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_____纪念玄奘大师圆寂一千三百五十八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董煜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2022年农历二月初五,是玄奘大师圆寂1358周年纪念日。 唐麟德元年(甲子)(664年)二月初五夜半,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此一学究天人,行迈古今,朝野共仰,中外同钦的一代伟大学者,遂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今铜川市玉华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龙朔三年(663年)十月二十三日,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费时三年十一个月。这是玄奘法师在铜川玉华寺所译经卷十四部中最大的一部,也是他一生所译佛经最大的一部。后人评价《大般若经》说:“是一部可以镇国的经典,天人之大宝!”至麟德元年正月初九,玄奘在后院为跨过一条水沟跌了一跤,胫上有少许皮破,起初几天并无大碍,但从十三日开始,就卧床不起,昏迷不醒,病势沉重。玄奘知己大限已至,遂命弟子嘉尚把十九年所翻佛教经卷加以整理,列出明细,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别传《大唐西域记》一部十二卷,录讫,令嘉尚宣读,众合掌庆贺。《大唐故三藏法师行状》载“从印度取回经卷,尚有五百八十二部未见翻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奘去世之前,上应天象,感知苍穹,地维惊变,异象丛生。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公元664年的“正月初八,有弟子高昌僧玄觉因向法师自陈所梦,见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见已惊起,告法师。”法师曰:“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正月十六日暮间,玄奘如从梦觉,口云:“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到十七日,他又梦见许多穿锦衣的人在玉华寺内外,用各种锦、花、珠宝布置得美轮美奂,还带来各种水果过来供养他。二十二日,玄奘又告诉弟子:“我的无常已经到来,速帮我集合有缘人。”玄奘将所有衣资清点,准备布施结缘,又令造像僧众行道。二十三日夜,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梦见千尊金像自东方降临,进入译经院内,并且花香满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四日半夜,医僧明藏禅师亲眼看到两个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莲花,如车轮大小,三重花瓣,叶长一尺多,光洁明净可爱,敬献给玄奘。玄奘顾视,合掌良久,然后以右手支头,左手放在左大腿上,舒足重叠,右胁而卧,接着再也不动不吃不喝。到了二月初五夜半,弟子普光等问,“法师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法师答道:“得生”。说完,玄奘呼吸逐渐微弱,不久就圆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夜里,在长安大慈恩寺的明慧法师正在绕殿行道,忽然看到有四道白虹南北横亘,皎洁明亮,很是诧异。想起从前如来灭度时,有十二道白虹自西方直贯太微,于是佛陀涅槃。他看到这个景象很快想到玉华寺的玄奘法师。九天后噩耗传到京师,法师舍寿之时,正是他看到的白虹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前,玄奘法师因脚伤生病的消息上奏后,高宗急忙命御医张德志带药前往诊察,可惜路长时短,待御医赶到时,玄奘已经圆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奘逝世的消息传到京师长安,文武百官及僧俗人等莫不悲悼,高宗为此罢朝数日,仰天长叹:“僧众失其导师,佛门失其栋梁,朕失国宝矣!朕失国宝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月二十六日,高宗下敕曰:“玉华寺玄奘法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抄写;其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奘师弟子,及同翻经先非玉华寺僧者,宜放还本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月十五日,高宗又敕:“玉华寺故大德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幡盖送至墓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月十四日,朝廷为玄奘举行盛大的葬礼,送法师葬于浐水之滨白鹿原。这一天,京城诸州五百里内僧尼道俗有一百万人参加了玄奘的葬礼。素盖白幢,泥洹帐舆,金棺银椁,娑罗树等五百余件遍布街衢。沿道哭声动天,悲笳凄婉,响匝穹宇。虽然丧事隆重铺张,但弟子们仍按照玄奘之素志,将灵柩安放在板式籧篨轿子上。到夜晚缁素宿于墓所为玄奘守灵者三万余人。十五日旦,掩坎合墓,还在墓所设无遮大会而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玄奘葬在京城近郊,高宗每次登楼遥望都哀伤不已。于是在总章二年(669年)四月八日,下诏徙葬玄奘于樊川北原,并营造塔寺,至于迁殡之仪,一如初葬。可谓生荣死哀,前所未有;而法师始终问道,至死方休,当绝笔之时,距圆寂之日仅一月,其奋斗精神诚足以教育百世,震烁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奘大师圆寂已一千三百五十八年了,他的伟大成就和超人的坚强意志却与日月同辉,万古长存。而他一位犯禁闯关的东方文化使者,踏着丝路而来,历尽无数艰难,跋涉西域,遍游天竺的事迹,千百年来,给世人留下了一段盛世唐代的传奇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他用理想和信念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灵魂,成为千千万万人们心中的偶像,千百年来受人尊崇和膜拜。鉴于玄奘的丰功伟绩,唐太宗称他为“只千古而无对。”唐高宗称他为“国宝”,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鲁迅先生称誉他是“民族的脊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古代文明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西行,我们不但看到了大气、开放、勇于进取的大唐精神,还能深切体验到,什么才是一位学者,什么才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奘是追求者,也是使者,他用自己的双足,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创出一条从中国经西域、中亚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他谦逊务实、孜孜不倦、百折不挠、临危不惧,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追求真理,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哲学家、翻译家、外交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坚毅勇敢、诚实谦虚、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玄奘的思想和行为是东亚文明的精华所在,玄奘西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地域和宗教的界限,成为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的共同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用他的行动和精神昭示着一个伟大盛世的到来,一千三百多年后,他的精神对于新世纪正在奋斗着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缅怀玄奘大师!时代呼唤玄奘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美篇策划:董煜焜</p><p class="ql-block">美篇指导:左永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袁继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