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沙龙

道真言中

<p class="ql-block">当年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最负有盛名的要数高楼大厦了。二十四层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高建筑,</span>国际饭店下面总有人驻足仰头翘望,伸指数点大楼层数。有捂着帽子抬头往后退看跌倒的,也有忘了手压帽子仰头而看掉了帽子的。</p><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前面,繁华喧闹的南京路灯火通明,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穿梭往来,旁边红红绿绿的霓虹灯闪闪烁烁点照红面油嘴的路人拔来报往。</p><p class="ql-block">可是拐弯转身进了国际饭店旁边的小马路,便是不眠上海的另一个世界——遍布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黄澄澄的路灯,昏暗狭长的街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憧憧</span>廋细的人影和来去匆匆的自行车,不同于南京路的另一种繁忙。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上海人就栖息木板骑楼和连着街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面</span>的石库门房里。家短里长的上海弄堂石库门是上海人的缩影,渗透着上海人的世世代代的乡情乡味。上海人安分随时,石库门里巴掌大的天井里夹竹桃,月季花擇阳怒放;也有利用避光阴处养金鱼,精明地美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沿着国际饭店旁边的黄河路向北,过三条马路不要十分钟就到了老家的安顺里。</p><p class="ql-block">老家的弄堂一共只有十四个门户,是后期老式石库门房子,早先一家一户独住,很是安静。后来压缩居住空间,搬进不少新邻居,也没有到拥挤吵杂的地步。</p><p class="ql-block">平时里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弄里巷间鲜有人走动。只有傍晚时值,有放学的和下班回家的,才人气了弄堂。真正人气洋洋,情系弄堂情的,那是夏天放暑假以后的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阳冉冉升起,火辣辣地烤灼东面和南面的外墙。家家户户合上了百叶窗,关紧窗户,垂下窗帘。原先宽衣短袖坐在阴凉处奶奶,阿姨们家务闲聊的活动空间渐渐地被压缩到后门朝北,稍事凉爽的支弄里。王家姆妈在后门边剥毛豆,张家阿姨就会拖了一个小板凳坐在旁边一边聊家常一边掐自己的刀豆。她们一边聊着菜场里的所见所闻,家长里短、天南地北的,无话不说。说也奇怪,那时候的邻居天天见面,朝夕相处却有着讲不完的山海经,唠不完的家常。</p><p class="ql-block">家家为一天的三餐忙忙碌碌。大蒲扇的“吧嗒!吧嗒!”扇风点煤饼炉的声音,灶间切菜的“砰砰”声和洗衣服的“咕哧!咕哧!”的声音,交织喧闹;慢慢地从厨房里飘出袅袅绕绕的香肴,钩织了安顺里一道独特的早上风景线,开始了上海弄堂夏日中的平凡繁忙的,令人难忘的一段时节。</p><p class="ql-block">烈日越升越高,渐渐地晒满安顺里的大小弄堂,安顺里独特青色清水砖墙,东南樯面水洗碎石雕花窗套和犹如哼哈二将镇守大门的门套,晒得烁石流金。安顺里的早上沙龙的活动空间也被压缩得窄细成线,乐不思蜀的邻居沙龙无奈落下了帷幕。</p><p class="ql-block">安顺里的夏日繁忙、喧闹,让人留念,回味无穷。那时的人重义轻利,哪像那种一个跟头扎进铜钿眼,怎么也唤不出的。用“远亲不如近邻”来概括那时单纯的邻居关系再恰当不过了。以德为邻,救灾恤邻的邻居关系,千金难买。邻居间的纠纷,无非就是那些两分一寸的公用地,争过吵过也就没有什么了。哪有那么多见利忘义,狐媚猿攀的事。真想回到那个回不去的和睦相邻之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