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忆旧

山海君

<p class="ql-block">村头忆旧</p><p class="ql-block">来源:厦门日报</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村头犹如隐于深野的世外桃源。“地僻民风古,年丰米价平。村居自萧洒,况有读书声。”借用宋人戴复古的诗句,叙说村头当年纯朴安逸的农耕文明,最贴切不过。</p><p class="ql-block">●汪金铭</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人渐渐变老的缘故,近来对孩童时代的记忆愈发清晰起来。村头,一个我在那出生的小村庄,尽管已离开四十多年,前些年因并迁,村子已不复存在,但她的风貌、她的故事却重回梦境,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村名叫“村头”,却非村庄头部或众村之首的意思。她位于闽西偏北、武夷之南的群山之中,且村子小到地不过百余亩、人不过百十口,但其历史则可追溯上千年。据族谱记载,村头人氏为宋代江西临川四大才子汪革之后,汪革(字信民)是人生哲理名著《菜根谭》最初作者。不知何故,进士门第、官宦之后会脱下华服、舍去繁华,翻山越岭来到武夷山脉南段闽赣交界的层峦叠嶂中拓荒谋生,且几经折返,最终扎根于此,这份执著与坚守,其中缘由已然成谜、几无可考。</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村头犹如隐于深野的世外桃源。她背靠峭拔的仙山,村前横亘三道山体水口屏障,其间树木参天,每道屏障仅留两三米宽的闸口通道,各屏障之间小石路蜿蜒相连,形成“九曲路”;小村两侧为后龙脉,山势稍高,树林葱茏茂密,形成天然屏障;村后及左右山包有三处土楼残遗建筑,可能是古时的瞭望台。村内,木质和土墙构筑的两排瓦房依山而建,两厢而对;中间五个池塘梯次相连,如明镜式的“五大连池”;仙山流出的泉水穿村而过,小溪潺潺,宛如讲述着小村的故事。由于水口紧锁,树木遮蔽,如果不经九曲路三道隘口而入,则根本看不到村庄景物,甚至不知道密林深处有人家。只有到达入村最后一道隘口,一脚踏上古樟树群里的大石级,才猛地看到一片池塘和村落,故有“五厘照镜伸头(村头)”一说。“水抱孤村远,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明代刘球的诗境仿佛就在这里。这独特的村落景观,既有古时防匪盗、御兵乱之功能,亦体现隐士逃避乱世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村头的魅力不仅在其独特村貌,还在于根植其中的小村文化。据传说,村头先祖来这里拓荒定居时,就把祖家的信俗也带来了。他们在村周围先后建起了白马庙、苟富庵、仙山观等,规模虽小,但香火延绵至今。或许是囿于地域,村中人口一直保持百十余人,多的人口都往外地迁移,因之,村头成为入闽汪姓客家的中转村和祖村。村中厅堂至今还有“越国堂”“平阳郡”堂号和郡望的标识。每逢清明节,全体族人及发散到各地的子孙代表都会集聚村头“做清明”:扫墓祭祖、聚餐阅谱。扫墓从开基祖开始,由各房长者领头,“中青少”三结合,兵分数路、为历代标志性大墓祭扫;按风俗,村中女性不上坟扫墓,但须在家准备聚餐美食。大聚餐时,移迁外地回村祭祖者必须能说本村方言才可入席,每年新增人口必须由其长辈派发礼物才能登记上谱……清明节在小村过得特别隆重且最具仪式感,客家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已融入每个细节。</p><p class="ql-block"> “村翁习性不浮华,只种桑麻不种花”(宋人吴涛诗)。村民做事向来务实专一,虽以务农为生,但要让男丁读书识字则几成家规;村民不求从商或为官,但以耕读传家为荣,颇有“衣冠南渡”之遗风。历史上小村自治有方,邻里和睦,清贫相安,据说从未出过懒恶奸猾之徒,也没遇过牢狱之灾,因之旧时官府还特别指定小村代代有“乡约”,这成为远近乡村治理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 “地僻民风古,年丰米价平。村居自萧洒,况有读书声。”借用宋人戴复古的诗句,叙说村头当年纯朴安逸的农耕文明,最贴切不过。然而,岁月无情,如今,这一切已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一片荒芜,杂草、乱石和残塘;遗落的是岁月深处的记忆,斑驳、幻影和碎梦……还好,遗址上留存的和后人脑海里越来越清晰的旧物旧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有了它,或许多少能唤醒昔日的美好时光和历史记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