妈,阿姨,我弹琴是不是影响您休息了?妈妈说不会,阿姨喜欢听。当时妈妈因为严重贫血没去干校,工资停发并视为自动退党,宝福的钢琴曲陪伴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宝福中等个,小麦肤色,温文尔雅,有点贵族气质。出身不好对象难找的他后来遇到了一位幼儿园老师,那天宝福和小老师满面笑容的回家,上楼梯都是跳跃的。小老师长得文静秀气,再后来宝福带着媳妇去美国定居了。 </p><p class="ql-block"> 204李觉、何玫夫妇。李觉(1900—1987年),192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1926年参加北伐,曾任25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夫人何玫是何健的长女,1928年何健任湖南省主席,湘赣剿匪总指挥。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仅湘江战役,何健的西路军让红军从十万锐减到四万。李觉率湘军十个团与林彪和聂荣臻的红一兵团的五个主力团相遇,李觉指挥部队从两翼穿插突破了红军的防线,打到指挥部附近,两位首长险些被俘。1931年邓小平、张云逸指挥的梅花战役也败于李觉之手,1935年贺龙、肖克也一再受挫于李觉, 红二、六兵团无法西进,只得北上。李觉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带兵有方深得蒋的器重,打日本、打内战他都是悍将。淞沪会战19师扩编为70军,李觉任军长,全军抱着必死的决心,打得英勇顽强。1949年李觉与程潜、陈明仁起义,湖南和平解放。建国后他曾任21兵团副司令,中南军区高参等职。我见到的李觉文质彬彬待人谦和,清瘦挺拔的身形能看出是军人的姿态。那天我迎面遇到何玫,她中等个偏廋,衣着得体,眉目清秀,似有还无的淡妆惊到了我。进门我就朝妈妈嚷,你也打扮一下呗,楼上的阿姨多好看啊!妈妈乐了,人家是国民党,我是共产党。共产党就只能艰苦朴素啊,我和妈妈贫着嘴。知道何玫是杀害杨开慧的大军阀何健的女儿时,我小脑袋瓜里在转,西楼离中南海不远,毛主席知道仇人的女儿住这吗?爸爸常和李觉聊天,那天兴奋得脸都是红的,说终于搞清楚这个会战国民党是怎么打的了。李觉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还有淞沪会战,但我怎么也想不起爸爸当时讲的是哪个会战?李觉在长沙的故居是他29岁任长沙警备司令时建的,现在是省级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 206陈铭德、邓季惺夫妇。他们家的私房是一幢三层小楼,在中山公园的隔壁,文革中受到冲击,好朋友龙夫人邀请他们住过来。陈铭德(1897—1989年),1920年就读于北京政法大学,1926年任《大中华时报》主笔,1928年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当编辑时反对言论专制,1929年与吴竹似、刘正华在南京创办了《新民报》他任社长。报纸的宗旨是为民立言,伸张正义。1941年他们夫妇在家里宴请周恩来,老乡郭沫若作陪。1945年他在《新民报》上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让国人对共产党人有了更深的了解。1948年,蒋介石下手令让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陈铭德夫妇受到通缉逃往香港。建国后他任北京市社会福利局副局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新民晚报》顾问、民革中央常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邓季惺(1907—1995年),1930年入北平朝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法律系学习。1933年在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工作,因不满国民党的作法辞职做了律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丈夫吴竹似1931年病逝时她24岁,有两女一儿。1933年她与陈铭德结婚。1934年她发起成立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与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等成立了妇女救国会。1937年她出任报社副总,同时担任成都、重庆、南京、北平《新民报》经理。当时《新民报》拥有五地八刊,是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报业集团。1947年她当选国民党的立法委员。建国后《新民报》北平版交北京市,改为《北京日报》,上海版改为《新民晚报》。1950年毛主席任命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全国政协二、五、六、七届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与爷爷奶奶同住西楼的还有两个孙女和保姆李妈。</p> <p class="ql-block"> 邓季惺的儿子吴敬琏是著名经济学家,连续五次获中国孙冶方经济学奖,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是中国市场经济第一人。当时见到的吴敬链和周南年轻帅气,两个洋娃娃般的女儿聪明伶俐。有一次陈伯伯找我帮他测血压,我把水银柱打到200多,不行。重新打到顶再慢慢地放气,270啊!我陪您看病去吧,他说不用,我心里有数,吃点药就行。文革期间各单位都要不到车,老人们看病成了大问题。我的同学萍是独女不用下乡,在首汽公司当出租车司机。她说全市的300辆轿车主要接待外宾用,她开的是三个轮子的蹦蹦车,后来换了日产地平线。楼里有人用车,我妈去她家约。那几年萍说的最多的是西楼的老人们,她说陈伯伯是她见过的最客气的人。伯母邓季惺身材娇小玲珑,性格大气爽朗。那天她一路喊着我妈的名字进了门,手里还举了瓶果酱。春华啊,好几天没见你了,没事儿吧?没事儿,女儿回来了。真正了解他们是看了《人物》杂志,为人谦恭和气的陈铭德竟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中国报业巨子,而邓季惺则是1948年因反对国民党在内战中轰炸平民而大闹立法院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106叶季壮的夫人马禄祯和儿子叶佩恭、儿媳黄丁丁,后来有了孙女延延和安安。叶季壮(1893—1967)新中国第一任外贸部长,1956当选中央委员。1945年9月去苏联谈军援,对方要求军衔对等,伍修权授少将,他授中将军衔。1931年他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建议由薪饷制改为官兵一致的供给制,为我军建立起一整套的财务制度。1936年中央军委成立后勤部,他任部长兼供给部长。同年与马阿姨结婚,儿子佩恭、佩荣娶了教育家黄炎培的女儿丁丁和当当。马阿姨家搬来的那天,门厅公共区域里多了个大衣柜,妈妈说从四合院搬来单元房,东西怎么放得下啊?马阿姨个子小小,笑起来爽朗的像个孩子,喜欢喝个小酒,常和我妈去前门的丰泽园点个海鲜全家福,喝上一瓶莲花白酒。1971年出差,我请同事来家里吃饭,当时大连是“陈三两魏四蛋”每人每月供应三两油四个鸡蛋,没有肉。妈妈买了两只活鸡,炖的香气四溢,马阿姨循着味儿过来,看到有客人,说春华啊,来了客人你也不叫我来陪酒?隔壁马阿姨是老红军,都是当兵的,咱们就甭客气啦!妈妈招呼着大家入座,三位男同事本来还有点拘谨,被马阿姨逗得直乐,不过喝酒他们还真不是马阿姨的对手。当时合同医院派性严重,妈妈做手术,马阿姨安排住进北京医院,这是中央首长的保健医院,马阿姨的好朋友妇科主任亲自为妈妈主刀。探视病人周二、五下午排队领牌,限两人。马阿姨随时进出,她人熟地形也熟。她家挂着“部分参加长征的在京女同志留念”的照片,有李贞将军,每次走过我都要站一会儿,看着照片,想想雪山草地的事。刘少奇的孩子常来她家,听说两家关系一直很好,孩子们有事就找马阿姨商量。</p><p class="ql-block"> 104胡光,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据说在死刑犯的布告上有胡光的签名,我特意凑近了看过,这是文革前的事。文革抄家,造反派翻出他着国民党军装的照片,兴奋的说又挖出了一个大叛徒。我妈闻声过去,说你们年轻不懂历史,国共合作时期党派到国民党军队任职是工作需要,派出去的都是优秀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妈妈的义正词严还真把造反派给镇住了。 两家的关系应了《红灯记》的那句台词,不拆墙也是一家人。1988年我公公婆婆和我女儿从杭州来北京小住,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严生阿姨去开了信,安排我们进中南海参观,还去了毛主席的菊香书屋。</p><p class="ql-block"> 301肖甲(1920—2012)1938年赴延安,任平剧团舞美队长,建国后任铁路文工团副团长,1962年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1964年导演《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1977年任职中国剧协。夫人曹菲亚是抗战老兵,作家。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任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北京文艺》副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理事。我和肖垠同校不同班,1965年国庆节,每班选一名优秀学生参加天安门广场的组字,晚上我去她家看电视,她说你怎么才来?刚才新闻里有你的特写镜头,时间不短呢,我站你前头,只看到后背。当时我家没电视,吃完晚饭哥哥去406,我去301,妈妈怕打搅人家,很快就买了电视机。最近和从英国回到北京的肖垠微信聊天,说起1976年地震,楼上的人搬到楼下来,刘少奇家的萍萍、婷婷和潇潇从九楼搬到三楼,她妈妈请孩子们住进来,她们不肯,说阿姨我们就住在门口。曹阿姨常给孩子们送苹果什么的。后来王光美专门到家里感谢,和曹阿姨拥抱,说女儿都告诉我了,你特别照顾她们。我知道那段时间806施今墨的夫人张培英阿姨和施如瑜姐姐全家住进了我家,后来我妈去施小墨诊所看病,他交代前台,这是我阿姨,不排队、不收费、直接领进来。弄的我妈都不好意思去了。</p><p class="ql-block"> 302李权中,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离休后连任四届国家旅游饭店协会会长。1983年邓小平视察大连,市领导陪同走依山傍海的滨海路,一路风光突然断了,说前面是海军舰艇学院。回京后小平指示军委和国家旅游局成立联合调查组协调此事,李叔叔在舰院外宾楼住了一个多月。多年后说起这事,李叔叔住在我们院,我竟然不知道。用李叔叔的话说,我和你爸聊天毫无保留,观点始终一致。1983年我爸爸参加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也去了外地。我知道即使在家,他们聊天也不说家常事儿。90年代我在上海旅专学习酒店管理,李叔叔介绍我认识酒店管理专家、国内第一个合资饭店,建国饭店首任老总候锡九,安排我参观北京国际饭店、友谊饭店等。告诉我王府饭店你要从部队口联系,协会联系参观的时间短,果然一位副总接待我参观了半天,总统套房都看了。再见到小八一,我完全不认识,李叔叔的两个孩子都是入住西楼后出生的,小八一满月那天下楼,我跑回家拿了刚摘的丝瓜放在他身边,楼里的小伙伴们围着婴儿车,看着和丝瓜一样长的小八一,快乐极了,看着一米八几的他,我想起了那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304张牧,新安旅行团团长。这个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的文艺团体成立于1935年,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五万多公里。皖南事变后转到苏北根据地,之后随华野北上山东。抗战时期我妈妈所在的部队护送过这个团,在管理员老刘叔叔拿的一沓信里看到了张牧的名字,就有了老战友西楼相逢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306候桐(1909—1983)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硕士,1933年入党,1937年回国,1938年任国民革命军196师政治部主任,中央训练团少将教官。建国后在华东军管会和中国银行任职,曾任伦敦中国银行副经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主席,联合国行政和预算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上世纪70年代,侯伯伯在河南出差时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我妈和候姐姐深夜骑车去我妈的老战友家,第二天协和派出了医疗组,候伯伯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有次侯伯伯来,我妈正试穿着外地来京的侄女新买的大花裙子,事后我妈问他老伴,老侯没说什么?他常在国外,外国人越老越穿花的,司空见惯。候伯伯去世的讣告我是在《人民日报》上看到的。候姐姐是外媒的驻京记者,和我妈妈是忘年交,一生的知己。</p><p class="ql-block"> 506谷文波。谷叔叔是解放后太原第一任团市委书记,改革开放后太原第一任市委书记。当年进京是老领导南汉宸组建国际贸易促进会调他来的。多年后我和谷苏燕坐在三亚大东海的珠江花园酒店,她说若不是文革,咱俩可能都是外交官了。二外附中给了咱校两个名额,那个是你啊!她说你忘了,体检那天我爸忘带粮票还是跟你爸借的呢。1966年4月特殊院校招生,笔试、面试、体检我俩都通过了,“5.16”文革开始,学生时代结束,小升初的毕业、升学考都没来得及呢。建党100周年,谷苏燕发来太原市四大班子领导送纪念章到家,与她爸爸、妈妈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605黄琪翔、郭秀仪夫妇。黄琪翔(1898—1990)1919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第八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8.13抗战,张治中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是副总司令。1938年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成立政治部,陈诚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是副部长,1947年他出任国民政府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曾经的北伐名将、抗日将领,上将军官的他不满蒋介石打内战,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来到北平,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政协,出席了开国大典。历任体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郭秀仪(1911年—2006),1929年毕业于上海文艺女校。抗战期间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募捐额仅次于宋美龄,她个人捐献两万元,负担了442名难童的生活费用。这些孩子后来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有的在重要岗位上工作,都亲切的称她郭妈妈。她历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联部副主任、中央咨监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全国妇联执委、全国政协五、九届委员,六、七、八届常委,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1950年她受周总理的嘱托照顾齐白石老人,成为老画家的弟子。文革中周总理安排他们住进西楼,后来有再好的房子也不搬,还将私房捐献给国家,政协在那建了两栋宿舍楼。认识郭妈妈是读了她送给我妈的自传《流金岁月》,我说想要一本有签字的,妈妈打了电话,我们上楼,门口摆放着大花篮,原来这天是郭妈妈的生日。她拿出相册,讲述为统战工作,已是高龄的她一个人长途飞行,几次出国都为国家节省了经费的事。90岁的郭妈妈头发灰白浓密,说话声音洪亮,写字苍劲有力,特别有精气神儿。统战部刘延东部长来接她去参加生日宴会,我们就此告别,在这样的日子收到郭妈妈的亲笔签字书,好幸运啊。</p><p class="ql-block"> 901齐永胜(1922—2009)1956年任北京饭店副总,后来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担任中国第一饭店老总长达20年之久。这位叔叔名气很大,可一直查不到他的资料,直到在百度上看到他女婿的一篇文章。北京饭店1900年由两个法国人创办,解放后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国务活动和外事接待的主要场所。周总理每次来理发都叫齐总过来聊天,顺便了解下社情民意。1965年我陪爸爸在北京饭店住过,在餐厅看到眼熟的面孔就悄悄问爸爸是谁?说出来的名字如雷贯耳,都是报纸上、电视上常出现的。齐叔叔和我妈妈都是楼委会的成员,遇到花园要维修、车库要改造成活动室等事,妈妈会打电话,让我帮忙以楼委会的名义起草报告给国管局,她说办事一定要叫上老齐,他面子大。齐叔叔和毛主席、周总理都熟,这面子该有多大呀。</p><p class="ql-block">【回忆了40多家老邻居,这里是12家,其他留待进一步的充实和整理】</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年代高层建筑很少,北京大规模建高楼从1976年开始。那时站在9楼的阳台上,整个北京城尽收眼底,能够与西楼隔空相望的只有景山,其实是我站在景山顶的亭子里,能看到的最高建筑是西楼。节日放烟花,管理员老刘叔叔就招呼着全楼的男女老少乘电梯登上楼顶,全城四个燃放点:工人体育场、天安门广场、陶然亭、什刹海,能看到三个。开电梯的小马、小赵阿姨只比我们大几岁,玩起来像个孩子头,会约着一起去工体游泳。那天小赵阿姨说王前来啦!王前是刘少奇的前妻,小丫头们好奇,就等在电梯口,赵阿姨说人家是来做客吃饭的,你们都赶紧回家吃饭去,我们匆匆扒拉两口饭又回来等,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大美女。施今墨的关门弟子会变戏法,摸到他上课的规律,我们就堵在电梯口缠着他玩儿,那天他来晚了怕误课,悄悄走西门爬楼梯上八楼。西楼的孩子少,能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儿更少,大孩子们都自立门户了。与其它楼前的热闹喧嚣相比,西楼门前显得特别的安静和清冷,可真的有事,西楼的孩子们也会迅速聚集。1967年的一天,造反派把“打倒谭震林的黑干将、黑爪牙…”的标语从一楼贴到四楼,墨迹和浆糊未干,造反派的背影未远,孩子们就冲上去风卷残云般的给撕掉了。放学后和文革停课后,楼里的男孩以初中生为主,下午在南面的空地上踢足球,晚上在东门口演奏乐器、唱《外国民歌200首》里的歌。女孩以小学生为主,下午在北面东门口跳皮筋,踢毽子,晚上的文艺活动在西门口,主要演员是上幼儿园的吴晓莲。若干年后,东门口成了老阿姨们的聚集地,西楼电梯只开东门的,维护修理时才开西门这个。东门靠传达室和院门近,阿姨们坐在这,晒晒太阳,聊聊天,有的阿姨已经搬走了,还会回来看望大家,半个世纪过去,西楼人已经融为了一个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西楼若是一本书,心存敬意的我诚惶诚恐的打开,期望以记忆沉淀的西楼往事,向在饱经忧患、艰苦探索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为国家民族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2日</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2年4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