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 文 肖勇</p><p class="ql-block">在东北老家时,每次去早市买菜都要在碴子条饭摊前驻足,随着摊主压动手柄,一缕缕金黄的碴子条滚落热水翻开的铁锅里,不多时,出锅、浇卤,一碗香气扑鼻的东北特色端到吃客面前。禁不住诱惑,时常自己也来上一碗,但品尝多次,总找不到小时老妈做的碴子条味道。半个世纪过去了,那种味道总在脑海里环绕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p> <p class="ql-block">小时吃到妈做的碴子条是有数的,一是费时费力,从玉米碴子变成碴子条需要好多程序,十口之家每人能吃上一碗碴子条不是一般的不容易,那是太不容易了;二是太费粮了,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阴影还没有褪去,每个人吃饭要控制吃,按定量吃,吃冒了月底老妈就得借米下锅了。碴子条是粗粮细作,尤其老妈做的又滑溜,又劲道,卤子又香,没上学的都能吃上两碗,何况上中学正是长身体的哥姐们呢,吃上一顿赶上过年了,各个肚子撑的溜圆。</p> <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p><p class="ql-block">搜索着60年前的记忆,家里有一台小石磨,应该是从住在县城的爷爷家那拿来的。困难时期,老妈用它把高粱米磨成水粉,做成黑色的饼子劲道好吃极了。能吃上老妈做的碴子条没有这个小石磨那是吃不成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p><p class="ql-block">做碴子条头几天,老妈就要把玉米碴子泡好,有些酸酸的味道时再用小石磨磨碴子。老妈将带水的碴子放入石磨的圆眼中,握紧石磨的木把转动着,很快,颗粒状的玉米碴子变成了金黄色的糊糊,顺着下面的石磨边缘一道一道的流躺下来。</p><p class="ql-block">石磨的不停的转动,玉米糊糊越来越多,顺着小石磨周围的挡板流到盆里。一盆下来,老妈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上中学的哥哥姐姐们换下老妈继续拉磨。我们几个小的拉不动,只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着石磨看热闹,有时觉得好玩也</span>往磨里填一勺碴子,弄的离离拉拉的,气的老妈把我们撵跑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p><p class="ql-block">磨好的碴子面,妈用纱布控去水分揉成了几个面团,大拇指戴上用铁皮做成的椎型碴子套,抓起一团烫好的玉米面堵在碴子套上一挤,3、4公分的碴子条划出弧线窜入水翻开的锅里。一条、一条......十分钟过去才能捞出一大碗,我们几个小仔围着锅台边看着,不停的咽口水口。1个多小时后,十口之家每人才能吃上一碗碴子条。当热腾腾的碴子条端上桌,有拌大酱的,有浇茄子卤的,全家人吃的热火朝天,还没有消汗的老妈看到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她笑了......</p><p class="ql-block">后来,二哥琢磨出一个压碴子条的工具,在一块木板上刻出一个圆圈,把铁盒罐头底部扎出很多圆眼钉在木板上,木板两头钉上腿卡在大铁锅两头,碴子面放在罐头盒里,酒瓶子压在上面,一根木棍一头押在木板头的铁丝上,中间押在瓶子上,十多根碴子条挤压进了锅,不一会,一大盆碴子条就上桌了。有了这个工具,老妈再做碴子条省力多了。尽管如此,碴子条条条都浸泡着老妈汗水!余香在记忆中流淌,回味在梦中……</p><p class="ql-block">女神节来临,愿老妈在天国不在劳累!</p> <p class="ql-block">图片采用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