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象山半岛东南海岸线上,有一片山,苍翠秀丽,蜿蜒十几公里。临海那侧似削去一半,排列着数十枚礁石,状若耙耧。传说当年猪八戒入花果山请孙悟空不得,一怒之下挥耙将半个山扔去了台湾,故名“半边山”。其实这是典型的海蚀崖地形。</p> <p class="ql-block"> 为去半边山景区,我起了个早,顺便去看下海上日出。车行至昌国卫村口,向东拐,二三百米后左拐,再行数百米,向右一撇,穿过一个山口,便到。进山的时间于四时都是相宜的,不过最好还是春暖花开时节,除了冲浪捡螺,山陬海隅的景致也颇可一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进入景区,见到的第一个景点是爱情海婚纱摄影基地,在右边坡地上。一栋欧式城堡很亮眼,那造型和色彩,犹如童话书里的插图,令人情不自禁地会去猜想堡中所住之人,也许是白雪公主和她的王子?城堡周围,有大片的薰衣草、马鞭草、硫华菊,嫩绿嫩绿的,叶面布满细细密密的露珠,一副惺忪样,好像春梦刚醒。</span></p><p class="ql-block"> 沿路直行,行至尽头便得一沙滩,叫鱼跃沙滩。两侧峰臂长舒,中间滩呈半月,长约千米,广逾数百步。沙质细腻,水质清爽。夏季可投身大海,与鱼同游。沙滩东面的岬角上,赫然矗立着一座高楼,面朝大海,大气磅礴,那是海景皇冠假日酒店。</p><p class="ql-block"> 沙滩西面的岬角上,有几栋奶黄色的房子从青藤幽篁间挣脱出来半个身子,明晃晃的窗玻璃在大海托起的一轮圆日映照下反射出一脸酡红,那是东海学堂。学堂四周的香樟、槭树、乌桕、五角枫、罗汉松正在春风里吐露新芽,有的嫩绿,绿得可爱,有的嫩红,红得晃眼,色泽鲜到了极致。晨光,将生命的过程蒙上了一种蓬勃舒展的调子。</p><p class="ql-block"> 如果脚力好,你沿着学堂旁边那条石阶一口气攀上坡顶,眼前豁然阔展,红日东升,光芒万道横铺海面,几条黛青的山壑向海里长舒,不远处的海湾船影点点,浩渺的天海之间,几只海鸥来回飞翔。胸中顿时风起云涌充满豪情,想吟咏一首雄浑苍茫的豪放词了。</p> <p class="ql-block"> 岸上,有时会传来高亢、嘹亮的唢呐声,那是有新人在“五彩渔镇”举行明制婚礼秀,十里红妆,身穿明朝古装拜天地。五彩渔镇,是一个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题,凸显渔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p><p class="ql-block"> 你若在沙滩上四处走走,便不难发现,酒店后面藏有一个山洞,置身其中,恍若武陵人所至桃花源洞。行四五丈,眼前豁然一亮,却是一座桥。走过桥头,绕过一个岬角,再绕过一个岬角,便到了游船码头。岸边静静地泊着几艘乳白的游艇和深蓝的机帆船。你若有兴趣,不妨邀朋约友出海去观赏礁石海景,海上有卧佛、神龟岛、屏风山岛、孙悟空出生地等神奇景观。</p><p class="ql-block"> 逛完游船码头,继续前行。我现在一直在走着的这条宽阔的水泥路,叫百里慢游道,它从山的这边一直绕到山的那边,然后再迂回曲折来到起点。只要跟着它走,便能让你在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独特的视觉和足尖上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沿道前行,七拐八弯后又进入另一个海湾。这里有十几栋淡黄色的欧式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薄雾如烟,安谧宁静。这是宁波工人疗养院。海湾外侧,又是一个沙滩,轻霭冉冉,乱云飞渡。沙滩北首有一片山,林木葱郁,那就是半边山。若想一睹半边山岩礁的奇观,你还需沿着山上一条小路翻山越岭,行40分钟后才能到达八戒的钉耙礁和钉耙滩。在那里,你能看到礁石丛中巧夺天工的“仙洞”,能看到海平线上喷薄欲出的朝阳,能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夕景,还能感受到大浪淘沙一泻千里的气势。曾有无数游客慕名前往赏景行摄。而老虎洞东滩和西滩秘境等地,如果没有船只摆渡,就只能望洋兴叹。</p> <p class="ql-block"> 绵延数万里的南龙大山脉自昆仑起源,横亘东西,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南部地区入东海而止。传说这里是南龙大脉龙首入海之地,完好地保存了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个隐蔽的桃源,充满了神秘气息。</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有个小渔村,叫蛟龙村。约20年前,有个外地来的青年作家描写过这个村庄:“沿途的路两侧到处长满藤蔓,附在粗粝的岩石上。路越走越逼仄,头顶蓝天白云,鸟鸣、水声仿佛随身环佩,一路琤琤。峰回路转,蛟龙便到了……登上岭头就可望见,山脉连绵起伏,恰若游龙。龙首一直延伸到海边,鲸吞虹吸……村里的人家分布在龙首各处山坳。”如今,为了开发景区,小渔村已迁去了别处,像整个儿消失掉一样。村后那座崩头山也已改名为鱼跃岭,岭下有龙洞,传说为蛟龙居住。 </p><p class="ql-block"> 据那位作家描述,那时,这里有“拾海打蛎的女人”,有“唱着晚归的渔号子”,有“从瓦片屋里飘出来的那一股鱼虾腥味和家酿老酒的醇香”,还有“海边码头的锚桩根和那些浮动的捕渔人的喧哗”,这些现在都已了无痕迹,它们已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当年那个青年作家若重返半边山,不知会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在沙滩上漫步,听海浪,看海鸥,放任自己的思绪在无际的海天之间漫游,耳畔回响着犹如管风琴乐般的风声,圣洁而空灵。而涛声中,我似乎听到一个行吟诗人久远的回声: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