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比萨斜塔-上海松江天马山护珠塔

BERLIN

<p class="ql-block">松江护珠塔建于北宋元末二年(公元1097年),砖木结构,八面七层,高18.81米。</p> <p class="ql-block">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灾,只剩砖砌塔身。现该塔塔身倾斜度达7.1度,顶部垂线已距底层塔心2.27米,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成为上海一大奇观。为了保护珠塔,1987年底对塔身进行了加固,以保护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p> <p class="ql-block">在塔的东面20米处,有一株古银杏树。相传是周文达所植,古树分技呈龙爪状,向西扑抱塔身。当地老人云,此银杏树是山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所以几百年来斜而不倒。</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三年,护珠塔经历一场火灾,塔顶全部烧毁,木结构荡然无存。”据传说,护珠塔之所以会发生该次大火,也是与塔藏著舍利子有关。</p><p class="ql-block">据了解,传说塔里埋藏舍利子后,人们都来朝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香火非常旺,到清代乾隆年间,朝拜时焰火掉在塔心里,就造成火灾</p> <p class="ql-block">天马山介绍</p> <p class="ql-block">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p> <p class="ql-block">塔的倾斜和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有很大关系。护珠塔的材料是混凝土结构,古代建筑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材料外,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著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p> <p class="ql-block">同时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古朴的护珠宝光塔石碑</p> <p class="ql-block">护珠塔位于上海松江区天马山中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