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落英缤纷,感受数学之美,春日盎然,尽享青春芳华。为落实“双减”政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氛围,在吕校长的带领下,西关小学四年级数学组“同课同构”教研活动继续进行。</p><p class="ql-block"><br></p> 教材解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2日,在唐玉珍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开展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解读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位教师都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编排特点、重难点、重难点突破方法、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解读。并且分享了针对本单元中的一课时设计的实施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玉珍老师强调,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主要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看、想、做的活动过程,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秀莲老师认为几何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郄晋敏老师提出,四下的观察物体重点是“从立体到平面”,让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看一看,再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对有些孩子来说,这一步还是有些困难的。特别是会涉及到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小正方体,如例1的做一做的从左面看,学生在理解这样的观察后的图形,是有一定障碍的,明明不在同一平面,观察出来出来的图形怎么在同一平面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老师提出了解决办法,从立体到平面,跨越的方法有很多,拍照用图片来说明是个不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尹老师提出,在观察物体画下各个面看到的图形时,总是有几个孩子会画错,要让他们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们的排列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老师特别指出,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向来观察物体。从教材例题与做一做的对比,画出三个方向的图形,不难看出,从同一位置看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只有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文霞老师提出,例2让孩子们在摆与看的过程中进一步习惯立体到平面的过渡,同时也是告诉孩子们,观察到的图形一样,未必摆出的小正方体也一样,为五下的“从平面到立体”的还原打下基础。练习四中的第六题,已经涉及到五下的学习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集体备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教师用书,从年段课标目标结构,教材内容结构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关键要素,课程实施和课时安排等方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进行了单元纲要式解读。然后</span>经过全组的讨论,最终选择了例2进行“同课同构”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确定例2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之后,大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抒己见,提出</span>自己的疑问,教学设想,有新意的地方拿出来交流,讨论,思考,取长补短。最后根据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以主备课教师尹利峰老师和赵美英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主,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初次课堂实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7日,由尹利峰老师在四(1)班上展示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尹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先让学生观察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从三个角度观察。然后在左面增加一个小正方体组成组合体,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图形,引出例2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知探究和巩固练习环节中,尹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用小正方体摆出几何体,再从不同的位置(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小正方体所组成的几何体,并且在方格纸画出自己从所看到的不同角度的几何体图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尹老师设计的学生亲自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有利于内化判断和确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几何体形状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学生独立总结这堂课所获,系统地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教师积极肯定的话语,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 教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高秀英主任和我校教研室张永军老师以及数学组老师参与了评课活动。尹老师先说明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他老师也提出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看法。</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谈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本课教学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差,在从不同角度观察组合体后,只有把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画到纸上,才能知道是否正确。这一难点尹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摆出实物,然后观察,最后画出来,恰到好处地突破。第二个难点是作图。作图时存在大小不一,不规范的现象,需加强作图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尹老师的巩固练习分层设计,有基础,有拓展很典型,起到了很好的评价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老师补充到,尹老师的板书设计既新颖独特,又合理实用,大家要借鉴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秀英主任提出了两点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有效解读教材、把素材变成学材,抓住数学本质才能将课上的有深度、有高度,从而有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课堂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动静结合,确保时间,引发思考,获得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尹利峰老师的课,全组教师再次整合课堂教学思路,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经过讨论,形成第二次授课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再实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8日赵美英老师针对例2在四(3)班进行了第二次授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尹老师相比,赵老师做了以下修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导入环节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图形也不同,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探究环节,分组摆组合体,每一小组摆一个组合体,画观察到的图形时,没有摆的组看图想象,既有实物观察,又有空间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老师以不同的教学风格演绎着同一个教学内容。赵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和孩子们亲切互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敢说,会说。赵老师还非常善于捕捉孩子们的“跳跃思维”,对于孩子们的“突发奇想”,也能从容应对,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尊敬。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赵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样做的,她给学生充分表现的舞台,给学生自己交流、反思、质疑的空间。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p> 教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在高主任的带领下,组里教师针对本课进行再次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老师指出赵老师的小组讨论环节每组摆一个组合体,缩短了拼摆用时,给后面的作图,讨论留出了更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提到,导入环节用古诗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情境化、生活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主任最后强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各环节所需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多媒体呈现观察物体的角度时,可借助箭头指示,更明确,直观,赵老师的处理就非常恰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组教师集体研究课堂上的各个环节,达成共识形成了一篇教学共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同课同构活动,不仅展现了两位数学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也给其他数学老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数学组全体成员在活动中互相探讨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达成“同中求异,异中探优”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减”不只是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减的是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的是教育的质量、责任和学生的幸福成长。在“双减”提质的要求下,我们将用生动的教学、智慧的教研,寻找属于我们的研究之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踔厉奋发,我们一起向未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