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大学一一 中专到大学的跨越发展和搬迁始末

王炳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引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生在学校度过,领导关怀,恩师教悔,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浑然一体,在时代音符中跳动,被事业发展感动,置身其中,耳濡目染,事业多多,人物种种,居功者有之,崇高者有之,……。内心永不忘怀的是万千纷呈的成就中,挺立的永恒精神,融入浓厚的情怀之中。历史无情,大浪淘沙,人们视野中总要失去一些东西,包括你我,也要最终远离而去……。精神,是事业的结晶,不能忘却所知、所参与策划、所劳作奉献、所受惠于此的一切,记住那些时刻,那些过程,精神才能真正永恒!仅此,献给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创造历史的前辈们,以示感怀!献给在事业中共同奋斗过的同仁们,以示为纪!献给在不同行业或天涯海角,完成功业,奉献社会,为学校赢得声誉校友们,以示共勉!献给所有关注美篇者,以求共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53年建成鸡西煤矿学校教学主楼</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全称: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鸡西煤矿学校</b></p> <p class="ql-block"><b>侧视教学主楼</b></p> <p class="ql-block"><b>1972级首届工农兵学员50年校庆时赠送雕塑73级校友尚祖玉制作《晨曲》。</b></p> <p class="ql-block"><b>鸡西煤校党委班子</b></p><p class="ql-block"><b>从左至右:党中才,李琴昭,王述杰,陈政国,梁中惠,赵润本,秦品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中专到大学的嬗变,历史跨越的隐忧</b></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科技大学,历经漫长办学道路,实现中专向大学的历史跨越;完成历史迁徙,由鸡西成功搬迁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哈尔滨市。完成了几代前人们的夙愿,解决的几十年办学的困惑与困境。其成就的源头,来自独立的办学精神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来自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学校历经跨越与搬迁,作为一个历史故事,将渐行渐远,其意义,是那种不能忘却的文化精神将成为永恒。</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由老一辈革命家陈郁创办了共产党的第一所鸡西恒山“东北煤矿工人学校”,后来由“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合并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鸡西煤矿学校”。这所学校浸润着红色基因,传承者红色文化精神。培养出一批批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优秀学子,为共和国煤炭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一些优秀毕业生留校任职,成为教师和干部,成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脊梁,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冲破囿限、选择历史担当,改变着学校命运。1954年毕业于鸡西煤校机械制造班陈政国,就任副校长期间踌躇满志,肩负着老一代教师的嘱托,有着对母校做出贡献的理想抱负。运筹着中专改建大学的研究思考。进行调研、收集资料。研究了全国相当大学由中专升为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的地位;调查了黑龙江煤矿毕业生资源分布状况等。当他在1976年末,把长期思考的想法分别向学校老领导党委书记李琴昭、校长党中才汇报,两人既惊讶又欣喜,惊讶这一大胆的设想,欣喜这一设想的未来前景。两位领导大力支持,并且及时召开党委会,听取汇报,统一了认识。向上级申报:把鸡西煤矿学校改建大学。一向思维缜密李琴昭书记,做事大胆果断党中才校长,不止一次地询问:“政国,改大学把握有多大?”“不出意外,有90%的把握,按照调研情况,有理由有信心说服所有人。”陈政国满怀信心地回答。改建大学,是人们的希望,能否成功,并非是每个人的信心所在,人们清晰记得,1958年9月曾经坐落在鸡西西山的“鸡西矿业学院”,附设了鸡西煤校。1962年2月省煤管局下文要求鸡西煤校与鸡西矿院脱离。在1964年8月鸡西矿院合并到辽宁阜新矿院。因此,有人认为,改大学是好事,能否成功却是未知数。党委并非不知舆情,作为执行党委这一决议陈政国,并非没有想过可能因地域所带来的阻力。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能因为有了这一历史的现状,动摇申报的信心。</p><p class="ql-block">1977年春季,学校党委向鸡西市汇报。鸡西市革命委员会听取了李琴昭和陈政国的申报论证,回答了领导们疑问,当即表示:“一支持、二帮助、三请批”,1977年7月,向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申报。党委书记李琴昭和陈政国向省煤管局汇报。省管局领导当成一件大喜事,高度重视,向省政府提出了报告。陈政国在向省计委文教处汇报时遇到了阻力。一位干练的关姓女处长,对于改建大学回答很干脆:“中专改什么大学?”“黑龙江省目前没有这个计划。” “也没有这个打算。”……。陈政国一个月去了四次,有时因为工作忙,有时干脆不见,第四次次被他锲而不舍被诚心感动,她详细听了汇报,明确表示应该通过省教委进行申报。省教委高教处处长孟新和副处长高文化,听取了详细听取了陈政国汇报,了解了鸡西煤校发展状况,认为:学校历史发展、师资、设备条件不错,远好于省属学校,具备改大学条件,但时机不成熟,当前、黑龙省高校正处于整顿恢复时期,还没有发展规划。他们建议:你们隶属煤炭行业管理,应该向煤炭部汇报。向煤炭部汇报时,事情出现了转机。在向煤炭部教育司郑昌荣同志汇报改大学进展情况,他告知:“你们要抓紧工作,国家教委今年拟批准一批改大学的学校,要争取赶上这班车。”</p><p class="ql-block">这信息令陈政国兴奋。立即回到哈尔滨,到哈工大等院校调研,进一步厘清了改大学后的经费补贴、基本建设经费来源煤炭部,以及改大学由行业提出,多家政府部门协商,由国家计委报国务院批准的申报程序。向学校党委汇报后,并提出了三条建议向省煤管局进行汇报:一是省煤管局会同省教委、省计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共同行文向煤炭部请示;二是煤管局向省和煤炭部提出社会对煤炭人才需求和改建大学的要求;三是煤管局向省提出1978年 中专生招生计划改招大学生招生计划,以此促进国家审批。 </p><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23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请示,拟将鸡西煤矿学校改建鸡西矿业学院。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78)教计字1427号文,即,《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一百六十九所。”和黑龙江革命委员会文件,黑革(1979)45号,《关于复建和增设哈尔滨体育学院等七所院校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我省……,增设鸡西矿业学院。……。”</p><p class="ql-block">鸡西煤校改建鸡西矿院,实现中转到大学的嬗变,是历史性的跨越,是黑龙江科技大学发展历史进程的里程碑。然而,高寒地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域环境始终是制约学发展的瓶颈,成为这一历史跨越的隐忧。</p> <p class="ql-block"><b>鸡西矿院成立大会会场</b></p> <p class="ql-block"><b>学院搬迁长春夭折后,煤炭部加大基建投入,92年落教学楼。</b></p> <p class="ql-block"><b>2000年“黑龙江矿院”更名“黑龙江科技学院”揭牌仪式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地域环境办学困境,长春搬迁的夭折</b></p><p class="ql-block">1979年6月13日,鸡西矿业学院成立。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题写了校名。</p><p class="ql-block">学校在30年中专办学历史,有一整套的教学思想、教学制度、教学方法,偏重于教知识、教方法、教技能。人们的俗话说:“偏重抱着走”的教育。79年时任教务处长陈政国认为:“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变了,原来的整体教育功能必须实现转变,有中专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教育模式,这个坡是很陡的,是个很艰巨的任务,是个长期过程,要有20年时间。”正是源于这种对于中专教育的清醒认识,对大学未来前瞻性思考,在80年12月任职副院长,83年6月任职院长的陈政国,一边坚持学院提出“五年初具规模,十年更大发展”的办学方针,一边思考如何改大学后实现迁校的夙愿。1979年任煤炭部长的高杨文,对煤炭高校都建在煤矿表示不很满意,此信息坚定了吴长胜院长、王勤副书记、党中才副院长、陈政国副院长等学院领导迁校信心。1981年6月2日,高杨文部长到哈尔滨。吴长胜院长、省煤管局办公室主任、煤炭信息中心主任董泽书、副院长陈政国向高部长汇报了“学院更名与迁校问题。”他当即同意“更名黑龙江矿业学院”,将来可以搬迁哈尔滨。6月4日,高杨文部长视察了学院。1981年11月3日煤炭部(81)煤教字第1044号文,鸡西矿业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矿业学院。</p><p class="ql-block">1983年1月10日,东煤公司在长春成立。哈尔滨煤研所、黑龙江矿业学院直属东煤公司领导。煤炭部香坊仓库撤销。房地产归属东煤公司。学院正式向东煤公司领导提出学校搬迁问题。并提出了:一是与煤研所在香坊仓库合建矿院;二是在黑龙江大学对面金属结构厂旧址改建;三是迁往长春与长春煤研所合建东煤矿业大学的三个方案。东煤公司同意了第三方案:黑龙江矿业学院迁址长春。并获得煤炭部批准。</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获悉后,派主管文教副省长靖伯文到煤炭部劝阻迁校,煤炭部教育司回答:“是我们内部教育结构调整,不是迁校。”劝阻无果而告终。</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矿业学院隶属中共鸡西市委领导。面对学院迁校,市委非常不满。市委书记李逢春与学院党委书记吴长胜谈话。市长王贵与院长陈政国谈话,问道:“为什么老鼓动搬迁?” “鸡西放不下你们吗?”陈政国解释了学校党委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地域边远、信息不灵、交通不便,资源城市未来走向,与大学发展招生质量、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诸多不利因素。显然,谈话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鸡西市委书记李逢春(在鹤岗曾是于洪恩部长老上级)、市人大主任陈玉德、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君,去煤炭部,越过了教育司和主管教育的副部长叶青。直接见到部长于洪恩,恳求部长:“不要将矿院搬走,鸡西需要一所大学……。”获得了于部长同意。</p><p class="ql-block">当时在北京出差的采矿系主任刘明远听到校友传出的的信息,立即告知院长陈政国。陈政国连夜进京挽回这一局面。然而,已经无可挽回了,教育司郑司长对他说:“党组决议变更未征求我们意见。”副部长叶青他说说:“我不知道,变更党组决议,我在北京,也没有征求我主管教育副部长的意见。”陈政国又乘火车到山西潞安矿务局,去见组织召开会议的于洪恩部长,要求对学院搬迁问题的重新复议。在宾馆的房间,于部长沉思许久,最后说:“就这样吧!不搬了,在鸡西有什么不好,在矿区有什么不好。……”陈政国院长详细向部长汇报了存在问题和办学困难,并提出了解决现实矛盾的100万元买地、1000万元盖主楼、100万元教师培养基金、150万元外聘专家基金、每年50万元教师津贴、2500平方米专家楼、50000平方米教师住宅改造、3000人——5000人招生规模,体育馆、操场、游泳池建设,矿山实验设备等10条要求。于部长明确表示:“这些我帮你解决,你找(教育司司长)鲍恩荣。……”因为搬迁动议,多年实际上停止了对学校基建投资。这次汇报,于部长明确地指示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学院发展的投资力度,主楼建设、师资培养、设施设备等投资到位,为在鸡西地区矿业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矿业学院的搬迁夭折了。</p> <p class="ql-block"><b>以宋长生为党委书记的领导班子,运筹帷幄,抢抓机遇,决定到哈尔滨合作办学……。</b></p><p class="ql-block"><b>党委班子成员:宋长生,赵国刚,李广才,李青,孙登林,遇华仁,张凤武,郝传波,王炳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三、大众化教育的契机,外地办学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 黑龙江矿业学院经历煤炭部教育教学评价试点评估,获得煤炭部评估专家好评。国家对108所工科高校教育教学合格评估,取得了“合格”成绩,邢忠光院长在教育部天津召开的“工科高校教学评价经验交流会议”介绍经验。学院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国家教委本科高校在校生3600规模要求。然而,80年代中期100万元培养100名硕士师资人才流失,所剩无几,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凸显。1999年国家开始扩招,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当年高校扩招毛入学率达到了47%。面临高校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层次教师人才流失,生源质量下降、生源不足的困境愈发明显。</p><p class="ql-block">以党委书记宋长生为班长和赵国刚为院长的党政班子,面临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以其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把握大局,审时度势,做出了一系列准确判断和科学决策。为适应未来发展,2000年1月8日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学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自主权,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合作办学。” 给了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外地办学“理论”依据,找到了解决办学困境的钥匙。在2000年1月在学院五届30次党委会议上一致同意,做出了“建设哈尔滨校区”的历史性决议,提出了:“通过哈校区建设拉动鸡西校区发展,从而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共享在哈高校人才,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实现我院“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创一流、创特色”的发展目标。党委书记宋长生在会议上,说:“关于到哈尔滨办校区,这是一件大事,是我们学院几届班子都考虑的事。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像我们学院这样的学校,在鸡西这个地方还能办多久?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有多大?作为这一届党委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能不能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带领学院去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现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可以到外地办学,这一条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我想一定抓住机遇,应该果断地做出决策。……经过深入探讨、研究分析,我自己决心已定,是做出历史决定的时候了……。”就是在这位具有传统思想潜质,又具有时代精神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干部职工,走向”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业创新的哈尔滨校区建设之路。</p><p class="ql-block">2000年5月1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政函【2000】67号文,批准与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学校合并。2000年7月26日,学院五届41次党委会议决议确定:“哈尔滨校区安置1万人,鸡西校区安置5000人,在哈尔滨校区三个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合计10000人。”</p><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21日,经过长时间对5个地方多方考察,松花江畔在清朝末期,1908年建立的哈尔滨二轻局所属占地4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今日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主楼南侧</b></p> <p class="ql-block">运动会一角</p> <p class="ql-block"><b>图书馆与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四、独立办学的精神,有序高效与市场运作</b></p><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8日,学院与哈尔滨轻工业局签订了5400万元的《黑龙江科技学院整体整体购买破产企业哈尔滨糖厂资产合同》。其中200万元定金,5000万元必须在4月15日打到破产糖厂账户上。剩余200万在办理财产过户时汇到甲方账户。</p><p class="ql-block">没有资金,在破产的哈尔滨松浦糖厂建设哈尔滨校区,谈何容易?然而,大众化教育的到来,给了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与机遇。正是松浦破产糖厂的旧址,成为天赐良机。因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是发展运筹谋划和创造。机遇赢得发展,就是看能否赢得一个个迎面而来的严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b>“可以到外地合作办学……”</b></p><p class="ql-block">给予大学的自主办学的权力,彰显了大学自主办学的独立精神……。之所以谓之“独立”,在建设的初期决策、起步阶段的顶层设计,没有上级批文;改造与建设过程,没有国家任何资金支持。在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在前行的进程中,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请示立项。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成果;以彰显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赢得社会赞誉,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走出了完全市场化机制运作,开创了“边融资、边征地、边设计、边施工、边教学”的办学之路。</p><p class="ql-block"><b>严格组织程序,完成申请立项:</b></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建立分校决策,是学校举足轻重的大项目, 必须获得上级同意批准,这是必须完成的基本的组织程序。党委书记宋长生向教育厅长董浩汇报后,立即得到大力支持,并同意向省计委申报建设立项。</p><p class="ql-block"><b>抢时间高效率,十天完成报告:</b></p><p class="ql-block">建设哈校区,获得上级立项批准,方可计入建设阶段。经过向专家机构咨询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事宜,给出结果是,需要两个月时间可以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个时间不是建设者的速度,建设者们自己动手,昼夜奋战,顶着严寒,七天七夜进行厂区勘测,完成学校规划、主楼设计、可研报告所需数据,只用了10天便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间就是效益,高效率的可研报告迈出哈校区建设第一步。</p><p class="ql-block"><b>坚韧不拔精神,融资艰辛历程:</b></p><p class="ql-block">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始年,是正值被后人诟病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时期。哈尔滨校区建设,购买糖厂土地资金从哪里来?学校基本建设资金如何解决?两手空空,到哈尔滨建设新校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以党委书记宋长生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以根植民族、学校传承的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和具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业创新的艰辛历程。融资开始了,党委书记宋长生、副书记李青、副院长遇华仁带领财务处、教务处、外事处的同志们,四处寻找投资合作者,中央银行、建行、农行、工商行、……找遍了所有银行,甚至典当行。有时贷款“签订意向合作协议”所带来带来欢欣雀跃的喜悦,人人喜形于色;突然的对方“毁约”消息,情绪失落,如深渊万丈。当年参加融资的财务处女副处长龚一坚,开怀大笑过,悲戚地痛哭过,给人们留下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跌宕起伏、艰辛融资的心路历程……。为了贷款,破解“异地贷款”、“信誉担保”的一个个难题,党委书记宋长生带着团队有在北京树荫下的焦急等待……;春天还穿着冬天的棉鞋窘状;有李青带团队往返北京三次向光大银行总行的汇报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为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的贷款客户,2001年4月上旬,5200万贷款到账,旧厂房的设备变现289万元,收购破产糖厂成功落下帷幕。9月又获得中长期贷款9000万元,为二期工程提供了资金支持……。528万欧元奥地利贷款一蹴而来……。</p><p class="ql-block"><b>项目招商引资金,校区建设入坦途:</b></p><p class="ql-block">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推动了高等教育“产业化”,一度成为朝阳产业。哈校区建设正逢其时,是科院人智慧与天时的完美结合,可谓“天道酬勤”。黑龙江科技学院建设哈校区“整体购买了糖厂”的信息不翼而飞,招揽工程的企业商家,接踵而至。然而面对宋长生为首的建设者们“运筹帷幄”而制定的“项目引资金”规则,个个知难而退。尤其是教学主楼核心工程,最低估值资金上亿元,融资难,项目一次引进资金更难……。2001年4月宋长生结识了哈尔滨铁路建设总公司总经理姜清滨,一见如故,两诚相悦,酒桌上宋长生袒露心愿:“老姜,你要承担教学主楼工程,先给我们打进1000万来!”项目引资金,直言不讳。“好,就这么定了,打进1000万。”老姜即刻回答。项目引资金,成功落地……。教学主楼工程10月22日奠基。随之黑龙江大正集团董事长王洪涛对哈校区建设考察后,毅然参与同黑龙江科技大学合作,投资1.5亿元,承担了1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极大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瓶颈,校区建设步入坦途。</p> <p class="ql-block"><b>主楼西侧校园景观"凌霄亭"</b></p> <p class="ql-block"><b>主楼东侧景观"省身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五、思想解放的制高点,四地办学的新格局 </b></p><p class="ql-block">承载着前人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坚实基础,迈出哈尔滨校区建设的坚定步伐,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创业创新的文化精神,弥漫于校园每个角落,每个岗位。党委和行政所发出的每一个顶层设计、每一项任务安排,都能顺畅到达,实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效果。</p><p class="ql-block">2001年4月实现糖厂收购,立即对原来建筑进行改造修缮,10月8日,入住了948名98级大学生和2001年招收的国际合作办学48名新生。百年历史的老糖厂,在建设者们令其“涅槃”重生的同时,已经焕发出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新生机。</p><p class="ql-block">2001年10月以来,教学主楼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按照工期在2003年10月竣工。11月一个晚上,在招待所,党委书记宋长生向新校区建设总指挥、副院长孙登林交代新想法、新任务。要在2002年秋季招生,入住5000名新生。孙登林面临如此任务,他沉默了:意味着教学主楼必须在10月份竣工,比原来工期提前一年时间。……两人长时间无语,似乎都知道“不可能”这个问题的份量,又都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玄机。宋书记说话了:“登林,你一定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迟疑中的总指挥孙登林如是回答。 “不胡思乱想怎么能解放思想!?”宋书记急切的高声叫道。随即又是两人的沉默……。作为建设者的总指挥面对的是建设任务的千钧重负!作为党委书记一斑之长,宋长生所面临的何止是建设任务的千钧压力?他知道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必须完成对省、市政府的承诺;必须不负广大师生的厚望,必须面对源源不断贷款的压力,时间就是金钱!……。这诸多的压力,必须横下一条心,抓住机遇,杀出一条血路,早日建成哈校区,是摆脱压力的唯一选择;必须冲破思想局限,将压力成为潜力,众人划桨,开大船,释放各个环节的能量……。</p><p class="ql-block">奇迹,就是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中实现了:2002年9月,教学主楼和5栋学生宿舍顺利竣工,“东湖”和“秀园”景观形成的“江畔朝阳”松北沿江靓丽景观建成。1999级2000名大学生入住新校区,5300 名新生入学,实现了7300名在校生规模的历史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哈校区、鸡西、嵩山校区、哈尔滨煤研所四地办学的新格局,改变了科院人的生活方式,注入了朝气蓬勃的文化生机:金龙大客车成为鸡西与哈尔滨两地办学教师往返的纽带;干部、教师、工人们两地生活;双职工住在简陋宿舍;有的老人无人照顾;有的待乳的幼儿托付老人;新婚燕尔的夫妻天各一方;亲人去世不能探望……。呈现给人们是一幅蒸蒸日上、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创业创新的生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b>当年东湖景观</b></p> <p class="ql-block"><b>临江秀园一一"苏州园林落户江北"当年哈尔滨日报如是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六、历史迁徙的飞跃,松花江畔的朝阳, </b></p><p class="ql-block">随着教学主楼的落成,在校生规模的扩大,黑龙江科技学院在社会风声鹊起。省委副书记刘东辉对学校建设发展过程高度肯定:”明智的选择,战略的决策。“副省长程幼东视察学校,对学校取得的成绩高度赞扬,明确表态:“有什么问题,政府给你们协调解决。”黑龙江日报对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公证处,省报业集团4家单位进行形象调查,高度评价:“黑龙江科技学院,坚持先进办学理念,占领现代教育制高点,以代表现先进生产力的高速度和高质量建设新校区;以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标准,满足生产力需求的人才培养规划新校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迫切希望的利益需求为宗旨建设新校区。”</p><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黑政涵[2003]42号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黑龙江科技学院主体由鸡西迁移到哈尔滨市的批复》。历史的迁徙跨越,这是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充满智慧和公关夺隘的历程。2003年6月3日开始,于2003年8月26日,顺利完成了学院主体由鸡西迁移到哈尔滨市的工作,标志着在鸡西长达56年办学历史黑龙江科技学院,实现了历史的时空跨越,是学校建设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办学规模扩大,在校生14000余人,拥有了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是个省级重点专业。批准黑龙江科技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批准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传动、企业管理4个学科硕士点。增设了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安全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学院占地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已达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比三年前增加300%;形成了34个专业设置,以工为主,理、工、管结合,有经济、文、法学科,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多学科高等院校。</p><p class="ql-block">今日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大江东流的风水宝地,如松花江岸的“江畔朝阳”,冉冉升起。固定资产27亿,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已达22000人;拥教师1500余人;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授予权和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博士项目1个;学科专业57个,近几年来,学校累计完成科研经费2.9亿元;获批国家级项目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项、省部级项目196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煤矿瓦斯水合分离与储运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90余项。坚持开放办学,全方位开展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韩国、奥地利等10余个国家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成果丰硕。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交流与留学生工作,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连续多年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国家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功由“黑龙江科技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以其勃勃生机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b>在晚清慈喜太后建设的糖厂旧址,这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黑龙江科技大学哈校区落成,如江畔朝阳,蒸蒸日上。</b></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b>资料来源说明:</b></p><p class="ql-block">一、陈政国《母校情怀感悟人生》黑龙江科技大学60年印记。</p><p class="ql-block">二、黑龙江科技大学哈校区建设纪实,徐相国等编撰《江畔朝阳》。</p><p class="ql-block">三、学校党委宣传部校报资料。</p><p class="ql-block">四、招生简章学校概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