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唐代大家韩愈描绘古潮州的名篇佳句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潮州又称“凤城”,素有“海滨邹鲁”“岭东首邑”之誉,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起迄今16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潮州古城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这里文物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古城内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这里保留着大量具有潮州独特风格的明清民居祠堂等建筑,文物价值突出;这里潮州方言、潮乐、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延续传承至今,被汉学家誉为“中华古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内,街巷纵横有序,呈方块形布局,形成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太平街义兴甲巷街区。这一街区,其实泛指整个古城区内的“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等十条古街巷,是一条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名街。笔架东列,葫芦西卧,金山北峙,韩水绕廓南流。</p> <p class="ql-block">悠然穿梭老巷间,深灰色石板铺砌的街面,宽敞而平坦,23座“修旧如旧”的牌坊群矗立在街道中央,牌坊上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构件文物。据史载,明清两代潮州古城内共有牌坊94座,仅是太平街便有47座,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2公里长的太平街,仿佛走入一段幽深的历史回廊,一幅幅生动的潮州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画卷在眼前渐次铺开。两旁的骑楼民居仍保留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潮式装潢质朴中见雅趣。</p> <p class="ql-block">入夜,牌楼街无比妩媚惊艳。</p> <p class="ql-block">元寺位于潮州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 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 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栏楯和殿前月台围栏78块,分别雕刻“释迦牟尼 出家”、“白马窬城”、“青山断发”等佛教故事;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触目皆是。栏正中“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的石刻大栏板,每字如斗大,也是唐代佛教艺术文物。</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四座石经幢,分别为5米8层、7米25层,由石雕构件迭砌而成,乃开元寺始建时所造,已历一千二百馀年,虽石表严重剥蚀、图象斑驳,但其线条明快、手法凝炼的雕刻如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以及《准提咒》、《尊胜咒》及梵文尚隐约可见。 </p> <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间,距城南7里。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p> <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p> <p class="ql-block">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p> <p class="ql-block">出广济门暨是韩江</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全长517.95米,整座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这种造桥方式在我国桥梁史上还是孤例。</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不但历史悠久,建筑壮观,而且洲梁与浮梁相结合,桥道和桥市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功能与风貌。从宋代初建时起,著名诗人杨万里便有“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的题咏。明代潮州知府王源大规模重修该桥,架亭屋126间,桥楼24座,会稽王友直撰碑记称“四方来观者咸曰:斯桥实为江南第一。”清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对湘子桥市也有生动描述,民间则流传着:“踏上湘桥不知桥”,疑是身在闹市中。</p> <p class="ql-block">这一条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其独特放眼世界亦是少有。你看它近看是一座座凉亭,远看是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古桥。</p><p class="ql-block">桥梁中间还有断层,断层处是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有意思的是,这个浮桥是人工开关,每天早上十八条木船开来,并排成桥,每天下午拆桥,十八条船开走形成断层。</p> <p class="ql-block">潮州之“潮”,“潮”在文化。潮州文化极具鲜明地域特色,浸透于人们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1、潮语“讲古”</p><p class="ql-block">潮语“讲古”,是以潮汕方言讲故事,形式与北方评书基本相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既有群众自发聚集在一起讲的,也有专门请讲古为业的民间艺人讲。潮汕以前没有像北方一样的专门说书场,故讲古艺人便利用宫庙、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开讲。</p><p class="ql-block">2、潮汕工艺</p><p class="ql-block">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汕地区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p><p class="ql-block">3、潮汕建筑</p><p class="ql-block">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p><p class="ql-block">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壳灰和石材。</p><p class="ql-block">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壳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还应用于建造石塔、石桥等大型建筑物。</p><p class="ql-block">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州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p><p class="ql-block">4、潮汕人文</p><p class="ql-block">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p><p class="ql-block">5、潮汕民俗</p><p class="ql-block">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潮汕人还保留着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等习俗。</p><p class="ql-block">6、潮汕饮食</p><p class="ql-block">潮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菜可追溯到汉朝。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道:“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东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p><p class="ql-block">潮汕小食,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潮州胡荣泉春卷、潮州西马路尾豆干牛肉丸汤、潮州铁铺老银猪脚、潮州铁铺松下集市的老字号“雨记”腐乳饼、汕头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汕头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潮汕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汕饮食特色的冷菜。潮汕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的代表。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7、潮汕音乐</p><p class="ql-block">潮剧又名潮汕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汕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p><p class="ql-block">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汕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p><p class="ql-block">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p><p class="ql-block">潮汕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是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其内容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p><p class="ql-block">8、潮汕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潮汕人精于商业之道,但也不排斥读书人,潮汕人相信这和被贬到潮州担任刺史的中唐大文豪韩愈有关。韩愈上任后荐举地方俊彦主持州学,同时兴办学校,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还捐出8个多月的俸禄。后来历任地方官也都注重教育,成就了潮汕人儒雅的秉性。精致的生活态度在潮汕人身上根深蒂固,仿佛融进了血液里的那一份讲究,即便是贩夫走卒,也不例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