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坛丰碑 风范永昭

古兰丹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邮坛丰碑 风范永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纪念集邮家沈曾华先生诞辰100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葛建亚</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17日,是我国已故著名集邮家、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顾问、名誉会士沈曾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沈曾华先生在世时,我与他接触并不多。但在他逝世后这些年,通过相关活动和文献资料,以及与他家人的交往,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如今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形象既真实而又丰满。</p><p class="ql-block"> 沈曾华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也是对党和人民竭诚奉献的一生。沈老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我国汽车工业和集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而突出的贡献。沈曾华先生学生时代就爱上集邮,1942年参加新四军,在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坚持集邮,收集和保存下来许多区票珍品,包括闻名邮坛的“稿”字四方连,是享誉国内外的区票专家。他的邮集《华东人民邮政》多次参加国际性邮展,屡获高奖,荣获世界邮展的“国家大奖”,并成为国际邮坛“大奖俱乐部”中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行的邮票的收集和研究,及其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的提升,厥功至伟。</p> <p class="ql-block">  沈曾华先生健在时,曾担任全国集邮联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当时,尽管我是学术委员,但通常只在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时见到他。2001年9月下旬,2001中华全国邮展在南京举办期间,全国集邮联在鼓楼邮政大楼举办集邮论坛,沈曾华先生出席。我在会上宣读了题为《集邮,面对新世纪的思考》的论文。中途休息时遇见沈老,便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点头笑了笑对我说:你们江苏要组织力量对苏中五分区邮票搞调查,把疑问点弄清楚。我说我把您的意见向省邮协汇报。</p><p class="ql-block"> 2004年6月,文献集邮研究会成立后,受宋冀平先生的影响,我对有关沈曾华先生的文献资料接触渐多。他编组集邮文献整理类展品《“稿”字邮票文献资料整编》时,多次征求我的意见,后来我又协助他编辑成书。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沈曾华先生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初,老宋提供给我一个信息:我爱人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有一位新四军老战士、老教授,名叫胡介堂,自幼集邮,年青时曾参加新光邮票会和天津邮票会,80多岁了,与沈老有些交往,可约他写篇文章。我问爱人是否认识这位胡教授,她说“我几次问你要军事题材的纪念封,就是送给他的呀!”我说“那行,你帮我约稿”。不久,胡教授提供了1992年沈曾华写给他的两封回信的复印件和他撰写的文章《与沈曾华同志的一段难忘的友谊》。信中谈到沈老鼓励他坚持区票集藏,并对他关于1993年“稿”字四方连邮票诞生50周年之际,由盱眙县邮政发行纪念封的策划表示赞成,并建议“不要印得太多”。鉴于胡教授是老宋与沈老交往的引荐人,且上述纪念封的设计和发行最终都由老宋促成,故我请老宋也写了一文介绍相关情况。文章在《文献集邮》2006年第1期编发后,正准备奉寄沈老,传来他病逝的噩耗,令人扼腕叹息。想到沈老病重期间将珍邮“稿”字四方连付拍,并将拍卖所得人民币185万元悉数捐赠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作为“自主品牌创新奖”基金,不由感慨万分,由衷敬佩。</p> <p class="ql-block">  宋冀平先生作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盱眙县集邮协会副会长,通过举办“稿”字邮票发行60周年暨解放区邮票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与沈曾华先生的接触和交往增多,沈老的革命经历、集邮业绩和人格魅力,使他十分敬佩。为了使人们尤其是家乡人民更多的了解沈曾华先生,他从2006年起,策划和协助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筹办“新四军集邮家沈曾华事迹展览”。从资料征集、脚本起草到布展方案,老宋付出了大量心血。2008年6月22日,展览揭牌仪式在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广场隆重举行。许孔让、刘广实、马佑璋、谢孜学等集邮家、沈曾华亲属代表出席,并和集邮爱好者们一道参观展览,老宋和纪念馆馆长担任讲解,大家兴致很高,现场气氛热烈,我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2010年4月23日,是沈老逝世五周年,老宋向我推荐沈曾华先生的大女儿沈榕蓉撰写的《&lt;洪流集藏&gt;最后的修改》一文在《文献集邮》刊用,文中讲述了沈曾华先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竭尽心力完成这部集藏专著的艰辛。由此我对沈曾华先生为他钟情的集邮事业拼搏和献身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23日是沈老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沈曾华先生对中国集邮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激励集邮界同仁为弘扬集邮文化、发展集邮事业开拓奋进,文献集邮研究会决定编纂一本沈曾华纪念文集。从2010年9月起,向全国集邮界征稿。半年内征得120多篇,其中包括郭润康、钱敏、许孔让、常增书、刘广实、王新中、刘佳维、林衡夫、李近朱、马佑璋、周治华、邵林、王景文、李明、马驎、戈中博、谢孜学、李汇祥、唐秋涛等集邮家撰写的纪念文章。</p> <p class="ql-block">  2011年4月18日,我和王威、宋冀平赴京拜访沈老的夫人黄真女士,并见到沈老三个在京工作的女儿。我们介绍了文集征集情况和编辑设想,她们表示全力支持,此后还提供了相关文章和图片。编辑工作于当年7月启动。黄剑波、王威、宋冀平阅稿初审。我具体考虑书的框架结构、栏目设置和文章分类,并对入选文章逐字逐句进行文字把关,对重复内容作删减处理,部分篇目重拟了标题;对事件表述不清或时间概念有误处,通过与作者联系逐一匡正。宋冀平对书中照片和配图的征集和筛选操心不少。</p><p class="ql-block"> 主编此书脱手之际,我原想按惯例写一段“编后话”,但心潮难平,干脆填词《浪淘沙·&lt;中国邮坛的缅怀&gt;编后》以代之:</p><p class="ql-block"><b> 五载众追垂,无尽绵思。百篇虔读净心扉。字里行间潜厚意,凸显丰碑。 </b></p><p class="ql-block"><b> 遥问上天兮,人可重归?奈何诀别竟无期。放眼邮坛堪慰藉,旗映朝晖。</b></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2月22日,《中国邮坛的缅怀》首发式和座谈会在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隆重举行。沈曾华先生的5位亲属和集邮界100多人参加。我在座谈会发言时说到一句话:“主编此书,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礼”,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和由衷之言。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体验到的不仅是沈老对中国集邮的发展尤其是解放区邮票走向世界的巨大贡献,更是他对认定的事业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他人,包括同事、邮友和家人的一颗坦诚而又炽热的爱心,这将使我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次活动期间,沈曾华大女儿沈榕蓉对我说,她父亲生前对所获国际集邮联合会“大奖俱乐部”的荣誉十分珍惜,病重时将它交给夫人黄真,嘱咐她保管好,是否捐赠与女儿商定。现在家人都同意捐给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一年后我到京办事,陪沈榕蓉、沈长春姐妹参观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后,带她们见了《集邮博览》主编刘生平,请他向馆领导转达捐赠意向。当年12月26日,沈长春、沈晓珊姐妹俩来到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在朱彤副馆长等见证下,完成了全家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邮坛丰碑,风范永昭。在沈曾华先生百年诞辰到来之际,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将召开视频座谈会,追思沈曾华先生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和对我国集邮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沈曾华先生的集邮理念和奉献精神,为我国集邮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奋进不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山西文献会.刘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