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自己的盐分”

姚泉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序杨国珍先生《清秋吟》</font></h3>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一</b></font></h5><div><br></div><h5>蝼蚁是没有文学的,猿猴也没有。文学是被称为人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所特有的表达方式,而且是赋予了人的思想与情感,兼有一定艺术美的表达方式。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论文不是文学,新闻报道也不是,但哪怕只有三言两语的诗歌却绝对是。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结晶体,是人类情感的和氏璧,是文学桂冠上的库里南——这当然是理想状态的诗歌。人生而有写诗之潜质,一如每一滴海水都天然含有盐的分子,关键是海水要发现自己的盐分,并把它呈现出来。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的肉体、思想与情感仿佛从未产生过,云过天无痕;而有的人惯于以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真实而罗曼蒂克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被我们称为诗人,是人类最敏感最温柔最美好的心灵的拥有者。也许他们的读者很少,但只要有人读到了,诗人生命的充沛活力与鲜艳色彩就会感染读者。</h5><h5><br>杨国珍先生就是一位能呈现“自己的盐分”的诗人。或许在大多数亲朋故旧眼中,他是军人,他是国税干部,他是……他哪里是诗人?但他就是诗人!诗人就应该是他这样认真生活,真诚抒情,细致推敲的人,他的诗词集《清秋吟》就是最好的物证。这本诗词集分为十七编,共计五百九十余首诗词作品,囊括了国珍先生这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情感记忆和思想脉络,是一部个人的史诗——我不敢说它是一代人的史诗,但也不妨由此管窥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情感与思想。受国珍先生的委托,很愿意以我的理解对这本诗集作一点粗浅的介绍,如果能使陌者识之,识者知之,知者敬之,则是最开心的事了。</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二</b></font></h5><div><br></div><h5>缘于兴趣所在,在通读诗集时,一些与工业有关的作品很快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文学艺术是时代和现实的映像,但相对于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紧追世界技术前沿,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工业化”却显得步履蹒跚。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感叹礼赞为主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丰富深刻为表象的两次小高潮之后,工业诗在中国工业发展高度迅速的当下却似乎沉寂了。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汪峰《工业新时代交给诗歌的任务——谈谈新工业诗的创作》一文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一是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对立;二是集体意识和追求个性的对立;三是工业的机械性、器具的冰冷、坚硬和理性,本身拒绝着诗歌的生成;四是工业对自然的破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存,自然有一种唾弃的生理上的反应。他的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下诗歌的整体没落所造成的影响。颇为幸运的是,在当代传统诗词创作领域,工业诗总还如一股山溪,不仅从未断流,还颇为鲜活地在林石间流转跳跃。请看国珍先生这首反映我国航天工业成就的词作《破阵子•天问一号探火星》(2020):</h5><div><br></div><h5><font color="#167efb">“遥四”腾云喷焰,直奔宇宙前沿。探测火星掀序幕,不信神灵不信仙。偏偏去问天。</font></h5><h5><font color="#167efb">慧眼独钟为甚,只因生态投缘。不懈追求成正果,两个星球今续弦。屈原开笑颜。</font></h5><div><br></div><h5>当下,此类题材的作品可谓蔚为大观,这首词却很有特点,不落俗套,尤其是上阕的“不信神灵不信仙。偏偏去问天”,语言浅显,却别出心裁,道人所未道,赞美了中国航天人不等不靠、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下阕的“两个星球今续弦。屈原开笑颜”,与上阕遥相呼应,自信满满,气足神完,显示出作者驾驭体裁的才力。曾有专家分析工业诗停滞不前的原因是“难于出新”,当年“对大规模工业建设抱着强烈的期望,有着巨大的日新月异的目标力量和对一切都持有的那种新鲜感”,而今对工业生产的“新鲜感消失,变成了某种单调的重复,无所事事般的平庸,一切都是司空见惯。这样,诗歌也不可避免地感到无所挖掘”(舒平《工业诗的突破》)。这当然是客观存在,但如同诗并未在唐时写尽一样,只要用心开拓,工业诗总会闪现灵光,工业新产品不也是层出不穷的吗?国珍先生这首“破阵子”,不啻为对新工业诗词的有益探索。</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三</b></font></h5><div><br></div><h5>与时人对工业诗束之高阁不同,田园诗是久盛不衰的“爆款”。首先,中国古典文学基于农耕文明,田园诗是天然的主产品之一,这无须赘言。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变革剧烈,在文学领域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这些作家厌恶资本主义及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顽疾,作品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颇似中国魏晋时期的隐逸诗人风度。他们的这些主张恰好与中国文人的内心有了某种契合。再次,一段时期以来在中华大地掀起的工业化浪潮,不断压缩农耕文明的生存空间,反倒使世人萌生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怀恋与向往,田园成为诗人吟咏的重要主题。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作用之下,国珍先生的诗词也弥漫着对童年、故乡以及田园生活的依恋。请看这首《学童插秧(新韵)》(2018):</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烈日烤红颜,书童插稻田。<br></font><font color="#167efb">泥巴沾满腿,洗却现花斑。</font></h5><div><br></div><h5>作者回忆起幼时在故乡课余插秧的往事,写得很有画面感,犹如一帧色彩斑斓的油画。烈日——泥巴——花斑,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意象链:烈日和泥巴是条件,花斑是结果。大白话说起来可能更为简明却缺乏蕴藉:孩子插秧,太阳把他的腿晒得白一块黑一块的都晒花了。普通的生活小景因为时间的氤氲而充满诗意。一首不起眼的五言小诗,通过对农事的细节刻画而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样的农事细节正来源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熟谙和美好的记忆。可是,国珍先生的田园诗并未仅仅停留在回忆的层面,他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却非常关注农业,一些田园诗想象丰富,出人意表。如《灵性水稻》(2020):</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满畈金黄沉甸甸,农夫心里乐悠悠。<br></font><font color="#167efb">炎天暑热辛劳苦,我为恩人鞠下头。</font></h5><div><br></div><h5>这是一曲对农业劳动者的赞歌。如果要为诗配图的话,它的配图应该是童话卡通风格。诗的前两句写农夫,他喜悦地看着即将丰收的稻田。后两句以拟人手法刻画稻谷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并非空穴来风,它有沉甸甸下垂的稻穗作依据。由此可鉴国珍先生具有敏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两股力共同加持之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h5><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四</b></font></h5><div><br></div><h5>亲情主题在诗集里也占有一定的篇幅。首先,孝亲之心格外突出。这些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并非单一的表达对已逝父母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描述特定的生活场景来表现。如《雨中花令•忆慈母月夜护送》(2017):</h5><div><br></div><h5><font color="#9b9b9b">是年,高小毕业季,住读。周末回家,取得粮菜,连夜返校,慈母护送。</font></h5><div><br></div><h5><font color="#167efb">秋夜寂、天河昏暗,四野朦胧。稚子披星欲返,娘亲执意陪同。铁锄扛上,一身胆气,步履从容。<br></font><font color="#167efb">何所惧、越山过水,安抵黉宫。残月松风晃影,呼声信使飞鸿。倚墙良久,思娘孤影,牵挂重重。 </font></h5><div><br></div><h5></h5><h5>这首此词上下阕之间采用承接关系,通过回忆当年慈母月夜护送作者返校的往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同时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上阕写启程。一句“铁锄扛上”,既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勇敢——夜晚经常出门劳作,故知荷锄以防身——也表现了母爱的纯洁无私。下阕写抵校。“呼声信使飞鸿”一句尤为细腻到位:夜晚辞别,相互高声叮嘱,母嘱子安心求学,子嘱母安全返家,依依之情足动心肠。此外,词中对夜景的描绘也很符合秋夜的实际情况,上阙“秋夜寂、天河昏暗,四野朦胧”,月尚未升,故只写星光;下阕“残月松风晃影”,直接写月,其间星月的变换,正好暗示返校路途的遥远,含蓄地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与深挚。</h5><br><h5>其次,舐犊之情溢于言表。俗话说,水往下流。国珍先生也未能免俗,对后辈关爱周至。如绝句《雏凤清音》,诗止短短二十八字,却加了一段百二十字的小序以纪其事,序曰:“2016年11月,外孙侯煜晨8岁荣获湖北省教育厅、省文联、省报业集团组织的湖北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小学生硬笔书法二等奖;所绘画的《公鸡》《机器人的世界》分获《少儿书苑》第24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和世界儿童书画展览大赛金、银奖。欣喜之余,题七绝(新韵)一首,表祝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逐一道来,不厌其烦,足见对外孙所取得的进步是多么欣慰。喜诗难工,故而接下来在诗中干脆引用古人成句来抒发这种难以遏制的喜悦:“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二回借道台谭绍文之口说道:“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国珍先生的晚辈们只怕也会引为同感吧。</h5><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五</b></font></h5><div><br></div><h5>秦关汉月、鼙鼓羌笛、瀚海冰雪、血火刀燹、猛士大风……军旅一直是中国诗歌重镇。魏新河《军旅诗概论》中有一段话很精炼地梳理了军旅诗的发展脉络:“军旅诗,导源于先秦,滥觞于诗经,挺进于汉魏,标雄于建安,发展于六朝,扩大于梁陈,登顶于三唐,复盛于有清,再进于民国,新变于当今。”前者不论,所谓“新变于当今”,应是当下的军旅诗创作在承继传统或绘战争之场景,或论战争之影响,或抒战争之反思,或摹军旅之人物等等题材之外,更开垦出新的意境、新的语言。这当然谈何容易,但诗人本就是在语言的荆棘丛莽中筚路蓝缕艰辛前行的人,如果畏惧了,去古人的陈词滥调上葛优躺、拾牙慧,自标“诗人”,只恐徒惹人笑。</h5><div><br></div><h5>国珍先生有十七年的军旅生活经历,熟悉当代军营的文化,理解当代军人的情感,更兼有一颗炽热的诗心,其军旅诗词也呈现出一种诱人的风貌。例如《营盘守岁》(2016):</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老乡小聚茶充酒,试吸香烟三两支。<br>言语无多思绪绕,精忠使命戍边时。</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这是作者回忆自己1969年入伍后, 在军营过第一个春节时的情景。诗的可贵之处除抒发了“精忠使命”的军人情怀之外,还在于拈出了“茶充酒”“试吸香烟”这两处真实细节。前者折射军营的纪律严明,不许饮酒;后者反应军营的“习惯动作”:曾几何时,很多人认为香烟可以打发寂寞,消减愁绪,故而新兵很快就会在军营学会了抽烟。这样的军旅诗真实、含蓄,既有新意境,也有新语言,颇耐咀嚼。</h5><div><br></div><h5>除了以诗词回忆自己亲历的军旅生涯,作为一名老兵,国珍先生非常关注部队的建设与发展现状,毫不吝惜地为战友们挥洒诗笔。且看《减字木兰花•西藏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央视“新春走基层”观感》(2019):</h5><div><br></div><h5><font color="#167efb">甘巴山脊,矫健雄鹰徒叹息。冰雪风寒,寂寞摧人别样难。<br></font><font color="#167efb">高超技艺,遥控察知天际事。既往情痴,一片丹心祖国知。</font></h5><div><br></div><h5>雷达站在现代国土防空中,担负侦察、预警、警戒、引导重任,被誉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烽火台”。甘巴拉雷达站建于1965年10月,位于海拔5374米的西藏地区甘巴拉山顶的古烽火台遗址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此站风大、缺氧、补给困难。1994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2014年,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兼成都军区空军司令战厚顺将军在甘巴拉雷达阵地看望慰问官兵时说:“‘甘巴拉精神’是成空部队官兵在长期实践中熔铸和锤炼的思想精华,是共和国军人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献身边防的高尚品质,是我军优良传统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体现。‘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是‘甘巴拉精神’的基本内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甘巴拉精神’的核心内涵所在。”国珍先生这首“减字木兰花”高度赞扬了“甘巴拉精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性。</h5><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六</b></font></h5><div><br></div><h5>马克思在《哥达纳领批判》中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赋税之事出现在古典诗歌之中,似乎是以东汉曹操的《度关山》“劳民为君,役赋其力”为权舆;接其踵者,有南北朝庾信的《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羽调曲五首》之四“滌九川而赋税,乘三危而纳锡”。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赋税活动大多呈现负面形象。如白居易的《无名税》“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妨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又如元稹《织妇词》“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陆游《秋获歌》正面一些:“万人墙进输官仓,仓吏炙冷不暇尝。讫事散去喜若狂,醉卧相枕官道傍。”描绘丰年秋收之后,农民踊跃送公粮入官仓的情形。时至今日,税赋合理,人民税务为人民,陆游诗中踊跃纳税的偶然现象已经成为常态。</h5><h5><br>税务与诗词结缘在湖北有着良好的态势。在多方努力下,2012年元月成立了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财政税务审计分会,同时出版会刊《诗苑》。十年来,《诗苑》刊载了大量财税审系统的文学爱好者“为使命而诗,为时代而歌”的作品,对财税审系统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国珍先生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湖北省税务部门工作,曾担任省税收研究所所长兼《纳税人》杂志主编;退休后专注于诗词创作,参与省诗词学会财税审分会及会刊《诗苑》的相关事务,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为税务操心。这首新韵七律《税务心声》(2016)读来令人肃然起敬:</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聚财服务必躬亲,责任双重系一身。<br></font><font color="#167efb">不向雷池伸半步,遵从法纪诺千斤。<br></font><font color="#167efb">收拾金玉全归位,排解忧难总耐心。<br></font><font color="#167efb">国库充盈活水富,早生华发也欢欣。</font></h5><div><br></div><h5>首联写税收责任重大,所以在工作中事必躬亲,既要提高征管效率,也要提升服务质效。颔联写税务工作者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颈联呼应首联,出句扣“聚财”,税金要及时“全归位”,严格遵守财金纪律;对句扣“服务”,面对纳税人要“总耐心”,搞好纳税服务质量,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尾联写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只要做到“国库充盈”,即使“早生华发也欢欣”,表现出一位老税务对党的税收工作忠诚无私的职业操守。</h5><div><br></div>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七</b></font></h5><div><br></div><h5>这本诗集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如对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诗意叙述,对伟人英烈的深切缅怀,对改革开放成果的热情讴歌,对取得抗疫抗灾胜利的如实纪录,对社会热点的透视分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倾心赞美,等等,国珍先生将自己数十年的经历、思想与情感悉数展现给我们,构成一个人的史诗。我很难在拙文中一一推介,还请读者诸君开卷之后,自由采撷,所得固当比我多多。张潮《幽梦影》说:“镜之不幸而遇嫫母,砚之不幸而遇俗子,剑之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在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当下,祝愿这本诗集以及所有的诗集都免此无奈之喟叹,能遇到更多的同好与知音。</h5><div><br></div><h5>国珍先生认为自己已届人生的清秋时节,故名此集曰“清秋吟”,而我觉得在漫长的诗山跋涉之旅中,先生正值创作的旺盛期,“清秋”也者,盖自谦之辞也。当然,作为诗途中的一处风景点,《清秋吟》只是国珍先生对既往诗旅的小结,其创作初期格律把握欠准、诗意韵味不足之处,恐难避免,毕竟文学也是“遗憾的艺术”。“老来渐于诗律细”,随着国珍先生对诗学的进一步研修,相信会有更多的“精盐”呈现给读者。</h5><h5><br>是为序。</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2021年5月9日于三些楼</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9b9b9b">(原载《清秋吟》,团结出版社,2021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9b9b9b">图文:姚泉名</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