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塔园位于“上海之根——松江”老城区的东部,始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182亩,是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 整个园景是以北宋的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兰瑞堂、石雕园、清代天妃宫、陈公祠,还建有何陋轩、其昌廊、秋生亭、读锦鳞、五老峰、美女峰、铁笛舫、花岗石堑道等。 方塔园文物云集,人文荟萃,景色优美,环境怡人,被誉为“上海的露天博物馆”。 步入方塔园…… <h1><b>陈公祠</b></h1>陈公祠原位于松江区西塔弄底,1999年底,因松江中山二路改建,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祠堂按原样迁建于上海方塔园内,在古堑道的东首,2000年6月落成。<div><br></div><div>1985年7月,陈公祠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br></div> <h1><b>清代天妃宫</b></h1>方塔园内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1978年,因市政建设影响,从上海市区河南路桥桥堍迁建于方塔园。 <h1><b>方塔</b></h1>方塔,原为兴圣教寺寺塔。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上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公元1063-1094年),寺僧募捐建立这座寺塔,以后寺庙毁于兵灾仅剩此塔。<br><br><div>方塔,承袭唐代佛塔四方外形,故俗称方塔。塔高42.5米,上下九层,砖木结构。它的特色是大出檐,瘦塔身,这正是盛唐时代的建筑特色。塔内宋代木构件保存较完好,是国内砖木结构方形塔的代表之一。因塔体结构合理,构件精巧,造型秀丽端庄而著称于江南乃至全国。</div><div><br></div><div>方塔,1962年9月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赵扑初先生的墨笔。 <h3><p></p></h3><h1><b>照壁</b></h1>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为明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是国内留存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作品之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br><br><p></p><p> 照壁,壁宽6.1米,高4.7米,约30平方米,由近百块细泥青砖精雕拼接而成。居中神兽,龙头、狮尾、鱼鳞、牛蹄,民间俗称四不像。传说此售贪婪,吃尽人间山珍海味,奇珍异宝,还想吞食太阳,后葬身东海。</p><div><br></div><p>照壁,整幅浮雕从画面构思、结构布局到制砖技术、雕刻艺术,拼接技术等,都体现了古代松江瑰丽的艺术水平,可谓精美绝伦,不可多得,实为“一颗明珠”此照壁作是为我国明代初期砖刻工艺的代表作</p> <h1><b>明代太湖石峰“五老峰”</b><div><br></div></h1><h3>五老峰是上海地区有名的古代遗玩太湖石峰之一。最初置于明代顾正谊私宅“濯锦园”,顾是明代“松江画派”创始人之一。由他布局督造的“濯锦园”成为松江府名园。清军入关后,“濯锦园”严重被毁,幸存这组石峰。一九七七年迁入方塔园。<br><br></h3><h3>这五座石峰酷似五位老人,根据各自的特点,人们风趣第讲石峰自左至右称为:迎客老头、爱老头、高老头、瘦老头、送客老头。</h3> 太湖石峰五老峰之一 <h1><b>兰瑞堂</b></h1> <h1><b>厉廉堂</b></h1> <h1><br></h1> <h1><b>读锦鳞</b></h1> <h1><b>太湖石美女峰</b></h1> <h1><b>秋生亭</b></h1> <h1><b>铁笛舫</b><br></h1><h3>该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故名铁笛舫。<br><br>铁笛舫,塔影波光,石堤柳岸,在如诗如画的方塔园日月湖畔,停着一叶为湖光山色增姿添色的旱舟。面对湖心,迎着碧水,近对方塔,远眺九峰,无雕栏画栋,无花窗漏扉,平顶舱,格子窗,外形平凡,却筑就了这山水之间的文人气息。</h3> <p class="ql-block">S形的湖泊环绕在塔的南面,由西向东伸展开去,景致十分优美。</p> 清澈的湖面将方塔倒映在水中,碧波荡漾,晶莹剔透,给人醉美之感。 <p class="ql-block">一念冬去,一念春来。</p><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美景,多么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回归正常,好让我们无忧无虑地畅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您的阅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