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汤布</p><p class="ql-block"> (人物系列报道之十六)</p><p class="ql-block"> 水布,汤布,旧时农村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随身携带,或盘在头顶,或围于脖上,或搭在肩上,或系于腰间,而今虽已堙没于历史,然回忆仍是美丽。70年代还有人用,本人小时候也用过汤布。</p> <p class="ql-block"> 浙江武义的农民有围汤布的习俗。所谓汤布,就是一条长三至五尺,宽一尺多一点的布,有蓝色和白色两种,以白色的为多。成年男子常用它围在腰上。汤布是成年男子的必需品,也是装饰品。过去农村里演戏(什么戏记不得了) ,只记得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 “五尺汤布披肩膀,麦秆凉帽两边翻。翘扁担,弯又弯,挑起栏粪上下弹……”这是那个时代一幅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素描。汤布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估计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之中的发明创造吧。</p> <p class="ql-block"> 汤布头是用破了的汤布,大块一点的布头可以做尿布,纳鞋底,最破的那点汤布头筋还可以用做抹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话说潮州鳄溪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必备的装束;当地的农民劳动时,也带在身上,遮阳或擦汗,潮州人把它叫“水布”。</p> <p class="ql-block"> 到了农历七月秋风起,天气转凉,出门该穿春秋衫了,这时拿汤布往腰里一扎,挺像大将军腰里扎的皮带,走路噔噔噔,干活锵锵锵,汤布既给人保暖又让人觉得特别神气特别生劲;稍冷,汤布围在男人的脖子上,学城里男人围围巾一样,一头高一头低,蛮潇洒蛮别致的。到了天气更冷,落雪起冻,村坊进入冬春农闲季节,武义宣平一带的男人会捧上个火挈(音)取暖。此时,当作围巾的汤布把挂下来的一头披盖在火挈上烘手,这时汤布的作用是防热气外泄。到了春暖花开,干活易得春困,田头休息时,男人把汤布往树荫下田塍上一摊开,人往汤布上一躺,于是,仰天长啸,呼呼入睡,要多舒服就有多舒服!这时汤布又是梦的摇篮———席子了。一觉睡醒起来干活,弯腰拿起白汤布往肩上一披以防阳光直射,汤布又成了衣衫和披肩。</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夏收时节,打稻,摇风车扇谷,汤布做成帽子,戴在头上不让谷粒尘土落进头上身上;谷卖到柳城粮站和前湾粮库,只见柳城集镇上的搬运工人装车“背袋头”,把汤布从头顶往背上一披,汤布又是最简便的垫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