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水的守候

晋城小潘

<p class="ql-block">  炎炎烈日下的山脉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丰润尽失,枯黄的叶子梦呓般期盼着甘霖;稼禾萎靡于地、大地被被晒都皲裂了,脸色灰黄的庄稼人虔诚地举着香向上苍祈雨……</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旧社会我家乡夏天的场景。夏天往往是干旱无雨,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只能祈求上苍。</p> <p class="ql-block">  据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诉说曾经的往事,我们村原来有几眼活水井:滴水泉、里窊泉……。它们用涓涓细流养育着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然而每逢春夏干旱季节就无能为力,只能发出一声绵长的叹息。全村人就集中到滴水泉挑水吃。</p> <p class="ql-block">  滴水泉在村后的山坳里,因山中泉水从地下渗透,缓缓从半山腰的崖壁滴落而下而得此名。涯上长着茂盛的芦苇。山泉水经过芦苇地散开流下,给崖洞挂上了一个水帘。这崖洞长几十米,高二十几米,深十几米,水从崖壁上滴下形成一个几十米长的水帘。水流一滴滴衔接,晶莹玉润,仿佛一挂珠帘。滴在山石上叮咚作响,像一首童谣在山谷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崖壁里侧有一洞穴,内有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洞外是常年滴水而下形成的一排小水坑。</p> <p class="ql-block">  肥嫩的车前草和冬凌草生长在洞外的草坪上,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衔泥燕子往来穿梭其间,当真是福地洞天,人间仙境。可惜离村庄太远,来这里挑水半晌才能打个来回。</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滴水泉有四处水源,半山腰一个人工湖,紧挨着一口两米多深的井,还有一个碗井,最下面嶁沿一个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  人工湖和井都是改革开放后修建的,滴水泉最初只有小小的碗井。</p> <p class="ql-block">  所谓“碗井”就是一个小的只能拿碗舀水的小水坑,故得名。可是井虽小,水却长流不干而且渗透到嶁沿形成滴水泉。传说是一个小媳妇为给年迈的婆婆做饭,去山下挑水。时近中午,小媳妇扭着小脚把水担至半山腰。这时来了一个叫花子 ,因口渴向小媳妇讨水喝,小媳妇放下担子,让他喝水,自己害羞的背过身去。不想他一口气竟然把两桶水喝干了。小媳妇便哭了,说是还等着把水挑回家给婆婆做饭吃呢,因为山高路远,再返回去挑担水回家得到傍晚了,婆婆中午岂不要饿一顿。原来这讨水喝的叫花子是天上的神仙所化,降临凡间是来考察当地民情的,察觉小媳妇表情带着对她婆婆的至孝时,就把自己的破碗放地上说:“你看那就有水!”媳妇扭头看时,果然有水汩汩流淌,这就是碗井,再找叫花子时,已没了踪影。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据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述,在旧社会干旱季节村民曾经去黑石岭、黑龙潭、水塘担水。一天也就是一趟。从我记事起我们村的老百姓生活用水就在滴水泉挑,后来滴水泉附近建有一小水塘。水塘内里有台阶直通水塘底部,每当天旱水位下降时,老百姓们就下好几个台阶打水。冬天塘里的水结冰了就破冰取水。井水虽不结冰但是要再下一个小坡,增加了挑水的难度。天旱时,还要下井里舀水。但是这两处水流量都供不应求,往往要等半天才能舀一桶水。</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大队从各村抽调了一批青壮年组建了水利队,为各村修建蓄水池。我们村在滴水泉附近修建了大约可蓄水1800立方的蓄水池。涯缝上镶嵌了个凹槽,一股清冽的泉水注入池中,即使是旱季也有筷子粗细的水流日夜不息。从此,村民结束了吃水等水的苦日子。</p> <p class="ql-block">  但每次到蓄水池那挑水往回返要上一个很大的坡。那时,老百姓大多用的是木桶。木桶被水侵湿后份量重,盛满水后更重,每天来来回回挑着沉重的大木桶更是苦不堪言。于是我们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每每洗衣服被单都一窝蜂去蓄水池边上洗。闲暇之余,男男女女蓄水池边上嬉戏,看衔泥燕子呢喃筑巢,听蛙声呱噪,摘肥厚的叶子和酸甜的野果。</p> <p class="ql-block">  后来八九十年代盛行铁皮桶和塑料桶,那时我已经几岁了。父母担心我的危安,不敢让我独自一人去滴水泉附近的蓄水池挑水,每次家里用水的时候,我都是和几个小伙伴成群结队常常是去挑水。我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习挑水,两只水桶在扁担两头来回晃荡,水不断向外飞溅。无奈只好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揪一把路边树上的叶子放进水桶里阻止水花飞溅。每次挑水往回返时总要上这段很陡的坡,尽沉重管扁担压在肩膀上很酸疼,可还是咬牙挺着。直至上到土窊岭的平地,才可以放下歇一歇。那时很羡慕那些腰板挺得很直的人,一条扁担在肩膀上颤悠悠,担起来仿佛在水上漂。</p> <p class="ql-block">  这种人挑马拉的情景又持续了几年。直至1995年,村干部在村子旁边色高岭上建了一个储水量为一千多立方的蓄水池和一个小型的水电站。从此以后,村里老百姓真正的告别那苦日子,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世事变迁,时光荏苒,人事更迭。儿时的伙伴都去外面的精彩世界里沉浮,只有那一泓清泉和那老屋相伴,如父母般为我们守候着故乡,翘首盼望儿女的归来。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如期去探望,虽然老屋像一个没了门牙的老人,但那泉水依然欢快明亮,像我们涓涓地述说着相思之情,像妈妈张开的臂膀,随时欢迎倦鸟归巢。</p> <p class="ql-block">  去年的清明节我们忽然赶时髦到泉边野炊,袅袅炊烟再现了昔日的情景:两桶清水一根颤悠悠的扁担,但却走出了不一样的姿态。步履稳健,腰杆挺直,保持平衡,水桶里的水便是波澜不惊,满而不溢。心志不坚,左右摇摆,前倾后附,那水便不安分地跳动出来一路撒下朵朵梅花。我想这也和人生一样,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便有什么样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