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镇前世今生之三,县级戍兵地

一下子中头彩

<p class="ql-block">  探寻“三河戍”之秘</p><p class="ql-block"> 章一中</p><p class="ql-block">三河戍在哪里?兰溪史料中没有给予一个确定的位置。据词释义应该符合以下四大问题:置戍的历史意义,置戍的历史依据,置戍的优势和戍址遗留痕迹等,这些都是设置三河戍的关键问题,也是“三河戍”之秘。它值得我们去探寻与思索。</p><p class="ql-block">一、置“三河戍”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戍之词义:戍,会意字,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引申义:《说文解字》戍,守边也。《左传·定公元年》:守边的士兵,乃归诸侯之戍。</p><p class="ql-block">公元222年,坐拥江东诸郡的吴王孙权称帝,与曹、刘两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管理政务;设置兵戍,继续剿抚山越,巩固政权。《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新唐书·裴休传》:“剧贼栗鍠诱山越为乱,䧟州县。”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国志四·山越》:“山越者,自周秦以来,南蛮总称百越,伏处深山,故名山越。”孙吴置戍统领军务,剿抚山越,是巩固政权的立国之重。 </p><p class="ql-block">香溪自古乃越国之地,曾与吴隔江相望,又与建德之交,漕运十分发达,正是山越睦寇觊觎之处。在香溪置戍意义重大,十分必要。</p><p class="ql-block">三河戍的管理体制如《光绪兰溪县志》所言:“唐置三河戍主有正副,领于浦阳折冲都尉府,治在越州西南四十里,为江南府兵所之一。”三河戍,是军事单位,应与县同级别,管辖一方军政事务。</p><p class="ql-block">二、三河戍的有关依据。</p><p class="ql-block">孙吴在百越之地的兰溪区域,有三河的重要港口置三河戍。《金华府志》“兰溪旧有下淮戍、三河戍当建德之交,防睦寇之正道也。”香溪自古隶属越国,正是吴帝治下的百越之地,紧邻睦州连绵山区,匪患不息。为防睦州寇患,保障水运畅通。极有可能在今天的香溪之下游十里的三河汇合之处——龙港矮山上置戍,名曰“三河戍”。</p><p class="ql-block">(一)、以《志》定戍。</p><p class="ql-block">《正德兰溪县志·传疑》“三河戍”曰:“又引新《唐志》云:睦州有三河戍。《严州图经》云,武德七年(624),改建德县为戍。”“如《唐志》及《图经》所言:则三河戍在睦州,今兰溪之西北四十余里。”“如《旧经》言:则三河戍在兰溪。”《新唐书》所记:三河戍距离兰溪县城四十余里(见睦州条)。《正德兰溪县志》又载曰:“香溪为县西北三十里”。兰溪之西北四十余里,恰是香溪之下十里的龙港。</p><p class="ql-block">《万历兰溪县志》载曰:“香溪渡,县北三十里,三河渡(龙港村江边),县西北四十余里,已上渡兰溪,梅溪渡(施村)县西北三十五里。”从以上《志》载内容可以确定三河戍与三河渡重合于香溪流域的“香溪之下十里”。</p><p class="ql-block">(二)、以水定戍。</p><p class="ql-block">香溪是三河之汇。我近年七下十里长湖考证,对兰江古河道水系有些了解:兰江、梅溪是在香溪鲍村之西南角两河相汇。千年前的乾(甘)溪,流入到香溪之下十里的下埠头与龙港村地段的古兰江、梅溪相汇合(兰江、梅溪、乾溪自古都属于兰溪大水系),成了真正的三河之汇,汇合点在香溪之下十里的龙港口,于是有了三河渡。</p><p class="ql-block">(三)、以诗定戍。</p><p class="ql-block">明代兰溪诗人江伯容《青萝馆集》有诗《三河戍》曰:“山光水色共沉沉,古戍荒原不可寻,两岸人家深树里,数声鸡犬出茅林。”此诗放在《香溪》、《椒石》、《白雁山》、《将军岩》香溪段等诗范围之内。说明江先生知晓“三河戍”的位置在香溪流域,也知道其戍在岸边山光水色之间的深树里。</p><p class="ql-block">可见,《光绪兰溪县志》所载:“咸亨五年,即戍兵地置兰溪县”是真实历史的,香溪龙港村是戍兵驻地也是有可信度的。</p><p class="ql-block">三、龙港村置戍的优势。</p><p class="ql-block">龙港村非常适合置戍。戍址在古河道边上,方便顺流而下,便于赴越州江南府兵所接受指令;又与浦阳折冲都尉府有一条十分宽阔的驿道,通过香溪而至龙港。离睦州山区不远不近,便于防御睦州山越寇患,并有个缓冲地带,利于军事行动;江深面宽,利于军用船只运载兵员和作战物资,又能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利于漕运;龙港是矮山坡地,适合修筑军营和军事设施。这许多优越条件都符合孙吴置戍,便于实施剿抚山越。</p><p class="ql-block">四、佐证三河戍的遗迹佚名。</p><p class="ql-block">孙吴时期置三河戍,虽然年代久远,将近1800年,一切痕迹都已荡然无存,一切传闻都已烟消云散。可是,龙港村还留存一些三河戍的佚名遗迹,还能够佐证三河戍之一二。</p><p class="ql-block">1、龙港是三河之汇,有渡曰“三河渡”,与“三河戍”之名呼应,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2、龙港村有龙港,龙港即港口,适合水运。</p><p class="ql-block">3、《万历兰溪县志》上所载三河渡,又名龙港码头,就在龙港村山脚水边。它便于兵戍运输军用物资,或乘船或过渡到香头,或到对岸的大村落——街长三里的虹村街。</p><p class="ql-block">4、从《浙中游记·游香头》看出,明代徐霞客自梅城到香头,是经过三河戍的,否则没有这么顺利、快速地到达香头,而南宋大臣大臣楼钥用时二天才到香头。</p><p class="ql-block">5、龙港村有上仓和下仓两址,上、下两仓可能是兵戍需要的粮食仓库和军需物资仓库。</p><p class="ql-block">6、龙港村有山取名“镇龙山”,是为了港口及水运安全,有必要有镇压恶龙,以防恶龙兴风作浪,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今又说“正龙山”,其说法亦有其道理:原本龙港之龙非善龙,常会祸害百姓,只因有了兵戍的镇压,成了善良之龙,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人们敬称之为“正龙”和“正龙山”。</p><p class="ql-block">7、龙港村有祥圩里的旧名,祥圩里,原名墙围里,墙与祥,围与圩方言同音。“墙围里”地域范围较大,可修筑住上数百人的军营和军事设施。山村居民,根本没必要修建如此大范围的围墙。</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龙港符合置“三河戍”的历史意义;四个版本的《志》书中,都有点滴依据记载;龙港村确实也有符合置戍的地域优势,更有“三河戍”的遗留痕迹可作佐证。况且恰巧是在兰溪三大水系的汇合之处,又是作为三河戍取名的重要依据。这些都是符合孙吴时期置戍的充要条件和事实的根据。</p><p class="ql-block">因此,三河戍故址在兰溪市香溪镇龙港村是合乎相关历史依据,的确是一处有待继续探寻的宝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