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续前篇(12),本篇记录8月16日—18日从那曲地区班戈县——那曲市——比如县(达姆寺骷髅墙)——索县(赞丹寺)——巴青县——昌都地区丁青县(孜珠寺)——类乌齐县的经历。全程(9677公里+984公里)10661公里。从本篇行程开始,就进入了G317国道沿线藏区宗教人文景观,我们的车轮轨迹超过了1万公里。</b> <p class="ql-block"><b>第三十三天8月16日,从那曲地区班戈县——那曲市——达姆寺骷髅墙——怒江第一湾——比如县。全天行程473公里。</b></p><p class="ql-block"> 早上8点起床洗漱收拾行李,8点40分吃早餐天津包子,9点半出发到班戈县城加油,走S606、G317去比如县。</p> <p class="ql-block"> 10点12分经过高木桥;10点5分经过江则桥;10点20分经过巴木错;10点28分经过土玛桥;10点32分经过旭秀桥。</p> <p class="ql-block"> 11点05分经过蓬错。11点经过G317国道207公里处,走曲可乐桥,过公安检查站。</p> 11点11分走过317国道2045公里处;11点14分经过那日桥;11点30分经过色拉龙桥;11点32分经过拉加桥。 11点38分经过G317国道<b>2009</b>公里处。2009年10月我们小学同学年级大聚会,多年不见的同学又重新相聚。 11点45分经过拉强桥;11点46分经过兄切桥,经过G317国道<b>1999</b>公里处,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p class="ql-block"> 12点经过东亚桥。12点20分从这里右拐,走G109国道那曲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03分经过G317国道<b>1977</b>公里处。多么熟悉的数字!那一年未满16岁的我走进了军营!</p> 12点25分经过怒江源头一级水功能区——那曲市色尼区水源地源头保护区。 水源丰沛的草场,牦牛自由吃草。 远远看见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拉近一看是两只可爱的小牦牛趴在草地上。 在确定旁边没有母牛的情况下,我慢慢的靠近小牛,它也警惕的看着我。 丰沛的水源滋养了丰盛的草场,丰盛的草场成为牦牛们的乐园。 继续走G109国道,12点58分经过公安检查站,1点经过那曲市。<div> 那曲市,西藏自治区地级市,那曲曾名“黑河”,因怒江上游的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通讯中心。</div><div>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南坡、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麓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位于羌塘高原的东端,山地连续分布,被众多湖盆分割,湖泊星罗棋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市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1/3。</div><div> 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象雄、外象雄、中象雄三部。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中象雄的中心"当惹穹宗",就在那曲地区西南隅的尼玛县文布乡当惹雍错湖畔一带。</div> 车观那曲市的高楼大厦。那曲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国道109、317线在这里交汇。青藏铁路在此设有那曲站。我们从这里离开G109国道,拐上G317国道。 <p class="ql-block">左图:1点24分经过拖古拉山口,海拔4600米。</p><p class="ql-block">右图:1点54分经过G317国道1875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 1点55分经过吾赤桥。</p> 那曲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都发源于这片世界之颠的地方。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各达20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达30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 <p class="ql-block"> 1点55分经过G317国道1874公里处,西藏公路夏曲卡公路段。</p> <p class="ql-block">左图:2点02分经过孔玛桥。</p><p class="ql-block">右图:2点11分经过江古拉山,海拔4900米。2点14分经过江古拉山桥。</p> <p class="ql-block">左图:2点55分经过比如县夏曲卡公安检查站。这里海拔4300米。</p><p class="ql-block">右图:3点07分继续走G317国道,经过格乃村。</p> 公路边观望等待的牦牛。 <p class="ql-block"> 夏季的草场生机勃勃。</p> 3点11分经过卓布曲中桥。 一群牦牛群有秩序的走过公路。必须减速慢行。 3点15分继续走G317国道。 3点18分离开G317,向南拐上G558,往比如县方向走。 路过一片茂盛的草场。头顶乌云翻卷,预示着又会给这片草场带来甘霖。 路上下起了小雨。继续走G558国道。 <p class="ql-block">左图:3点27分经过G558国道340公里处。</p><p class="ql-block">右图:小雨还在飘,挡风玻璃上留下点点雨滴。</p> 4点进入恰则乡,白队长在此加油。 <p class="ql-block"> 经过恰则乡,继续往比如县走,去达姆寺看“骷髅墙”。</p> 沿着那曲河向比如县前行。那曲河是怒江的上游,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沿着怒江前行了。 <p class="ql-block"> 4点34分经过G558国道299公里处。路边的牦牛涉水过江。</p> 4点30分经过达塘乡。 <p class="ql-block"> 4点30分路过达唐工区。</p> 达塘乡沿途地貌和植被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地势平缓了许多,气候更加湿润,植被也更加繁茂。 蓝天下满眼的绿色,很舒服! 怒江滚滚,奔流不息。 <p class="ql-block"> 公路两边裸露的山体呈现出赭红色。路过茶曲乡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p> <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50分来到达姆寺。达姆寺又叫“达姆甘丹曲阔林寺”,格鲁派寺庙。是这里是比如县茶曲乡。</p><p class="ql-block"> 比如县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那曲地区的东部,是怒江的上游。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比如"是"母牦牛角"的意思。由于海拔高,又不靠近国道,以前很少有游客抵达,比较闭塞。近两年因为新晋网红“萨普神山”,来这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县城正在扩建修整中。 </p> 千年前的唐蕃古道从这里经过,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曾在那曲比如县停留了6个月,文成公主选中了怒江边上的这块风水宝地,授意委托其“伦布”在此建造了达姆寺,有人戏称她是第一任“援藏干部”。达姆寺的历史甚至比拉萨的大昭寺还要早上13年。在整个藏北是历史最悠久的寺庙。<br> (注:现在达姆寺隔怒江对岸还有文成公主帐篷营地。) 达姆寺的规模不小,主要建筑由经堂、佛塔、僧房、天葬台等建筑组成,有二、三百间房屋,至今香火不断。 <p class="ql-block"> 这个白墙围起来的小院子在寺院的东面,里面就是骷髅墙和天葬台。这座寺庙至今已经有1313年的历史了,寺庙内天葬台也有300年的历史,而骷髅墙仅有130年的历史,现在骷髅墙的名气会更大一些,反而是历史久远的达姆寺被人忽视了。</p> 该天葬台是由达普八世、白玛白扎活佛创建,达普活佛关照当年的天葬师,把尸首喂鹰,头骨保存起来,<font color="#167efb">使每个活着的人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归宿。</font> 原来这里很简陋,只有一个供天葬师和超度的僧人休息的小屋和天葬台、以及骷髅墙,现在修了一个院墙围了起来。天葬台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西门是活人进出用,南门是抬尸体的入口,北面是平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众僧使用。<div>上图:此门向南开,一直锁着,死去的人会被人从这个门背进来实行天葬。</div><div>下图:这个门向西开,是天葬师、法僧等活人进出的门。</div><div> </div> 我们遇到了一个热情的志愿者小伙子,他是一个大学生,也是当地人,利用假期来寺里免费讲解,主动带我们进去参观。从这个小门进去,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就收起了相机、手机。 <p class="ql-block"> (注:此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比如骷髅墙是墙面带有骷髅的墙壁,是用完整的人头颅骨堆砌成的围墙。原来共有三处,分别是达姆寺(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骷髅墙、日丹寺天葬台骷髅墙(部分被毁、规模较小)和附近的缺代寺天葬台骷髅墙(已毁)。其中以达姆寺(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骷髅墙规模较大、名气较广。</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167efb">骷髅墙是西藏唯一天葬后保留头颅的地方,举世无双,堪称一绝。特殊的天葬文化演绎出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参悟。</font></p><p class="ql-block"> 比如骷髅墙所在的天葬台,是一个四面围墙的院落,三间北房,房内两侧各建一座尼泊尔式佛塔。门前、窗前挂着代表"天、地、水、火、风"的五色经幡和一些经布。在院子南面和西面的墙体上装有木头格子,骷髅头一个个整齐的摆放于格子里。地上还摆放着一些等待上墙的头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这里,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僧人还是百姓,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是一样的平等</span>。</p><p class="ql-block"> 骷髅墙体约一人高(据说以前规模较大,现在的规模不到以前的一半——以前共3面骷髅墙且比现在高一半,因雨水洪流所毁)。上图左下角的几块不同颜色的石板,就是给不同的人使用的天葬台(老人、小孩、好人、恶人分别在不同的石板上实施天葬)。</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冬季的气温极低,有时竟达到零下37度以下。然而,尸体在别处不管冰得多结实,只要在多多卡的天葬池里放上一夜,第二天准会百分之百的解冻,并可进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谁也说不清楚。由于这个谜的存在,使得多多卡天葬台名声远扬。</p><p class="ql-block">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藏族人通过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就像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一样,天葬也是藏族人与自然处于相协调发展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不过骷髅墙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来看的。对于不是信仰藏传佛教、不是在藏区生活的人,这么近距离的接近天葬台和头骨,会直接感受到了内心的强烈冲击。</p><p class="ql-block"> 我曾三次远距离看过天葬,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只有这次是站在天葬台前听讲解。尽管是在夏天,站在院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寒气。</p><p class="ql-block"> (注:天葬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 1、天葬是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在人死后将尸体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鹫(或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 </p><p class="ql-block"> 2、藏族的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p><p class="ql-block"> 3、西藏人推崇天葬,其认为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font color="#167efb">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font>。</p><p class="ql-block"> 4、天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带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理性看待眼前的一切。)</p> 离开骷髅墙,我们到寺院里转转。 寺院北面山坡上有一排交错排列的小木屋,是供僧人闭关修行的体验屋。 房檐下的红嘴乌鸦? 年老的僧人。 在寺院里四处游走吃草的牦牛,应该是寺里饲养的吧? <p class="ql-block"> 寺院旁边有些残垣断壁,是最初建寺时候的“僧舍”。</p> <p class="ql-block"> 寺院很冷清,没有什么游客来这里,本来就地处偏僻,来的人又大多数是去看骷髅头墙。</p> 上图:残垣断壁的僧舍遗址。<div>下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维修后的大殿和僧舍。</div> <p class="ql-block"> 达姆寺原来是文成公主进藏中途休息的行宫,后改盖建成寺庙。寺内宝物众多:大殿里有四根檀香木的柱子,还保存着文成公主留下的法螺、钹、及时轮佛像及青铜爵等,尤其是将梵文翻译成藏文的经书,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达姆寺顺山而建,我们到寺里转转,白队长从这个通道里上来。 经寺里僧人指点,我们从这个小门里走出来。 <p class="ql-block"> 6点25分来到达姆寺西边的佛塔区。</p> 高高的玛尼堆围绕着白塔。<div> 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br><br></div>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大小、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div>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div> 石头上刻满藏文和佛像,玛尼堆年代久远,有的佛像花纹颜色已经褪去了。 从寺院外墙看怒江。 <p class="ql-block"> 6点30分离开达姆寺返回比如县城。看见了怒江第一湾的标志,只有6公里,果断决定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6点39分经过塔果村。6点40分经过茶曲乡小学。大门上醒目的标语:办学理念——让阳光点亮希望!</p> 6点45分来到了一个“怒江第一湾”。这个湾靠近怒江上游,上游除高大雪峰外山势相对平缓,河谷平浅,湖沼广布。比起丙中洛的“怒江第一湾”来,它的形状呈椭圆形,江水的颜色浑浊,但两岸山势一样的陡峭。脚下的路很陡,没有防护栏,稍不注意就会打滑,恐高的人基本不敢靠边缘太近。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19年3月在云南走怒江峡谷时,在丙中洛拍的怒江第一湾。这里是怒江下游,经过一路的沉淀,江水在这里变成了碧绿的翡翠色,非常漂亮!这里作为网红打卡地,当地修建了一个观景台,很安全。</p><p class="ql-block"> 怒江大拐弯中间半岛上,有一个怒族村子当地称扎那桶村,因怒江环绕,而成半岛状,又因岛上桃花甚多和当地人每年都过桃花节,故人称“桃花岛”。桃花岛与外界只有一座简易吊桥与外界隔江相通,吊桥只能走人和马匹,目前不能过汽车。</p><p class="ql-block"> 桃花岛静静地依偎着怒江边,有江南的秀丽,还有滇西的雄壮。村子里只有二十多户人家,多为怒族。绿村掩映的山坡之上搭建有木屋,一派田园风光,非常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山坡边上不知道为什么挖了一排圆坑,又40公分深,可能是要种树?还是要修建观景台?不得而知。面对滚滚怒江,我就势坐在坑边让自己稍稍平静一些,故作镇静的拍了一张。</p> 怒江在高山峡谷间奔流。感受过阿里苍凉的风光,再看看怒江沿岸青山绿水,感叹中国之辽阔! 7点05分离开怒江大拐弯继续赶路。 7点08分经过拉沃村。 怒江边上的江桥、村子、麦田。 <p class="ql-block"> 7点15分经过达勒村,7点17分路过滑坡保通段。</p> 怒江两岸稍平缓的地方,散落着一个个小村子。江对岸的是萨通村。 怒江顺山势在峡谷间日夜奔流,滋润着两岸土地,养育着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 7点27分看见路边停着铲土车,随时准备修路。 怒江上的江桥连接着一个个村子,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7点28分顺着江桥绕道上山,如果走过跨江桥可以走进小村子。这是乃秀村,山坡上的片片田地黄绿相间,是原住藏民生存的家园,还没有被现代生活过多打扰。 怒江对岸的昂永村,山体裸露的赭红色,可能是江水浑浊的原因之一吧。 <p class="ql-block"> 7点36分经过娘达村、娘达沟,7点48分进入比如县。</p><p class="ql-block"> 比如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怒江上游。地形以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平均海拔4000米</b>,属高原亚寒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海拔相对偏低和复杂的地形,境内又形成若干较为优越的小气候。</p><p class="ql-block"> 在藏语中,"比如"是"母牦牛角"的意思。用动物作为一个部落的图腾,部落的名称,这是远古时代人类才采用的办法。 </p><p class="ql-block"> 13世纪,元朝统一中国,对西藏地方全面施政,元朝派遣官员进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当时共设立了27个驿站。卫藏地区有11个大站,比如县的夏曲卡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站,当时称为"夏克"。比如县人口主要为藏区原住民,多为藏族,少数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p> 7点50分沿着怒江蜿蜒前行,经过良曲乡。 8点40分入住比如县怒江缘酒店。 晚上9点半吃晚餐,然后休息。白队长查了明天要去的索县的线路,有点儿绕道,就去前台咨询看有没有近路。问了藏族保安,语言不太通,也没有问明白。 <p class="ql-block"><b>第三十四天8月17日,比如县——翻越康庆拉山——索县(赞丹寺)——巴青。全天行程139公里。</b></p><p class="ql-block"> 早上8点20起床洗漱,好好看一下宾馆,装饰很有民族特色!9点宾馆吃早餐,9点半回房间等待,白队长心里惦记线路,又在大堂等明白人再问问。最后问了一个下基层锻炼的年轻干部,才整明白。10点40出发,走近道翻越康庆拉山,海拔5300米。1点半拐上G317国道,进索县,看赞丹寺。5点40分出索县去巴青。5点40分进巴青,晚上6点40分入住巴青县,8点半吃完晚餐回房间休息。</p> <p class="ql-block"> 11点过比如县嘎叶村便民警务站。</p> 早上白队长盘道后,知道有这么一条盘山路,可以比走大路要快很多。路上又遇到部队检查站,咨询小战士这条盘山路可不可以走?小战士说:你们的车可以走。这下更坚定了白队长的决心。 11点15分开始翻山。这条山路没有铺装,全是砂石路,很滑。有的路段没有护栏。 我们从山底下盘旋上山。回望上山的路。 <p class="ql-block"> 12点10分经过最高点——比如县康庆拉山,海拔5300米。</p> <p class="ql-block"> 路边护栏上挂着一条条的五彩经幡,这个图案没看懂是什么意思?</p> 在标志牌处打卡。 站在山口往下看,下山的路看似比较平整,实际走过才知道非常颠簸。零星有几辆车往返盘山路。 过了山口就该下山了。 12点05分沿着黑灰色的路面又顺山向下盘旋。 天下小雨,路上经常有片片积水,有的路段还有星星点点的冰雪,开车要躲着各种坑。 路中间的石头不知道是啥意思?白队长说是有好心人放的。开始没明白啥意思,走到跟前才看清楚原来前面路面是一个大坑,好心人摆上石头提示后面的车辆小心绕过!一路走来经常会收获意外的感动!这些感动也会净化我们的心灵。 1点终于翻过了大山来到了山下平缓地带。这次翻山比原路从走国道要辛苦很多,也危险很多,但少走了将近150公里。为白队长的英明决策和“豪车自信”点赞! <p class="ql-block"> 有水草的地方就有牦牛。</p> 路上随时可见硕大的牦牛。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转经筒在流水的带动下日夜不停的转动祈福,1点27分经过昂秀村。</p> <p class="ql-block"> 往索县方向走。1点37分经过检查站。</p> <p class="ql-block"> 1点41分经过阿者村。</p> <p class="ql-block"> 2点经过拉扎乡,从这里拐上G317门国道。山上的标语:美丽索县,和谐家园。</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索县方向。索县海拔3980米,平均海拔3572米。</p> <p class="ql-block"> 沿着索曲前行,索曲是那曲河的支流。</p> 阴雨天,山路不好走,弯道连弯道,特别是转弯处,路滑还没有护栏。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到达山顶的康庆拉山口,海拔从3980米上升到5300米。 从康庆拉山口下山,下山的路远比看起来的要难走,碎石路非常颠簸。一小时10分转到山下,往索县方向前行。 沿着山路前行,前面连续弯道。 <p class="ql-block"> 转过山来,眼前一片蓝天白云,晴空万里。2点25分看见赞丹寺路标。</p> <p class="ql-block"> 2点30分看见雅拉多山顶上的赞丹寺。</p><p class="ql-block"> 亚拉山位于那曲地区索县县城西面亚拉镇的北边。古时此山为划分青、藏、康三区的重要分界。在藏民族文献中称:“卫藏为教区,朵堆为人区,朵麦为马区”。亚拉山就坐落在教区和人区的交界处,以此山为卫藏和朵堆的界线,</p> 2点39分进入索县县城。 赞丹寺围墙外的转经墙。 那曲地区索县的赞丹寺,是藏北地区最早的黄教寺庙,索县四大寺庙之一,建于1668年五世达赖之时,是拉萨哲蚌寺的属寺。赞丹寺修建在雅拉多山顶上,整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壮观,分红白两个建筑群,远看外形酷似布达拉宫。<br> 赞丹寺全称“索甘丹培杰林寺”,它坐落在索县境内的雅拉多山西面的雅拉乡,距那曲镇约220公里。相传这里就是史诗《格萨尔王传》里格萨尔王的爱妃森江·珠牧的出生地。<br> 该寺分为两部分,白宫和红宫。居中的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宗教事务,两旁和后面是白宫,僧人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就在这里。<br> 传说当时修建赞丹寺时完全准备依照布达拉宫样式的,但在带图纸返回时,有部分图纸丢了,所以才与布达拉宫没有完全一样。<br> (注:网查该寺初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当时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固始汗兵力的援助下,首先在西藏东部地区施行了清教政策,用武力摧毁了很多以苯教为主的寺庙,强迫其他教派的许多寺庙改为黄教寺庙。 根据赞丹寺的寺志,该寺是在没收其他另外七座非黄教寺庙的财产的基础上新建而成的,据说还有大量的苯教景点收藏在该寺内。) 3点进入赞丹寺。 这个小门里面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 在藏区,寺庙的红墙或白墙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弧形花纹。 寺庙里的建筑或方或圆,各具特色。沿着石砌台阶小路,可以进到各个僧房。 房檐上精美的瑞兽,应该是铜制的吧?做工非常精致。 房檐也有跟汉族一样的榫卯结构。 铸金的胜利钟。 金顶上的小铜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应该有故事吧。 上图:院子里僧人正在晾晒染好的布料。<div>下图:寺院的墙上插着五星红旗。</div> 站在寺庙的顶层看下面的院子。 在一个房间里还看到了这样一幕,令我非常意外:这简直就是一个制衣作坊,不大的屋子里光线很好,靠窗的地方放着一台电动缝纫机,旁边一个木板搭的平台上铺着绛红色的僧衣布料,上面放着尺子、剪刀、划粉,一个年轻的僧人认真又熟练的量布、划线、裁剪、缝纫,俨然一个小裁缝! 看见我们进来,小裁缝抬头笑笑,又专心做他的活儿。征得他的同意,我给他拍了工作照。 <p class="ql-block"> 寺内建筑屋顶上都是金碧辉煌的,可见赞丹寺在这片地区的影响。</p> 屋顶上有几只乌鸦在吃食,我过去一看,是僧人喂给它们的糌粑。 这是寺里辩经的院子,白队长自己走到这里看到有辩经的,赶紧电话叫我们过来。可惜等我们过来时,辩经已经结束了。 <div> 有一个小插曲:我们正在寺院里上下转呢,接到白队长的电话也搞不清方向,不知道辩经的地方往哪边走?正好有一个年轻的僧人顺台阶走过来,嫂子就问他:辩经的地方在哪儿?他笑着摇头表示听不懂,我赶紧过去和嫂子面对着拍手跺脚连喊带比划,小伙子一看马上明白了,微笑着告诉我们往下走。谢过小伙子,我们已经笑的直不起腰来了。</div><div> 人与人的沟通其实也很简单,最直接的就是肢体语言。</div> 寺里供奉的十世班禅像。 站在寺院围墙边看眼前的索县城区。 下午5点10分离开赞丹寺。 沿G317国道离开索县县城。 5点45分走过G317国道1681公里处。 5点55分进入巴青县界。 6点40分入住巴青县。非常暖心的发现:房间里有一个制氧机,免费使用。一路从阿里走来,这里温润的空气我们已经非常适应了。<div> 巴青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位于藏北高原那曲地区东部、怒江上游的南羌塘大湖盆区,地势北离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 以上。</div><div> 巴青海拔虽然有4500米,但温度和湿度都适宜,体感比阿里地区同样海拔高度要舒服许多。</div> 7点20分酒店吃晚餐,8点40分回房间休息。<div> (注:巴青还有麦莫溶洞、苯教龙嘎寺、巴青草原天然温泉,这次时间仓促没去成,留给未来吧。)</div> <b>第三十五天8月18日,那曲地区巴青县——昌都地区丁青县(孜珠寺)——类乌齐县。全天行程372公里。</b><div> 早上8点起床,向窗外望去,县城一片宁静。2点到孜珠寺,转山。6点半下小雨,6点40分开车下山,路不好走。7点半下到山下,走G317国道去类乌齐。路上下雨,遇警察查酒驾,经咨询警察,指点酒店,10点半入住推荐酒店。</div> 8点半宾馆吃早餐,9点30分结账出发,走G317国道,往昌都方向。 10点22分翻过安吾拉山口,这里海拔5089米。 10点40分经过雅安镇。 10点43分经过G317国道1613公里处。往丁青、荣布镇方向前行。 10点57分经过G317国道1602公里处。11点经过恰拉山口,海拔4472米。 11点40分布荣镇加油。 11点34分经过帕荣达村。11点48分往丁青方向。 11点50分,路上塌方修路,等候。 12点10分进入昌都地区丁青县界,12点20分过丁青检查站。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 12点28分经过G317国道1552公里处,路边休息。 2点08分往丁青方向。 2点11分路边休息,看见对面山坡上有青烟在冒,还有几个人影,用相机拉近,好像在供奉/祭奠什么。不知道是什么习俗? <p class="ql-block"> 2点16分往丁青方向前行。</p> 2点45分经过琼涅拉山垭口,海拔4430米。3点经过热昌村,3点08分经过20道班。 3点26分往协雄乡方向,距孜珠寺还有46公里。3点36分往类乌齐方向,3点44分经过夏拉村。 下午4点50分来到孜珠寺。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孜珠寺,今天又有了新的发现。<div>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沙贡乡境内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font color="#167efb">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font>。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已是第四十三世。</div><div> 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雍仲苯教孜珠寺第四十三代法嗣——丁真俄色活佛, 是本教佛法"译师传承"的八大成就者之一穆邦萨东大师的转世。他延续前世的努力,恢复了扎仓、辩论和禅修三所学校,修通了上山的盘山路,逐年改善者寺院修法与生活的条件。丁真俄色活佛精通汉藏以及象雄文字,201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开始组织人员整理、翻译《象雄大藏经》。他希望通过汉译,让更多的研究者能够直接接触文本,从而推动象雄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发挥古象雄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div><div> 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这座寺庙已经成为研究藏族古老雍仲苯教的重要场所。</div><div> 孜珠寺是古象雄文明中的外象雄的中心。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说,主要有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苯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德钦的梅里雪山 。</div><div> 丁青逐渐成为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而孜珠寺是康区一带现存规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仪轨保存最完整的寺庙之一。</div> 上图是我2018年10月底走G318、G317环线时来孜珠寺,在对面的山上拍的照片。<div> 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三千年来,无论灾荒、法难、战争还是动乱,虽然孜珠寺会受到干扰甚至遭到拆毁,但佛法的火种始终能在这里薪传不灭;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继承。</div> 从这里开始转山,围着寺庙转。孜珠寺是苯教寺庙,转山按逆时针方向走。 我们跟在藏族信众后面一起按照苯教的习俗逆时针转山。 这里有一块石头被护栏保护了起来,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天然消除胃病的神石。2018年我第一次来孜珠寺转山时就看见了这块石头,一直没想明白被护栏拦着的石头,怎么能神奇的治胃病?这次正好旁边有几个转山的藏族人过来,就好奇的向他们请教,一位藏族汉子用手打开了护栏上的插销(原来如此简单!)跨进去,撩起衣服露出肚子贴趴在石头上。白队长恍然大悟,也照样子直接趴到石头上,因为怕凉就隔着衣服。 在孜珠寺后山,看对面山上一片红土地。 2018年10月底我第一次来孜珠寺时,对面山上有雪,颜色是暗的。这次来是夏季,等待的丰收,安静的村庄,蜿蜒的河流,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红土地和黄色的油菜花田以及绿色的草地,像大地的调色板。 历代在神山修行者中涌现出了80位大成就者,并留下了他们的珍贵遗迹。如有辛美祖普、东炯大师、占巴南喀大师、才旺仁曾大师、罗丹尼布大师、桑杰林巴大师等,以及他们和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山洞,并在石壁上留下了手印和脚印。孜珠山的圣迹比比皆是,岩壁和洞穴里自显的佛像、坛城、真言,令人目不暇接,它将如此丰富的本教宝藏集于一山。同时孜珠山也有代表六道轮回的绕山隧道,许多藏民虔诚的不远千里来此朝拜。在后山转山的路上,可以看到许多苯教大师历史遗迹。<div> 左图:三尊者的脚印。</div><div> 右图:水晶修行洞。</div> 左图:<b>其美祖普的脚印</b>,形成天然的“六字真言”中的 两个字 “阿”、“嘛”字。<div>右图:<b>罗丹宁不大师的脚印</b>。公元十四世纪,苯教掘藏大师和大圆满成就者罗丹宁布大师复兴了孜珠寺。罗丹宁布大师是“耳传”高僧,他在孜珠寺开坛讲修,弘法利生,经典预言的许多高僧出自大师门下。他还恢复了丁青其他许多苯教寺院。</div><div> 孜珠寺供奉着两个特别的舍利,是两块明显被手攥握得如同刀柄形状的石头。它们分别是孜珠寺600年前的罗丹宁布活佛和300年前的桑吉林巴大师留下的法身舍利。</div> 左图:塞尼嘎乌的脚印。 左上图:天然普巴珠塞其巴像。<div>右上图:穆邦萨东的脚印。第一代孜珠活佛穆邦萨东大师是本教"译师传承"八大成就者之一,现任活佛丁真俄色就是穆邦萨东大师转世。</div><div>右下图:世间胜母的黑骡坐骑脚印。</div> 路边看见一块牌子写着:检验能否报父母恩和障能否净化的天然穿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又问了旁边一个转山的藏民,她告诉我们:就是左边白色丝带缠绕的石洞,检验的办法就是把右手从洞里穿过去,如果右手能摸到自己的耳朵就行。我们也好奇的试了试,都能摸到耳朵,还都是好人! 转到后山,来到占巴南喀大师修行小屋的后面。 转到了寺庙前面,天阴了,开始掉雨点儿。白队长怕下起雨来下山的路不好走,就招呼我们赶紧到停车场。 6点40分我们开车下山。从山上往下走,全是沙土路面,很滑,加上多为胳膊肘弯,挺险的!幸好只是小雨。<div> (注:我2018年10月走川藏线时来过孜珠寺,当时因为坐后排座位,看不到前方路况,对上下山路的崎岖危险没有什么感觉,这次坐副驾,真是感觉太不一样了,很刺激,很考验司机的技术和胆量!为白队长点赞!)<br></div> <p class="ql-block"> 7点17分拐上G317国道向类乌齐前行。</p> 7点半下到山下,两岸山上的土质是红褐色的。 天已渐黑,打开车灯,车前出现了几头回家的牛。 10点10分进入类乌齐县。<div> 类乌齐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与青海省<font color="#167efb">囊谦</font>县相连,西邻丁青县,南与八宿县、洛隆县接壤,东与昌都市卡若区毗邻。类乌齐县平均海拔4500米,县驻地海拔3820米地。类乌齐县的河流主要有怒江、金河、昂曲河、总河长851公里。境内有澜沧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行成的三大水系。</div> 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时,有3个警察走了过来,我们有点不明就里,白队长摇下车窗一问,原来是交警查酒驾呢,平安无事!正好,我们向交警询问县城里哪家宾馆好一点?交警很热情的向我们推荐了大山重庆宾馆。我们按照交警的指点直接找了过去。 晚上10点45分入住类乌齐县大山重庆宾馆。在宾馆餐厅吃了砂锅面,12点回房间休息。 <div> 【后记】怒江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那曲境内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帕格峰南麓,是西藏第二条大河。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公里,云南段长650公里;它在索县荣布区热曲河口以下2公里处流入昌都地区,昌都地区河长660公里,江面海拔3652米,落差1572米。流经边坝、洛隆、八宿和左贡等县,在左贡县碧土西13公里处进入察隅县,然后入云南,出国境到缅甸,改称萨尔温江,最後流入印度洋孟加拉湾。</div><div> 我们从阿里地区沿着古象雄文明的遗迹一路走来,所见所闻让我们对古象雄文明和雍仲苯教有了新的了解。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上象雄、中象雄、下象雄三部,西起今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上象雄),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中象雄),东至今昌都丁青一带(下象雄),疆域极其辽阔,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div><div> ——阿里地区属于上象雄,中心是普兰县的<font color="#167efb">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措</font>,是古象雄佛法苯教的故乡,同时被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藏传佛教多个宗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详见美篇11)。</div><div> ——那曲地区属于中象雄,中心是尼玛县"当惹穹宗",就在那曲地区西南隅的尼玛县文布乡,<font color="#167efb">神山达尔果雪山和圣湖当惹雍错一带</font>,现也只有少量遗迹残存,但是每年还有信众去转湖(详见美篇12)。</div><div> ——昌都地区属于下象雄,中心是丁青县孜珠寺一带,目前这里还是苯教中地位比较重要的寺庙,有一年一度的法会和跳神舞蹈,前来转山、朝拜、参观的人流不断。</div><div> 这三天的行程,我们沿着G317国道从那曲地区走到了昌都地区,海拔高度还在3500米——4500米之间,但是体感已经基本没有高反的感觉了。看来经过35天的高海拔行程,我们已经适应了高原生活。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离开西藏,离开G317国道,走唐蕃古道进青海了。</div><div> 未完待续。</div> 大美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