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盛夏

项柯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5年来到湖北汉川县插队落户的。汉川县气候和武汉差不多也是火炉,天气预报的气温都在38℃-39℃有时甚至能到40℃,可那是百叶箱的温度,在太阳下是多少度谁也没测量过,下地干活感觉就像是置身于烤箱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夏天干活最累的就是双抢。农村的双抢不仅仅是我们知青就是对当地农民(那时称贫下中农)来说也是苦不堪言。所谓双抢就是抢收抢种,当时我们农村种的是双季稻这样可以提高粮食亩产量。早稻要在五一前插完晚稻要在八一前插完。当时的口号是不插五一秧不插八一秧。过了这个气节就会有很多瘪谷,气节这个事谁也说不清但就是这么准。</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概七月份的时候早稻还没有全变黄就开始收割了,收完早稻马上犁地,那时没有什么农业机械全是靠水牛,我们那里只有水牛极少见到黄牛。人们总是喜欢把老黄牛比喻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其实水牛一点不比黄牛差,水田旱地犁地耙地全靠它了,虽然动作迟缓但力气大耐力好。每到休息或中午吃饭的时候就会被牵到村边水塘的树荫下,水牛会把整个身子都泡在水里只把鼻子露在外面,可能这就是水牛消暑的办法吧。我总是忘不了小时候看连环画里村童牧牛的画面,村童骑在牛背上书包挂在水牛的半圆形犄角上画面真真令人向往。可现实生活远不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当地农民下地干活都是穿着自己织的土布长袖衣裤(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布透气吸水太阳晒不透),泡在水里的小腿还要套上土布做的长袜,有点像足球运动员穿的那种,这样可以防止蚂蝗叮咬(水田里的蚂蝗很多)。而我们唯一的防暑装备就是草帽,天气太热不习惯穿那么多又不懂得防晒只穿一件背心就下地了。</p><p class="ql-block"> 毒辣的太阳晒的皮肤脱掉几层皮一层没脱完又脱下一层,远处看去皮肤都是花的。插秧时,下到水田里弯腰插秧背上太阳晒下面水蒸气往上蒸,汗水就顺着下巴像自来水一样流下来,过了一会汗流完了一点汗都没有了,衣服上身上都是盐花。插秧是边插边往后退,等退到田头了再上来喝水,生产队的“防暑降温饮料”是土酸梅汤,就是把井里打上来的水放点糖精放点醋,其实不管什么味道都好喝。一碗水下去全身都冒汗身上又像水洗过一样,再下到田里汗一会儿就流完了,如此循环往复。我们没有长袜,蚂蝗爬到腿上是没有感觉的,等有了刺痛感蚂蝗已经在腿上吸了一会儿血了,蚂蝗是像吸盘那样吸在腿上得用手在腿上使劲拍打才能拍掉,往往拍掉后腿上还在流血,那时候也顾不上这些了,太大惊小怪要被农民笑话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土砖房子40年后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已经是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  为了预防中暑大队安排每天早上出工提前中午最热的时候休息错开最热的时间。所以吃过午饭大家要迷糊一会儿,最倒霉的是吴利杰,他是我们的生产组长,要负责出工时吹哨子所以不敢睡守着闹钟坐在那里等时间。</p> <p class="ql-block">我的部分知青战友</p> <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大家会到知青点后面的水塘挑水给我们的菜地浇水,五六个粪桶大家轮流挑水,气温太高水份蒸发太快种的菜如果干死了连菜都没的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房子要比农民住的土砖房子热多了,那土砖砌的墙大概一尺多厚窗户又小太阳晒不透特别隔热,而我们的房子屋顶只有一层瓦片,热气直接烤下来又散不出去。被太阳☀️考了一天到了晚上风也没了奇热无比,夜晚有的人就把床拆了搬到外面去睡,但睡在外面后半夜露水下来太潮湿也睡不好,多数人还是选择进屋睡觉。天黑后大家都拿着芭蕉扇坐在院子里聊天或看星星,用极少的天文知识找北斗星、北极星。那时没有污染满天的星星,要在着漫天的星辰中找到北斗星也不容易,有的时候找到了转了一圈回来又不见了也蛮有趣的。想想现在住在城里想看一颗星星都是稀罕事。有时候大队的年轻人(当时被称为回乡知青)也会到我们这里来串门聊天,大队的事情他们消息要快的多,比如今天哪个人去戏弄过队里的右派分子啦,哪个队里的人不出工跑去抓鱼被大队干部抓到啦,连女知青收工后穿花裙子都成了新鲜事。</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女孩一个是大队书记的女儿一个是大队的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  等实在困极了只能进屋睡觉。摸黑进屋劈头盖脸的蚊子就撞过来,只能用芭蕉扇开道迅速钻进蚊帐里,一手湿毛巾一手芭蕉扇子,热醒了用毛巾擦一把扇子扇几下,就这么一夜一夜的过。</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头脑简单没太注意,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环境下女生要比我们男生艰苦的多,在队里干活和我们没太大的区别,一样的挑水挑粪,一样的下田插秧,一样的生火做饭,而生活上确有许多的不便。这些年能和我们一样坚持下来实在是不容易,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多去了,我们这些知青已经步入老年了,回想当年所经历的艰辛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当2019年重返当年生活劳动过的地方真是感慨万千,村里变化太小了,或许是因为和我现在生活在比较富裕的浙江农村相比吧。多么希望这个我们这批人挥洒过汗水的地方能搭上新农村建设的快车,发展的更富裕些。也希望疫情过后再度故地重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