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寮湾(二)范和与皇思扬

栉风沐影

<p class="ql-block">  在巽寮湾,有幸见到一对家乡的资深摄影师,夫妻俩正在当地为一个大型宣传画册拍摄照片。聊天时,二位特别介绍到惠东的古村落。感谢之余,欣喜在巽寮湾期间,又多了几个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上网查询,惠东县有三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们是稔山镇范和村、多祝镇皇思扬村和铁涌镇溪美村,都是国字号的古村落。因为一些缘故,此行就没有去溪美村了。</p><p class="ql-block"> 古村落国家定义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2012年起,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 古村落是城镇、城市的昨天,饱含太多的故事。我们的访村寻古,就从范和古村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范和古村</p><p class="ql-block"> 范和离巽寮湾不远,大亚湾的东南部,范和港旁边。</p><p class="ql-block"> 范和村开村于元末明初(1333年),迄今已有600多年,比如今稔山镇的前身稔山圩还早,历史上就有“先有范和,再有稔山”的说法。范和地处半岛向内陆的过渡地带,坐拥优良港湾,资源丰富。到清代,范和村发展迅猛,地位逐渐提高,发达的渔业和盐业,颇具规模的集市商贾,一度让范和村与稔山圩分庭抗礼。上世纪八十年代,范和村归属稔山镇管辖至今。</p><p class="ql-block"> 说起范和这个称谓,颇有意思。这儿古称“饭萝冈”,相传地形貌似饭萝而得名。当地方言中,“饭萝”与“范和”同音,外人听来,大多理解为“范和”,久而久之,到了清乾隆时期,饭萝冈就慢慢改成了范和冈。</p><p class="ql-block"> 范和村民大多是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少部分从粤东兴梅山区一片迁入。随时间发展,范和有一万多人、50多种姓氏的村民居住于此,且是粤语、客家、闽南三大语言交汇之地。</p><p class="ql-block"> 岁月是最好的融合剂。几百年沧桑变幻之后,范和成了兼具客家、广府、福佬文化特色的村落。诸姓人的迁入,范和逐渐形成以姓氏串联围建房屋,显露“村中有围,围中有村”的格局。这种“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融合了客家古朴遗风和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客家风格浓郁显著。现在的范和村,古建筑繁多,以明清时期的为主。一层砖木结构,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青瓦硬山顶,是典型的、常见的下山虎布局。其中最晚的房屋建于清代中期,至今也有2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沿公路到范和村,村外有座小山包,叫猪山,站在上面,整个村落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走下小山包,尚未进村,就看见路边的城隍庙。在从未有“城”的范和村看见城隍庙,让人惊奇。庙不大却布局规整,结构精巧。门楼两侧塾台展现广府格调,而前壁造型和殿宇屋脊的嵌瓷装饰则是潮式工艺的缩影。旁边一颗大榕树庇荫,庙门外鞭炮碎屑满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腊月初四,当地朝拜奉香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  与城隍庙相对,有一个古戏台,就叫城隍庙戏台。它是范和三座古戏台中年代最悠久的,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p><p class="ql-block"> 戏台呈东南向。台基用青麻石砌筑,台前檐柱为四角石柱,金柱为八角石柱。整个建筑面闊三间,歇山顶,四周带回廊,潮式与广府风格兼具。</p><p class="ql-block"> 范和村的另两座古戏台分别叫水仙爷戏台和妈前戏台,前者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者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座古戏台分布于东、北、南三方,呈三角形。只可惜,此次没去看水仙爷戏台和妈前戏台,甚为遗憾。</p><p class="ql-block"> 范和村的戏剧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村中自己组建了粤剧团、潮剧团、白字剧团,还有一批保留剧目。现在剧团每月都要演出。</p> <p class="ql-block">  范和是一个紧密而扎实的村庄,窄窄的巷道,独行的老妪,很有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狭窄巷道四通八达,方向难辨。经数次问询,终于看到了一处古老建筑,门楼上未见标识,第一眼看去,以为是过去某人的豪宅大院,后发现左侧有宣传栏,细细读过,方知这儿就是范和村有名的罗冈围。</p><p class="ql-block"> 围屋是范和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村里四大围屋中,除尚德围遭损坏之外,其余三座:罗冈围、吉塘围和长兴围均保存完好,罗冈围是历史最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p> <p class="ql-block">  罗冈围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前后,属陈氏围屋。总体布局呈正方形,长宽均为99米。</p> <p class="ql-block">  围内建筑有8排6列,每排房屋之间有3米宽的巷道,共10条,都用花岗岩石板或河卵石铺砌路面。</p> <p class="ql-block">  围内共有房间148间,每间房屋的面积、构造、设计风格基本相似,以祠堂为建筑群中心整齐排列。</p> <p class="ql-block">  罗冈围现在依然有人居住,在四条主要巷道,都看见有居民活动。</p> <p class="ql-block">  宗祠是当地村民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地点,对客家人来说,宗祠的地位意义重大。在罗冈围内,也建有陈氏祖祠,号“诒远堂”。</p> <p class="ql-block">  以罗冈围为代表的围屋,是范和村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  从南门出来,回头看见“罗冈围”三个大字。罗冈围东南西北四面均设有拱门,上砌门楼。看来南门应该是主要的一道门。从方位判断,进来的那道门是东门。</p> <p class="ql-block">  很意外的是,没想到在南门口,遇到一个老乡。她听见我们说话,就以家乡话打招呼,虽然乡音已不那么纯正。聊天中,得知她嫁到范和村已经20多年了,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其儿女也在这里出生、长大,广东俨然成了她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离罗冈围不远,有一座天主教堂。早在清道光十七年(1836年),范和村就有天主教神父到此传教,并于1925年建成一座西式新教堂,名圣母堂。眼前看到的这座教堂,2005年建成,黄墙尖顶,哥特式,是稔平半岛上唯一设有主教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谭公祖祠,坐落在猪山南面。</p><p class="ql-block"> 谭公名谭德,是元朝惠东地区多祝镇的一个牧童,天生异禀,少年得道。成年后在惠东九龙山修行,死后多次化身小童显灵,除恶扬善、治病消灾、保境安民、预测天气,故被奉为渔家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范和村渔业发达,村民祭祀谭公是常态。</p> <p class="ql-block">  谭公是惠东本土最负盛名的神灵,这座祖庙兴建于1986年,2000年又进行扩建,始形成现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范和渔港是惠东县五大渔港之一,拥有优良天然港湾,海产资源丰富,渔业是范和村支柱产业。</p> <p class="ql-block">  灯塔高耸,远远就能看见,它是范和村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范和村除了有四大围屋、三座古戏台、一座天主教堂,还有四处妈祖庙,以及包括文昌宫在内的十几个叫得出名字的庙宇。徜徉村中,一种“无时无地无神仙”的感受十分强烈。小小范和,文化、宗教的多元性表现这么突出,非常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当然,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的,期待能再次到范和古村。</p> <p class="ql-block">  离范和村约十里路的芙蓉村,偶然听说那儿有一口八角古井(又称八卦古井),于是回巽寮湾途中,走小路顺便来到芙蓉村,找到了这口古井。</p><p class="ql-block"> 八角古井深约2.5米,清澈见底。这么浅的井,水位却长年到达井口,有时还满溢而出,颇为神奇。</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此井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就有了,历经二百多年,经过多次修葺,仍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且一直作为当地村民的饮水井。村民介绍,井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他们生活饮用,宁愿多跑路过来取水。我们饮过,感觉确实不错。</p> <p class="ql-block">  隔条马路,还有一个专门用于洗衣的水池,把溢出井水充分利用起来,饮用与洗漱分开,干净卫生。</p> <p class="ql-block"> 皇思扬古围村</p><p class="ql-block"> 初听到一个古村落名叫皇思扬时,心中一凛,似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皇思扬古围村地处惠东县多祝镇,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有文字记载,古围村先后有过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从黄沙洋、皇思扬、黄狮再复皇思扬,反映了村落的兴起~衰落~兴起的历史轮回。当地有人这样给村名定位:黄沙洋是村的地理名称;皇思扬是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的综合性名称;黄狮则是村的文化名称。</p><p class="ql-block"> 对于“皇思扬”名称的由来,纵说纷纭,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皇思扬就是从黄沙洋的谐音演变而来的,意思是“皇帝都思念着要为其扬名的地方”。不论如何说法,“皇思扬”名字总归是比较高大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到村头,一块高大牌坊赫立面前,上书“介寿诒谋”四个金字。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嘉庆皇帝因广西新太协副将萧凤来战功卓著,连下六道圣旨,赐封萧凤来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为武功将军和夫人,以表彰教子有方,使之成为国家栋梁。嘉庆二十年(1815年),萧凤来之父萧元高夫妻俱八十大寿,五代同堂,嘉庆皇帝御书“介寿诒谋”牌匾赐萧元高夫妻,祝其大寿,赞其功绩,并恩准建造牌坊传扬。</p><p class="ql-block"> 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楼,明间柱脚前后各置一石狮。上部正、背面龙凤板分别竖排阴刻楷书“圣旨”、“恩荣”,中间两面均镶御书“介寿诒谋”,正下方刻圣旨原文,背面刻奏折,额枋边框浮雕花卉、人物图案。整个牌坊工艺精湛,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庄的居民主要由萧、杨、许、郑四大姓氏组成,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至这里。最初的几户人家开垦土地,围寨建屋,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至嘉庆年间,已有几千人口,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围村。</p> <p class="ql-block">  皇思扬古围村是惠东县保护最完整且最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由外城和内城组成,按照设治防御需求所建。可惜外城墙、城门已被大部分拆毁,难以看出轮廓。</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来皇思扬的游人很少,走进村里,仿佛走进了一座历史大观园。斑驳阳光下,墙面的岁月印迹深刻,地面的圆润卵石光阴凸显。</p> <p class="ql-block">  皇思扬的古建筑,既有四合院的严实,又有府第式的通达。封闭式的布局有巷道相连,即是防御设置,也是居家形态。独具匠心的设计充分反应了皇思扬的生存环境状况和当地人们追求平静和谐的文化心态。</p> <p class="ql-block">  古围村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较好的原有风貌。建筑群内的住宅大部分是二进三进硬山式结构,布局合理、讲究,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  屋檐、门楹、窗棂有灰雕、石雕、木雕,以动物、花草等为题材,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装饰华丽,工艺精巧,可谓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精华,透射出古围村先人们浓郁的文化情趣。</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群把岭南人居村落和军事堡垒合二为一,把传统东方气派和居家生态密切相容,使得该建筑群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民俗、考古等方面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皇思扬村人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大家认为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之举。据四大姓族谱记载,曾有20多人考取进士、举人,官居一品至六品。村中随处可见镏金匾额和楹联,有武魁楼、翰林第、大夫第、将军第,都尉第等等。</p> <p class="ql-block">  安步四通八达的石道古巷,抬头看着接踵而来的门楼牌匾,它们都被打上了氏族时代彰显孝道和祖先荣耀的烙印,每一个牌匾背后肯定都蕴含一段人物、家族的古老故事,这些故事又共同演绎出了一部皇思扬史。</p> <p class="ql-block">  皇思扬出过不少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萧凤来和萧宪章。</p><p class="ql-block"> 萧凤来,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武进士,曾任广西左江、右江两镇总兵,官居一品。为官清正,战功显赫。这座“武魁楼”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萧凤来荣登武进士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萧宪章故居。</p><p class="ql-block"> 萧宪章咸丰十年为官,司职惠州府昭武都尉,赏赐戴蓝翎。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威名四方。</p> <p class="ql-block">有高屋建瓴气势,叫人心生敬仰。</p> <p class="ql-block">  书室是兴办教育的具体表现,这处龙光书室就是皇思扬村十多间书屋之一。该书室由萧凤来所建,以光绪二年进士吕龙光命名。萧凤来与吕龙光同朝为官,又是同乡,交谊深厚,双方约定各在自己家乡建一个以对方名字命名的书塾。书室内有一座三米高石柱,正面似笔,反面如矛,宣扬“崇文尚武”的教育理念。可惜书室未开门,没能进去一观。</p> <p class="ql-block">  书屋门前竖立着18条石柱,两两一对。据说当时村里每出一名举人,就竖两块旗杆夹,并注明年号、科名,作为“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标志。全村共有石柱40多条。</p> <p class="ql-block">  皇思扬村把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看着这张告示,不由得感慨:如果都能够这样,中国能更快实现百年梦想。</p> <p class="ql-block">  在古村北、西城门,加上部分民居,围建有一个小城堡,堡内有协天宫、北帝爷庙、宗祠等。</p><p class="ql-block"> 此为西门,门上镶嵌青麻石刻楷书“皇思扬”,原来村名在这里。据说是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清雍正年间由举人杨秉智主持重修。</p> <p class="ql-block">西门外也有旗杆夹。</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去,堡内建筑规整划一。</p> <p class="ql-block">  小城堡现在无人居住,平时就一人值守,青瓦白墙小巷,宁静安祥。</p> <p class="ql-block">  正对西门的关帝庙,硬山顶上雕龙刻凤,绿色琉璃瓦,镬耳式风火山墙,关老爷已在此守护了三百四十多年,威风不减。</p> <p class="ql-block">杨氏宗祠是必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  有关帝,有武功将军,还有观音菩萨,永保皇思扬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  大兴门位置在古围村北面,俗称北门。这道门分内外两度,内门朝北,在外面城墙建一小瓮城,再建一个城门向西,叫“北门西开”。墙身下半部是青麻石,上部是青砖,布有枪眼,既加强了防御功能,又取了“西丁北财”之意。</p><p class="ql-block"> 大兴门的曲尺形布局充分彰显了古人的建筑智慧,也表达出一种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走在皇思扬的卵石道上,嗅着岭南乡村古老文化的芬芳。数百年的沧桑风雨,多少代人的精心铸就,皇思扬村人世代传承下来的积善厚德、崇文重教的氏族精神都蕴藏在这深深的古围村里。一面花窗,一副石雕,一块匾额,一座牌楼,让人感悟到不同的情感与品行,具体来说,是淡然,是从容,还是执着。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村庄都如此,皇思扬村就具有了民俗的、文化的、精神的厚度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到过范和村与皇思扬村之后,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二个古村落都几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都还有村民在内居住(尽管不多)。有人居住,说明村落的生活功能依旧,村落也有了生气。这与以前在国内很多地方见过的所谓古村古镇大不一样。那些古村古镇要么完全是重新修建的访古建筑,要么是无人居住行将颓败的破楼烂屋,与范和村古围屋、皇思扬古围村等这样的传统村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看来各地如何保护好历史遗存还任重而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