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三八节来临之际,我们应池州市农行所邀走进了池州老茶厂,了解池州茶叶的起步发展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走进茶区,老旧而又空旷厂房给人一种古朴沧桑感,仿佛在脸上刻出了一条条皱纹。</p> <p class="ql-block">光绪元年,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途中在至德(今池州东至县)尧渡街创制红茶成功,这成为祁红的起源。由此开始,至德、祁门、石台、贵池陆续开始生产祁红。</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0年中国与前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确定祁红以地名红茶单独出口,以偿还贷款。</p> <p class="ql-block">建国之初的祁红产业已经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茶园荒芜、茶庄倒闭,交通运输也以水路为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国务院要求中国茶业公司在祁红茶区靠近长江的区域选址并着手建设大型茶厂,池州有幸被选中,承担起了这一艰巨重任。</p> <p class="ql-block">1951年,贵池茶厂正式建成,承担起祁红主产区的生产加工任务,开创了祁门红茶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历史新纪元。上世纪50年代,贵池茶厂发展成集5个分厂、28个收购点的规模化工业企业,生产的祁红占当时出口祁红总量的70%。在贵池茶厂的手工拣厂工作,成为当时许多城市女性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先后有5万名拣茶女工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间老厂房,看到的是木质的墙面、木质的房顶、土质的地板,连同存放于其间的半成品红茶,散发出不绝的扑鼻香味,抬头向上看去,屋檐下天沟完好如初,打着上个世纪50年代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车间是罕见的“锯齿型”建筑,它的顶部采光和通风是为了制茶、贮茶来设计修建的,这种锯齿型屋顶在这里共有六个,车间内部完全由56根空心廊柱支撑,形成了无隔断墙的柱网空间,顶部天窗一律向北,不受阳光直射,为了保护茶叶阴凉的储存环境。据说这种建筑风格是受前苏联工业建筑风格影响,简洁朴素又经济合理。</p> <p class="ql-block">老茶厂的精制茶车间,整体建筑呈苏式风格,车间内部采用大跨度设计,完全由56根空心廊柱支撑,形成无隔断墙的柱网空间,廊柱中空,便于雨天排水,装有国内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的自主制造的木质联装祁门红茶生产线。</p> <p class="ql-block">1952年可以容纳近6000担茶叶的老毛茶库——木仓相继建成。木仓是储存茶叶的地方,全部由东北松建造而成,为了保证安全与质量,设计上无水无电,里面整个用原木六面包裹,防潮原生态,有利于红茶的后熟存放。至今完好保存,国内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几间毛茶库,与旁边的老机房和拣场等房屋所共同构成的建筑群,现已入选为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老旧厂房是城市的工业遗产,也是城市的文化富矿。如今,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利用工业遗产打造特色文化,让一大批工业遗产活了起来,我们这期待着国润茶业在保护好这些遗产的同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欣赏了精彩的茶艺表演,还亲手练习如何泡茶。</p> <p class="ql-block">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p> <p class="ql-block">好山好水出好茶,石台人民欢迎您前来池州、前来石台旅游观光、度假品茶!</p> <p class="ql-block">感谢池州市农行给我们提供了本次参观学习了解池州历史文化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