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界的一面旗帜

王二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河北梆子界的一面旗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深切怀念河北梆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春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二路</span></p><p class="ql-block"> 提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石家庄人大多会首推家乡戏——河北梆子。毋庸置疑,河北梆子是石家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为传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自己一直喜爱河北梆子,唱老生的又格外喜欢已故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周春山。</p><p class="ql-block"> 喜欢周春山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河北梆子《宝莲灯》收听收看了无数遍。周春山在剧中如泣如诉、声情并茂的一大段唱——“十五年前登此峰”,真个是绕梁三日,撼人心弦,令人如醉如痴!从此,便迷上了周春山。</p><p class="ql-block"> 当年,为了能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多听听周春山的唱腔唱段,便不惜重金购买了一部留声机。并利用节假日,专程跑到省会石家庄,甚至首都北京,购买了一大摞唱片。不管是《蝴蝶杯》还是《三娘教子》,无论是选段选场,还是整出戏……只要有周春山名字的唱片统统买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当年购买的唱片与说明书(截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正在一个较偏僻的公社谋职。公社主要负责人见我喜欢唱河北梆子的周春山,有一天,他特意告诉我说,周春山是赵县人,当年参加“四清”工作队时,他在赵县正好负责着周春山的村(王西章公社西湘洋大队),听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有关周春山的坊间传说……自此,才晓得赵县出了一位唱河北梆子的名角大家。赵县是离我家很近很近的邻县,也算半个老乡吧。为此,深感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县城剧场里或乡下庙会上,相继观看过周春山演出的许多传统剧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周春山演技炉火纯青、达到艺术巅峰之际,也正值他深入乡村基层演出最频繁之时。对他的戏,当时的老百姓耳熟能详,且百听不厌、百看不腻!他的嗓音苍劲且豁亮,唱法亦颇具特色;他的唱腔在传统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挥,调高而柔,刚柔并蓄。真可谓“酣畅淋漓,行云流水”。在周春山之后的许多唱河北梆子的老生演员,天赋条件优胜许多,但唱起来不是“炸音”频频,便是故意拖腔拖调,看则声嘶力竭——费劲儿,听则刺耳闹心——不舒服……反转来,再听周春山的唱却是自然流畅、悦耳舒心,非常“接地气”。也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缘于此,他演唱的不少唱段成为后来久唱不衰、戏迷久学不厌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梅香寒中来,剑锋磨砺出”。周春山能够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娃磨炼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是与刻苦上进分不开的。他八岁进本村俱乐部学习演戏。当时,正处于日寇疯狂“扫荡”时期,村俱乐部除逢年过节演出传统戏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配合八路军地下党组织进行宣传工作。因此,小春山跟随母亲在俱乐部参加了宣传抗日斗争的《血泪仇》、《答应要求》、《双逃难》、《双河山》等剧目的排练和演出。就这样,周春山在艰难困苦的抗日大潮中学会了演戏,显露出表演艺术的天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村俱乐部正式改为西湘洋村剧团,此时的周春山已是一个有七年艺龄的“小老演员”。在村剧团他正式学演的第一个传统剧目是 《江东记》。这出戏是作为河北梆子老生演员既难学又难唱的一个吃功戏。但凭着他聪颖和有一副好嗓子的天赋,加上勤奋与刻苦,硬是拿了下来。首次在村中演出,就博得满堂彩。此后,唱到哪里红到哪里。后来,又陆续学演了《桑园会》、《四郎探母》、《斩黄袍》、《大登殿》等戏。与此同时,周春山从最初的“小老演员”一跃而 为赵县境内走红的老生演员。由于周春山的出类拔萃,于1954年被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以特需人才调入,成为一名国营剧团的正式演员。入团之后,在领导、老师培养之下大有长进,先后排演了《青山英烈》(饰老头)、 《打金枝》(饰唐王)、《窦娥冤》(饰窦天章) 等,均获好评。1955至 1957年连续三年获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于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自此,周春山进入了向艺术巅峰的挺进阶段。1959年,周春山因其“极富潜力,大有作为”而被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跃进剧团选调入团,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他在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时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指导下,学演了《回荆州》和后部《蝴蝶杯》等剧,期间深得李(桂春)派艺术真传。从此,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他在《蝴蝶杯》(饰田云山), 《三娘教子》(饰老薛保) 的表演中恰到好处,做到了塑造好角色又不抢戏,这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实属难能可贵。正因如此,在有关专家和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蝴蝶杯》一剧于1980年录制成电视片,由中央电视台播出,赢得广泛赞誉。在《宝莲灯》一剧中,周春山饰演后部刘彦昌。通过《宝莲灯》的排演,使他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提高。1961 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又看了《宝莲灯》,对整个演出也给予好评。中国唱片社将《宝莲灯》制成密纹唱片。周春山的唱腔在广播中经常播放,对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发展颇有影响。1976年,《宝莲灯》被拍成电影广为发行。周春山还排演了《千古恨》一剧,饰郑司成。这是个唱做并重的悲剧人物,他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的创造。通过这出戏,他在表演上又有了新突破。以后他又在《南海长城》一剧中扮演了赤卫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民兵的形象,为河北梆子排演现代戏摸索了经验,立下了功劳。《南海长城》 当时很受观众欢迎,河北电台为他录制了《南海长城》选段,向广大听众教唱。天津的报纸为《南海长城》发表评论文章,对他继承传统、勇于出新的唱法予以高度评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春山参加了《龙江颂》和《红灯记》的排演工作,分别饰演阿坚伯和李玉和,在河北梆子表现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p><p class="ql-block"> 周春山一生朴实淳厚、非常低调。从艺几十年,一直兢兢业业演戏,勤勤恳恳做事,为传播河北梆子尽心尽力。当年,周春山在院团里不仅是出演老生的台柱子,而且还曾担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三团副团长、二团党支部书记等职,也是剧院管理队伍中的佼佼者。但他从未有过什么个人专场演出,或让人搞什么树碑立传之类的事,他身后留下的有关记述自己的文字简直少的如麟角凤毛。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舞台,为河北梆子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北宋·欧阳修)周春山大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的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那穿云裂石、沁人心脾的唱腔永远回荡在燕赵大地;他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必将在河北梆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收笔于:2022年3月6日星期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周春山早年演出的《蝴蝶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周春山晚年演出的《蝴蝶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八十年代收听戏曲时的记录本(截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周春山演唱的《宝莲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十五年前登此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