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紫竹院,早春二月美如故 </p><p class="ql-block"> 壬寅初春,偕妻到紫竹院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上次到紫竹院游览,还是上世纪的1984年8月。蜜月期间偕妻来京旅游,曾到紫竹院一游,当时只觉得园内绿树成荫、竹影婆娑,我们坐在湖畔的木椅上乘凉。</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是一处以水上景色为主的公园,堪称喧嚣都市里的一块清凉的净土。园内的湖泊历史悠久,公元三世纪这里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之一;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经过此湖;明代在湖泊的北岸建紫竹院庙宇双林寺;清朝乾隆在此修建芦花渡(俗称“小苏州芦花荡”),赐双林寺为“紫竹禅院”,并在有“华北第一名园”之誉的“紫竹禅院”的西侧建“福荫紫竹院”行宫,皇家乘船往返颐和园的途中,会在此歇脚、换船,而位于园子西部的福荫紫竹院和紫竹禅院就是他们的落脚之处,两岸因此日渐繁华。</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紫竹院的名称与紫竹没有一毛钱关系,紫竹院的名字始于唐代,紫竹院的竹子都是解放以后栽种的,而紫竹则是1971年引进的。紫竹院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院内古刹供奉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居住地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紫竹林,紫竹“其干细而色深紫”,当时的兴建者据景寓意,称此处为“紫竹院”。</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既有蜀南竹海的竹园别致,也有兔耳岭的灵石草甸景观,是一座幽篁百品,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p> <p class="ql-block"> 进入园内,闲庭信步,早春二月,和风暖阳,园中的一起都萌动着春的生机、传递着春的消息。园中的河流、湖泊、渠水,有的已经冰消雪融,微风拂煦,“吹皱一池春水”;有的仍旧雪盖冰封,白光刺眼,“半湖寒色与春争”。绿地的枯草已经从严寒的怀抱中苏醒过来、挣脱出来,枯黄中冒出散散落落、似有若无的新绿,一幅“草色遥看近却无”“小桥外,新绿溅溅”景象;喜鹊、布谷等鸟雀在枝头间、草地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蹦跳着、歌唱着,野鸭、鸳鸯一会儿沉入水中,一会儿又跃出水面,在水面上溅起些许水花和一圈儿一圈儿的涟漪,演绎着古人口中“处处闻啼鸟”“家家春鸟鸣”“春江水暖鸭先知”意境。</p><p class="ql-block"> 在弯曲的小径旁、沿湖的水岸边,千姿百态的竹子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尽情地享受早春的暖阳;昂首挺胸的松柏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一年四季的绿色,精神抖擞地迎接春的呼唤;一簇簇毛茸茸核桃大小的花苞,在玉兰树的枝杈上亭亭玉立;星星点点的紫红色苞芽,在迎春花曼妙的枝条上蓄势待放;海棠、紫薇则还沉醉在睡梦之中,似乎等待着第一声炸响的春雷。</p><p class="ql-block"> 在室内“猫”了一个冬季的老年男女在广场、湖畔,伴随着动感的音乐,扭动着不在窈窕的身姿,跳着欢快的舞蹈,祥和中蕴含着一种勃发的朝气和优美的节奏;一拨一拨的音乐爱好者在林中、河边,唱着或高亢、或婉转的歌曲,尽管有些段落根本不在调上,但这并不影响歌唱者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受到感染。</p> <p class="ql-block"> 水是紫竹院的灵魂。穿园而过的南长河、双紫渠将公园分割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空间格局,五座风格各异的拱桥把湖、岛、岸连在一起,廊、亭、榭点缀其中,格调清雅、幽静。</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的历史和园中古老的长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千多年水系的积淀,成就了紫竹院千年的风韵。长河是古高粱河故道,是金代世宗皇帝和清朝乾隆皇帝所开凿的伟大水利工程。水道由此可上溯至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向下流经北海、中南海、故宫和天安门金水桥,是是元、明、清三朝定鼎北京的立都之本,也是唯一贯穿北京城的母亲河。长河又被称为慈禧水道,是慈禧皇太后每年夏天从紫禁城到颐和园避暑的必经之水路。慈禧一生曾三十二次去颐和园,每年都要从万寿寺乘船游幸颐和园,这条水道因她而得名。除慈禧外,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位皇也都走过这条水路.龙舟画舫自万寿寺沿水道而上,经三仙山,过昆明湖,观西堤六桥,赏乾隆八景后直达万寿山。可以说慈禧水道是北京最古老的旅游线,两岸秀美景色,当年只有清朝皇亲国戚才能看见。</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长河冰雪刚刚融化,河边有一棵几抱粗的老柳树,老态龙钟、斑斑驳驳的枝干被一个铁架子支撑着,垂悬的柔枝上的一排排黄豆粒儿大小的叶蓓随风摇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嫩绿的光。据说这棵老柳树是慈禧皇太后栽种的,不知真伪。</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紫竹院有着“远山近水、塔影桥堰、荷塘鸟语、夹岸高柳”等胜景,明代的双林寺庄严肃穆、翠林环绕;清代的皇家行宫幽静秀美、典雅精致。</p><p class="ql-block"> 1953年,政府将此处辟为公园,园中有大小湖泊三个,两座小岛,五座拱桥把湖、岛、岸连在一起,造景模山范水和谐自然,缀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中部青莲岛上有“八宜轩”“竹韵景石”;明月岛上有“问月楼”“箫声醉月”;西部有“福荫紫竹院”“跨海东征”“紫竹垂钓”;南部有“澄碧山房”;长河北部是淡雅、清秀、幽静、别致的江南园林“筠石苑”,有“清凉安秀”“江南竹韵”“竹深荷静”“友贤山馆”“绿云轩”“斑竹麓”诸景,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引人入胜,令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长河北岸,是“筠石苑”,这里地势起伏,山环水抱,境域幽雅,植物布置精细,亭廊建筑轻巧,是一处集山丘、奇石、池塘、竹林为一体的“园中园”,松竹林中的建筑,黛瓦、棕柱、白粉墙,飞檐、翼翘、花漏窗,很有江南建筑特色。小桥流水,竹林成片,花木扶疏,流水池塘,颇具江南特色,有山石飞瀑的“清凉罨秀”、溪涧潺涓的“江南竹韵”、竹翠瓢香的“别有洞天、清秀静谧的“友贤山馆”、修竹夹径的“斑竹麓”、朱栏映翠的“绿云轩”,以及“知弈庐”“聆涛亭”“梅台”等景观,均以竹为主题,造景颇有匠心,很有韵味。</p><p class="ql-block"> 筠石苑的最北端便是翠竹环绕、敞亮通透的“绿云轩”,绿云轩的东面,录有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于潜僧绿筠轩》中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p><p class="ql-block"> 走过林中小径,眼前豁然开朗,一座“黛瓦棕柱粉百墙,飞檐翼翘花漏窗”的古建映入眼帘,这便是“友贤山馆”。山馆内凿池叠石、花窗漏影、浮廊跨水,汀步当桥,幽静雅致。山馆的南楼辟一书房,书房虽处在公园之内,却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进入其中,购得一本陈艳敏著《紫竹笔记——我的园子,我的花》。据说友贤山馆书房曾荣获“2020最美书店”称号。</p><p class="ql-block"> 从友贤山馆书房出来,便是“清凉罨秀”,这里山石飞瀑,溪水淙淙,岸边垂柳依依。清凉罨秀旁边的山坡之便“梅台”。初春时节,梅台四周的梅树的枝干依然显得干枯,但米粒儿大的蓓蕾已经从破壁而出,待到春暖花开时,这里将一派灿烂春光。</p> <p class="ql-block"> 竹是紫竹院的主角儿。紫竹院的景观大都以“竹”取景,“竹韵景石”“缘话竹君”“紫竹垂钓”“江南竹韵”“竹深荷静”“斑竹麓”等景观更是直接将“竹”字嵌入其中,彰显竹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大约种植了多达五十万株、五十四个品种的竹子,以刚竹属、赤竹属、箬竹属为主,其中有青竹、紫竹、斑竹、石竹、菲白竹、菲黄竹、早园竹、寿星竹、金镶玉竹、黄纹竹、金条竹、花秆早竹、白纹阴阳竹、白纹椎谷笹、黄秆乌哺鸡竹等,株型各异、色彩纷呈,又以竹茎为紫褐色的紫竹数量最多。</p><p class="ql-block"> 进入紫竹院,便进入了竹子的王国。东面的进门处植有一丛紫竹,与紫竹院的名字相合相契。民间普遍认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在紫竹林中,所以佛龛的左右两侧有一副对联:“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现如来”,意为”如来坐在莲花台,观音坐在紫竹林“。古诗中,饮用紫竹的诗很多:“曲肱烦暑都消尽,如卧萧萧紫竹风”“独怜紫竹堂前月,清夜娟娟照客愁”“普门廓彻无边表,紫竹红渠别是春”“我歌《水调》无人续,江上月凉吹紫竹”“世外空青覆茅屋,屋外凉风吹紫竹”“茅檐紫竹窗前榻,我尚殷勤为尔留”“月中谁画乘鸾女,紫竹银丝挟素罗”“紫竹遮书幌,红蕉拂钓舟”“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在诗人的心目中,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紫竹。</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的西面,植有许多巴山竹和斑竹。关于斑竹还有一个令人伤感的神话传说。相传尧帝有两个俊美清秀、贤惠善良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自己的继承人舜为妻。舜继承帝位以后,南方的“三苗”部族,多次骚扰边境,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与舜帝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娥皇、女英接到噩耗,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滴落在竹子上。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便长出一种竹竿上有点点泪痕的竹子,人们为了缅怀姐妹俩哀婉凄美的爱情,便给这种竹子起了一个凄美的名字“斑竹”,又称“湘妃竹”。</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中的“江南竹韵”“斑竹麓”,就是以斑竹石造景的景观,曲径通幽,斑竹凝翠,山泉穿石飞泻,斑竹破隙而生,娥皇、女英雕塑俏立于岸,倒影于湖,诉说着斑竹的古老传说。</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高骈曾的《湘浦曲》:“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清初诗人施闺章的《见斑竹》:“碧玉森森绿水湾,风鸣环佩满湘山。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诗中:“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等,均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其中“斑竹”就是出自此典。</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中,还有许多以竹子为材料的景致。壮观的竹桥长桥卧波,原始的竹船踏浪而行,竹水车伴着哗哗的水声慢慢转着,竹筏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涟漪;巍峨的竹楼,玲珑的竹亭,小巧的竹桌、竹椅,尽显竹文化风采。</p><p class="ql-block"> 满眼青青绿绿、细细长长的竹子和青翠的竹叶,耳畔传来竹叶发出的“沙沙”声,不少歌颂它的诗词浮现在脑海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有揽翠亭、镜游亭、朝晖亭、梅亭等有许多小亭子,唯“菡萏亭”最具特色。“菡萏亭”位于北小湖东岸与长河之间,四角攒尖、玲珑精巧。“菡萏”一词,意为尚未绽放的荷花花苞,有三国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茎下白蒻,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为证。难怪诗仙李白有诗云:“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文有文:“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p><p class="ql-block"> 菡萏亭名字出自《诗经·陈风·泽陂》中的“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菡萏亭横架在小桥之上,沟通了宽阔的北小湖与悠悠的长河。菡萏亭的四根立柱据说是四灵之柱。通常所说的“四灵”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指天空中的四个星宿,代表四个方位。菡萏亭的“四灵”则不同,其南面左为凤凰,右为青龙;北面左为神龟,右为麒麟。亭额和四个立柱上,赵朴初先生书写的“菡萏亭”和两副楹联更为这独特的风景增添了高雅的意趣。</p><p class="ql-block"> 菡萏亭面向南方一侧的两根柱子上是“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上联写竹,下联写藕,既抓住了两种植物的主要特征,也写出了两种植物的象征意义和文人情怀。据说这副对联还与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有关。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经常外出游历体察民情。一天,他来到了景宁鹤溪山村,宿溪边客栈。晚饭后,他正坐在床上看书,一个小姑娘来给他送茶。谢灵运看到小姑娘头上的丝带,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小姑娘放下茶杯淡淡一笑,对了一句:“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谢灵运被惊到了,也有点可惜。惊的是小姑娘的才气,自己随景而出,姑娘随景而对,竟能对得如此工整。可惜的是口气有些轻飘,竟然说老夫棉被半床空呢?他轻叹了一声,又说了一句:“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叶。”姑娘一听,再一想自己刚才那句话,脸一下子红了,赶紧又回了一句:“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谢灵运听罢,知其所对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姑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 莫费心机。”答罢,沏好茶,离去。见姑娘离去,谢灵运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姑娘在门外听到后,朗声答道:“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故事真伪虽不可考,但“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一联,与谢灵运和村姑的对子“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叶;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确实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亭子面向北方一侧为:“月移竹影逢仙苑,风送荷香度画廊。”让人想象着盛夏之时,“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诗文书画俱佳的清人文同有《菡萏亭》诗:“日高过竹湖水光,风长入座荷花香。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描写了此处的优美景致。</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炎炎夏日,静坐在菡萏亭中,欣赏满眼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品味微风送来的阵阵荷香,一定能体会到“风送荷香度画廊”的清凉之意。</p><p class="ql-block"> 穿亭而过,不远处就是北京最美的荷塘。“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曾在《风入松·再游紫竹院观白荷花》中写道:“妆成夏意与秋痕,玉立阵风神。接天映日无穷碧,罨濛濛、湖水湖云。来去偶然翠羽,浮游自在金鳞。愿将慧业问前因。入火入泥身。相忘尔我虚空里,噪蝉声、聒耳无闻。刹那人间净土,清凉世外红尘。”遗憾的是,此时的荷塘尚未完全摆脱残冬的气息,残雪与残荷同在,寂寥和疏影并存,只有“寒水映残荷,冷风摇残枝”的清冷,全无词中所抒发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紫竹院西部的福荫紫竹院旁,有一处名为“跨海征东”的景观。在松林竹海的环抱中,惟妙惟肖地矗立着一组以中国象棋文化为底蕴的园林雕塑。雕塑以一盘立体棋局为中心,周围配以其他七个小型平面棋局及棋盘,旨在宏扬象棋文化,供广大棋艺爱好者揣摩个中之奥妙,领略橘中之魅力,寓游于乐,游有所得。</p><p class="ql-block"> 象棋在我国源远流长,相互对垒,趣味无穷,其技虽小,其理至深,横十纵九,满盘春秋。据传,象棋演义至今,有著名难解八大棋局,“跨海征东”是其中之一。此棋局以唐太宗李世民跨海亲征故事为名,用烟波浩渺之大海形容此局招法的深长多变,以“征东”之浩大战役比喻战局的严峻紧张。</p><p class="ql-block"> 讲跨海征东绕不开悯忠寺。李世民跨海征东这段故事发生在唐贞观末年,高句丽国内发生政变,渊盖苏文摄政后,拒绝向唐朝纳贡,还联合百济、倭国,进攻新罗,挑起战事。大唐在外交斡旋无果后,唐太宗应新罗之请,于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春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唐军一路高歌猛进,接连攻下多个城池,高句丽一路大败,退到安市城下。此时唐军粮草消耗殆尽,决定撤退。回到幽州城,唐太宗感慨万千,下诏在此地建寺以超度东征将士英魂。寺没建成,太宗便与世长辞。后经高宗李治、武则天多次降诏后,于696(唐万岁通天元年)建成,命名为“悯忠寺”。“安史之乱”时,悯忠寺一度改称“顺天寺”。悯忠寺于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为“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老北京人对法源寺的有一个通俗表达:“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概括了法源寺的文化地位、悠久历史和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历史故事。法源寺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如果说宣南文化是“京师文化之精华”,法源寺则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北京城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是北京城的一个文化坐标。</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丁香花特别有名,老北京曾将“悯忠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誉为“京城四大花事”。据说,传说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是明代种植的,“每于花季,士女云集,进香之余,观赏异卉奇葩,引为乐事”。自那时起,每年花开时到寺内吟诗作赋者甚多,渐渐形成了“丁香诗会”,文人墨客在丁香花盛开之时,来此雅聚,赏花吟诗赋词,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优美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历史文化,曾经令泰戈尔流连忘返。1924年春天,诗人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印度诗哲泰戈尔到法源寺观赏盛开的各色丁香在寺内留下了一张合影。有人说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三人堪称“岁寒三友”。当天几百株丁香怒放,泰戈尔心情大好,夜幕时分,泰戈尔诗兴大发:“你把我的心纠缠在一百条爱的绞索里, 你这是玩的什么把戏? 我的心不过是个微弱的生息,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绳索来把它捆起?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可是爱又在哪里?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里纵声大笑,而我则独自哀哀哭泣。”</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历史长河中的法源寺,曾经令李敖深深感慨。他在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写道:“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我们不配向你再会,是你向我们道别、向我们一代一代道别。我们一代一代都倾倒了,只有你伫立。不过,我们乐见你的伫立,我们一代一代,把中国人民的血泪寄存在你那里——你的生命,就是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 紫竹院青莲岛南侧的“竹韵石”“八宜轩”“青莲台”,前临鉴荷塘,后依万簇竹,东西与“莲”“梅”二桥相连,相依相诉,独具匠心。“竹韵石”上刻风竹、雨竹、霜竹、雪竹图画及诗文,富“画境”于“生境”之中,彰显竹景观及竹文化内涵,人们在此赏画读诗,可知一年四季竹景之差异,风雪雨霜之殊的时态;八宜轩,座北朝南,卷棚歇山,内嵌咏竹佳句,外悬颂景匾联,轩前铺青石板,轩中置日月石,古建、奇石,相映成趣,内嵌、外悬,相得益彰;青莲台,青白石组成的二十四块莲花瓣,供游人在此小憩,荷风习习,消暑纳凉,可使人体味到“竹翠舒新绿,风荷递暗香”的意境,深得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 明月岛上,山径盘纡,林蘩竹茂,“箫声醉月”“待月轩”“步月廊”“得月轩”等景观中均有一个“月”字。既然是“月”字辈儿的景观,当然是夜幕降临之后最为惊艳。料想当月朗星稀之时,登“问月楼”,水上有明月,水下明月浮;上“明月岛”,“步月廊”里听凤管,“待月轩”前看婵娟;“玉女弄箫”,清辉朗朗醉人,箫声袅袅醉月。</p><p class="ql-block">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重游紫竹院,置身在这早春的世界里,我和妻又找回了生命的春光……</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作协会员、科顾委专家、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