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父亲</p> <p>我的父亲李国佑</p> <p>父亲在家中</p> <p>父亲在家中</p> <p>父亲在儿童公园</p> <p>父亲在儿童公园</p> <p>父亲和姑母及堂兄的合影</p> <p>我们和父亲在儿童公园的合影</p> <p>我们和父母的合影照</p> <p><br></p><p>我的父亲李国佑,排行老三,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九岁时爷爷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因生活所迫当年只有十二岁的他就到镇上一个店铺当小伙计。他起早贪黑的照看店里的生意,给老板烧火、做饭、引小孩……,这种小伙计的苦力活他整整干了两年。离开店铺后他进鄂西煤矿当了挖煤工。几年后经在矿上当“大师父”的伯父推荐,到坑口学开铰车。有一次,因人手不够,他刚下夜班又被安排上白班,因身体太乏一不小心出了大错:已经升井的车厢没能及时停下,直接向铰车前的水泥柱撞去,水泥柱撞断了,铰车撞坏了,矿井也因此停产了,他被吓瘫了。经伯父再三解释,矿主才以加班引起疲劳出错而从轻处理:不再开铰车,仍回井下挖煤。</p><p>人们常说:在井下挖煤吃的是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透水、塌方和瓦斯爆炸随时都会发生。为了自身性命安全,几年后父亲离开了煤矿,到川江当桡工去了。从此他长年风里走、浪里行,受尽了世上的磨乱,尝尽了人间的辛酸。</p><p>父亲十七岁那年受母亲之命结了婚。婚后,因生活所迫,他仍然在外漂荡、给老板打工。一直到家乡解放前夕,他才回到家中与母亲一起经营一个小小的熟食店。</p><p>不甘穷苦的父亲借高利贷雇用了几个工人,自已开了一个小煤窑。没想到的是,这次他跌了一个大斤头:等他把挖的煤炭运到宜昌去卖的时候,一时竟找不到买家。很巧的是,在宜昌的一间茶馆里,碰到了一个一只眼睛有点斜、浑名叫“洋斜眼”的香溪老乡,他样似诚恳地对父亲说:“李老板,我给你找买主,不出三天,我把煤炭钱给你送来,我只要百分之二的佣金就行”。父亲听信了,将一船煤炭交给他去推销,满怀希望的在旅店里等“洋斜眼”的好消息。三天、五天,十天都过去了,不仅没人送钱来,而且“洋斜眼”也不见了。直到这时,父亲才知道自已被骗了。雇来的人要工钱,租来的船要运费,开煤窑的材料都是赊来的……,一时间,家里挤满了要钱的债主。债主们见要不到钱,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一样一样的拿走了。还有一位债主,见要不到钱,竟把一个衣衫烂褛、披头散发绰号叫“端阳佛”的女叫花子弄来坐到桌子上发疯、撒泼……,这样,母亲的熟食店只好关门了。父亲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对母亲说:“家里我实在待不下去了,你让我走吧”。母亲含泪默默地点头答应。这样父亲被迫远走他乡,又上船当桡工去了,狠心留下个乱摊子让我母亲这个妇道人家去顶。</p><p>在得知母亲的熟食店用两年时间还清欠债后父亲回了家,重新和母亲一起操持熟食店,起早贪黑的整日忙碌,维持着全家的一日三餐。</p><p>1954年公私合营时,镇上的饮食服务行业由私营归并到国营,并将我家三间房中的一楼一底改造充公了。紧接着到了1955年,轰轰烈烈的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的熟食店统统撤消,重新建了一个集饮食、住宿于一体的饭店。这样父母亲都自然成了饮食服务公司的员工。</p><p>1958年,大跃进的号角吹遍了全国。有一天,镇领导对我父亲说:“你有多年挖煤的经验,让你去开一个煤窑,要争取早出煤、多出煤。”领导的意图很明显:要放一颗“煤炭卫星”!这样我父亲又重操旧业,他选定在镇西边的木桥附近开挖,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出了煤,过了不久,这个煤窑连续破了镇上日出煤的记录。镇领导带着一大帮人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受到鼓午后他干劲冲天,没日没夜地在煤窑里和工人们一起拼命干。</p><p>红红火火的日子只过了一年多,到了1960年,全国性的自然灾害来临了:大面积的干旱造成全国粮食减产,虚报浮夸风的人祸召来了大饥荒。这时镇上的小煤窑也因缺资金办不下去了。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亲自开办的小煤厂,到吴家沟国营煤矿当矿工去了。</p><p>那时候人们吃不饱饭,我们兄妹几个饿得面黄饥瘦。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头。这时他每餐少吃一点,将省下的饭带回来给我们吃。</p><p>有一次在井下的木头支架上他偶然发现了几朵白木耳,他想这可是好东西!便悄悄地摘下带了出来,回家洗净后用小火慢慢煨,这一小碗白木耳汤父母亲舍不得喝,让我们兄妹一人喝两口,那时候我也很懂事,自已喝一口后便再也不喝了,硬要父母亲喝。这种无糖无油、清淡无味的白木耳汤我至今记忆在心,父母的爱子之心使我永生难忘。</p><p>1961年父亲由吴家沟调到刘草坡煤矿,最初仍然下矿井挖煤。后来,由于伙房需要炊事员,矿领导知道他在饭店干过,便调他去当炊事员。从那时起,他便在伙房干起了他的老本行。</p><p>1962年,国家建设需要木材,开发神龙架成为湖北当时的一项大工程。刘草坡的一大批工人都被调到林区,父亲被安排在神龙架林区兴山指挥部当炊事员。</p><p>开发神龙架,首先要修通由兴山城关到林区的公路。与在丛山峻岭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筑路工人相比,父亲在指挥部当炊事员还是比较轻松的一份工作。</p><p>父亲在刘草坡煤矿和兴山林区指挥部工作期间我曾去过几次。有两件事我记忆犹新:高二暑假期间,我去刘草坡煤矿看望父亲。有一天,我独自一人来到煤矿的后山上,在灿烂的阳光下,我躺在松软的草地上,望着天上的蓝天白云、背后的青山绿树和山下弯弯流淌的香溪河,见层层梯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蝉儿鸣、小鸟唱,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受</p> <p>课文《石钟山记》、《小石潭记》等游记的影响,我仰望着深邃的蓝天,幻想着把这里的美景写下来。回校后有一天恰好语文老师布置了一次自由命题作文,我想这是一次好机会。一番思考后我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刘草坡游记”,满以为能得到老师的好评。谁知道,老师仅给了我65分。评语是:“语言尚通顺,但内容杂乱,文章中心不够突出。”眼高手低的我,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自这之后我才知道:不好好学习,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写出什么好文章的。从此后我再也不敢冒然写什么“游记”之类的东西了。</p><p>另一次是我上大学后的暑假期间,我到兴山去看望父亲。他很高兴,亲切地问长问短。有一天晚饭后,我和他一起上街散步,我们边走边谈、显得十分亲密。不过我暗暗发觉,父亲的脸色不大好看。回到住所后,他果然发话了,满脸严肃的对我说:“刚才在街上你怎么把双手都插在裤口袋里,一扭一扭的象什么话!”父亲的了了数语,象支支钢针,剌得我满脸通红!时至今日,每当我不自觉的把双手伸进裤口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把双手缩回来!</p><p>父亲在兴山指挥部伙房工作期间,由于他红、白案都在行,早餐馒头、包子、油条、面条轮流换;中晚餐荤、素搭配花样不断,加上他为人正派、待人诚恳,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很敬重他,文革期间,造反派在指挥部“造反”时,也没有找他什么麻烦。</p><p>1969年,省林业厅在武汉办神龙架林区消除派性、促进联合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我父亲作为学习班的炊事员也去了武汉。当时我正在沉湖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父亲曾两次到沉湖看我。武汉学习班办了大约两个多月,由于双方分岐较大,没弄出什么结果便宣布结束。回去后又在木鱼坪接着办学习班,父亲跟着去了木鱼坪,为两派参加学习的人员服务。</p><p>1970年1月,林区在离香溪镇不远的向家店建了一个机修厂,为运送木材的车辆搞维修保养。为了离家近一些,父亲便申请调到了机修厂,继续干他的炊事员本行,四年后、也就是1974年他光荣退休了。</p><p>父亲的哥哥李国甫,十七、八岁时到“鄂西矿务局”当了矿工。由于他精明能干,很受上司的赏识,几年后就被提拔到坑口开铰车,再后来竟当上了“大师付”,成了煤矿里很有权势的小头目。</p><p>我这位伯父脾气大、十分傲气。他只顾自已吃喝玩乐,不仅不顾家,而且还把老实的伯母当出气筒,出口就骂、动手就打。我这位可怜的伯母,因长年挨打受骂,刚过中年就患病吐血而亡。</p><p>解放后,因鄂西煤矿下马,失去了工作的伯父回到老家务农。从小很少干过农活的他一下子要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劳作,还要自已做饭洗衣……一年到头的辛苦忙碌,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p><p>后来他和一个家住新滩被称为“地主婆”的寡妇结了婚。中年丧妻的伯父,对这位“地主婆婆”倒是疼爱有加。但子女们却不喜欢位后妈。他们说,伯父要是用对待后妈十分之一的心肠对待他们的母亲,那妈妈就不会过早的吐血而亡。后来,伯父渐渐衰老了,已经无力在田里劳作了。这时堂兄尽管自已也是家大口阔,但还是念及父子之情,每月给他一些生活费。在伯父去世以后,堂兄不计前嫌,仍然按月给继母生活费,一直到她后来病故。</p><p>父亲的妹妹李秀英,很小就被嫁到屈家山,婚后夫妻俩以种田为生。我的这位姑母先后生了五个女儿,直到四十一岁时才生了个宝贝儿子,取小名叫“四一”。姑母如今已年过九旬,但耳不聋、眼不花,能吃能睡,身子骨还硬朗着呢!</p><p>在我的眼中,父亲是一位能干的人。他好象样样都会,下矿井,他会看煤炭的走向,挖煤、装箱(用木料在巷道中支井架)样样在行;在船上,摇撸、掌舵门门都会;饮食业中的红、白案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平时在家中,几样普通小菜经他的手便会有滋有味。</p><p>在我的眼中,父亲是个全才。他话语不多,很少言传,却做事认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处处用身教影响着我们。</p><p>在我眼中,父亲是一位仁慈的长者。他对人宽厚善良,总是十分慷慨地帮助他人。那怕是人家欺骗了他、伤害了他,他也不以牙还牙。他经常对我们说:“为人处事要讲良心,好心是会有好报的。”</p><p>在我眼中,父亲更是一位严父。他从未动手打我,但他为人正派,不怒自威。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只要一见到父亲那一双威严的眼睛,就非常害怕,就知道自已犯错了。</p><p>有这样一位父亲,我感到十分庆幸。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