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徽商大宅院

烟雨江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世不修,生在徽州。</p><p class="ql-block">十三四岁,往外一丢。</p><p class="ql-block">——徽州关于男儿的古谚</p><p class="ql-block">因历史上的战乱,先后有三大批中原移民定居古徽州地区,也带去了中原文化,徽州成为江南的又一个中心,人杰地灵。但这里山多地少,随着人口的膨胀,生机成了困难,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徽州男人背井离乡出外闯荡经商,逐渐成就了徽商这一特定术语。</p> <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为徽州自然之美而陶醉,为徽州文化底蕴而赞叹,为封建礼教禁锢在高墙深院中的徽州女人而感慨,也为岁月冲刷人为毁坏的遗迹不复存在而惋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列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可见其地位之高、价值之重。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和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结成的商帮团体曾经称雄中国商界四百年。虽然徽州家庭重教育,但功名的数额有限,能够中榜的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徽州男人在外经商。他们走水路去苏杭,下扬州,从长途贩运商品开始,陆续在各地建立商号,甚至占据了中国盐业的主要市场。徽商赚到钱后便在家乡大兴土木,每处宅第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宗族血脉的传承,儒家文化的延续,都是可以穿越时光的韵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到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参观徽州古城,千万不要错过徽商大宅院这个景点,它坐落于歙县练江西岸,与徽州古城隔江相望,相距只有1.6公里。古城斗山街一带富商古居中仍有住户,只能在墙外观赏,不知道屋内的模样,而在徽商大宅院里,可以近距离感受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最畅快的独白,徽商大宅院就像一首沧桑铿锵的古筝曲,聆听中感慨万千。当地有关部门为挽救建筑遗产,迁移、建造大宅院的做法实属明举,使我们有幸集中一睹古典宅第的芳容。</p> <p class="ql-block">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是一处组合式宅第群体,原址为清初状元徐元文、榜眼徐乾学、徐秉义已经破落的祖宅。院中的各个宅弟套套相连,都是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明末、清朝及民国时期徽商的老宅,通过拆迁和汇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拼装和修缮复原建成的。整座宅院共有宅第29座、房屋数百间,砖雕、木雕、石雕多达14000多处,天井48个、柱子1580根,集民居、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于一体,是一处有故事无房主姓氏的古典徽派建筑荟萃地。</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令人眼前一亮的大门楼名为“五凤楼”,五道飞檐翘角的建筑造型,像展翅欲飞的凤凰。因为是聚瑞的象征,当年古徽州的大宅和大族祠堂都争相攀比建造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话说的“门当户对”,见识了。门当是门弟尊贵的象征,传统建筑门口相对放置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就是门当,家中地位越高则门当越高,祖上沒有出过官员的百姓家门口不允许放置。户对是指门上伸出30厘米的砖雕或者木雕,按照主人家的官位和财势以双数设置。古时三品以下官员和普通人家的门上只设两个,三品官的门上设四个,二品官设六个,一品官设八个,皇宫设九个,意为九鼎之尊。后来演变为成语,指男女双方家庭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宜通婚结亲。</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匾很精致,是当时官府送给新科状元的贺礼。</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前院彰显徽派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院中两尊石狮历史悠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狮子是瑞祥之物,作为镇宅神兽有安居祥和之意,与“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的“中和堂”气宇轩昂,是大宅院里最大最豪华的宅弟,徽派建筑的经典元素一览无余,冬瓜梁,丝瓜柱,三雕图案华丽秀美。肥梁(梁谐音粮,意为粮食丰收),瘦高柱(瘦高谐音寿高),古徽州人对建筑的审美与吉祥的寓意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门当是一对云南黑色大理石狮子,已历经百年,狮背上驮着龙凤双鼓很有气势。传说“摸摸狮子头,一年四季不发愁”,所以狮子已经变得光滑发亮。</p> <p class="ql-block">迈过门槛进入,被迎面的一排隔扇组合的仪门挡住,古时候只有官员和有地位的人到来时,仪门才会打开,普通人只能从仪门两旁出入。</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官厅,主人接待官员和贵客的地方。中间一幅山水人物画,两边对联道:“学道爱人弦歌百里,赋诗见志教诲千秋”,柱上楹联为:“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都是非常有哲理的对子。</p> <p class="ql-block">天井和厅堂浑然一体,形成共有空间,佩服古人的智慧,不仅用天井可以解决四季照明和通风问题,还可以收集落水。准确说法为“四水归堂”,雨雪通过天井落入,再经过水道排到自家后院的田园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深入在经商者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梁上悬挂的“金殿传胪”匾非常珍贵,是从二甲第一名进士曹文埴家的老宅中淘来的,非此建筑所有。匾的主人曹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五世一品官家庭,乃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院东西两侧的庭院清新雅致,流觞曲水滋润着园内的古树、花蹊,门楼隽秀,壁雕生动,院内各有一座复制的石雕牌坊。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立体的史书,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以及历史纪念所立的建筑物。古代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且极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有钱就能建造,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方可。牌坊的等级可分御制牌坊(国库出资)、恩荣牌坊(地方出资)、圣旨牌坊(皇帝自己出资)。</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东庭院-辅园</p> <p class="ql-block">“双寿承恩坊”原牌坊建造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因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留下美名,在他101岁,夫人103岁时,朝廷旌表,封他为“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 ,赐建“双寿承恩坊”。</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西庭院-弼园</p> <p class="ql-block">理学被南宋统治者推崇后,在中国思想界的传播和影响极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都在古徽州的篁(huáng)墩。阙里是孔子的故里,人们认为篁墩可比阙里,渐渐称古徽州这个地方为"程朱阙里"。弼园中仿制的牌坊叫做“程朱阙里坊”,原来的程朱阙里坊是座纪念性牌坊,有圣旨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三雕是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雕刻工艺,包括砖雕、木雕、石雕。在大宅院内,三雕精品比比皆是,尤其是砖雕相当精湛,有些甚至是极品、孤品。这些作品给徽商大宅院增添了不少价值,也让游客产生不虚此行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楼是家庭地位和贫富的象征,徽商舍得在这方面花银子。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以传统的吉祥图画和二十四孝等为主题,一般刻有紫气东来、富贵花开等匾额。斗框边饰有花卉、蝴蝶等图案。雕花穿越了时空,几百年前徽商的富裕、愿望与追求,都透过那一砖一石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造型的砖雕精美绝伦,是明清时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为明代的平安门,非常珍贵,镇院之宝 。特别之处是门梁上有13个奇妙的龛式砖雕门洞,里面的小门可以随风自动转向、开启和关闭,令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放大看,每个门洞里都有两扇门,门上有花纹,并能随风摆动,小门下有雕花围栏,上有花檐。下面的雕刻都是有典故的,“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等等,画面栩栩如生,这么精致的砖雕非常罕见。为保护文物,门洞后面被固定了,13个小门不再随风而动。</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三雕只出现在古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徽商背井离乡辛苦做了一辈子生意,为回报桑梓、光宗耀祖,他们在家乡修祠堂、建宅第、造水口,有足够的财力和雅趣用于精雕细刻。第二,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徽商心态始终处于压抑窘境,一方面想借此大兴土木之机大肆张扬,但另一方面又限于礼制法规不得超越限制,只得在细节方面显示豪华富贵。第三,自古徽州的能工巧匠就很多,扬州园林、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龙等等均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有那么多身怀绝技的工匠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才使得三雕艺术日臻完美、登峰造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女眷居住的建筑,主人希望未来的女婿、孙女婿学富五车,金榜题名,所以在门上嵌刻”世科“两字,也反映出古代女子只能将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丈夫身上。当地盖房时将窗子做得又小又高,其原因一方面是避免钱财外露被别人看到,另一方面是为了防贼,小偷无法从小窗子进来盗窃。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家中只剩下老人、女人和小孩,那小小的方洞就是可怜的世界之眼了。</p> <p class="ql-block">世科楼为二进,前堂名为退思轩,宋朝王十朋“退思何及矣,未退早须思”的诗意,常被后人命名其居。诸多女眷住在一起往往是非多麻烦多,家中老爷做这块匾,希望大家不要斤斤计较,三思而后行,互相谦让,和睦共处。</p> <p class="ql-block">二堂为小姐绣楼,木雕精细,图案迥异,楼梯窄陡。</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说,古时候徽州女孩6~7岁开始裹小脚,大户人家的女儿必须上楼,不能沾地气,否则会将福气带走,直到出嫁当天才能下楼。她们只能在天井旁边听风看雨发发呆。民间有句话,"裹小脚一双,眼泪流一缸",这种束缚中国女性的封建恶习实在太罪恶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触碰女性被裹小脚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气愤不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中和堂为中轴线,两边组合建造了很多厅堂,分别有着不同的主题。徽州的厅堂都有匾额,画卷、对联,摆放花瓶、镜子、瓷器、盆景等等,虽然这里有些物件缺失,仍精彩纷呈,内涵博大。</p> <p class="ql-block">厅堂框架以上好的楠木为主料,不描漆画,不施粉黛,以本色示人。扇门、挂落、飞罩等凭雕刻取胜,画面唯美。</p> <p class="ql-block">给长辈请安奉早茶的厅堂。</p> <p class="ql-block">厅堂的仪门。</p> <p class="ql-block">家中男人用膳的厅堂。6~7岁以上未出嫁的小姐在闺楼上面吃饭,其它女眷挤在另外一个小房间里用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穷富,徽州老宅中都有两张半圆桌,平时分别倚墙摆放。以前徽州男人常年在外经商,女人独自在家时只使用半张桌子,若有客人来访,看到分开的半张桌子时,知道这家男主人不在,就不会逗留。等到男人回家时,桌子才合二为一,寓意团圆。外出的男人中,有人一去经年,衣锦还乡;有人发财后在外地夜夜笙歌,又生儿育女;还有人穷困潦倒,客死他乡。无论男人回不回来,女人都像家中雕刻的砖花木花,一直痴心守望,从青丝到白发,凄美无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派古建筑中,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家族聚集居住的徽州,房屋栋栋相连,防火很重要。除了设置具有防火功能的马头墙,宅院内盛水的水缸和石方也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古董摆件:吕洞宾的弟子刘海雕像,底座上有只三脚金蝉,寓意发财、富贵。</p> <p class="ql-block">字画都是陆续从民间搜集而来,格调高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冷板凳:地位低和没钱的人到有钱人家求助,只能坐在长条板凳上等候,没有桌子也就是没有茶水招待,这是主人不愿见客的表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老屋无宅不雕花,富商家中更是华美精湛雕刻的殿堂,处处展示着虚实与层次的风采。大宅院1万4千处雕刻作品中,木雕数量占多数,每幅木雕都是经典故事,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寓意加官进爵的木雕,扇形木雕下面就是书桌,男孩子读书的地方,家长用这样的雕画激励子孙,定要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种公民等级,即学士、农民、工匠、商贾,其中商人地位最低。徽州大多数人的选择是非士即商,第一代经商,第二代入仕,让有学习潜质的男孩专心读书考取功名,让其它男孩外出经商赚钱,一直是徽商家庭的传统。这套生存方式会进行一种循环,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价值观念,才能在官商两途都人才辈出,这就是徽商的立身之道。</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一处木雕纹饰的细拍,朱漆,镀金,依稀可见当年兴盛时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这间厅堂里的木雕最为精致,而且是双面雕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三百多年历史的红木雕床,典雅精致,立体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小巧秀气的过街楼。</p> 庭院深深深几许。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家中的风水柱,可以辟邪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明清时代徽商大宅在家庭中设戏台较为普遍,请得起或者养得起戏班子的人家肯定富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观戏楼对面是表演的戏台,后面的龛台是供奉祖先牌位的修德堂。在地面修建了一间方形香炉,其顶稍稍高出,这样就不会有人在正前方看戏,也就不会影响祖先看戏的视线。而且,过去是以听戏为主,主人贵客坐在观戏楼两侧,不正面看戏才显得身份高贵。这种设计,非常委婉。</p> 普通宾客在下面看戏。 戏台后面一层是更衣室,演员住在楼上。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钟楼:大户人家早上敲钟呼唤家人起床。</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鼓楼:晚上敲鼓催促家人睡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徘徊于庭院、穿行在回廊,还是登楼眺望,总有美景伴随在身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状元坊</p><p class="ql-block">方形牌坊,四面分別刻着状元、榜眼、探花、解元,记载着当年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希望考取功名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朝605年开始,再到清朝光绪年间的1905年最后一次考试为止,共经历了1千3百多年。徽州的科举考试成就显赫,明清时期新科状元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省里的考试)第一称解元,会试(京城的考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皇宫金殿上的考试)第一称状元。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文人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p> 榜眼:科举时代对殿试第二名的美称。 探花:科举时代对殿试第三名的美称。 解元:乡试(省里的考试)第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元桥也称廊桥,主人建桥是希望子孙后代科举连中三元。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古代科举考试每三年才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中状元极为不易。科举制度下层层考试造就出来的"鼎甲"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徽式风格的后花园俊朗大气,水上露台是原主人写字作画的地方,水池、假山和亭阁桥榭共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池水中矗立着一根图腾柱,寓意可威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大宅院中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达30余棵,傲世生香,与建筑互相印证,追古述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浏览之后,自己又安静地参观了一遍,时光倒流、一眼百年之感。曾经读过《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他的经商理念依然为今人津津乐道。几百年来,徽州人凭借着勤劳与智慧,走出大山,夹缝中求生存,成为商界劲旅。在“士农工商”的封建社会,徽商好儒学,“贾而好儒”是他们对文化的精神诉求,从这座大宅院中,处处能读到积淀的文化底蕴与儒雅。而今,徽商曾经的荣耀与显赫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但流淌的故事和留下的建筑却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总结为:”肥梁瘦柱内天井,粉壁黛瓦马头墙“。徽商大院不像京城大户人家的府邸那般宽敞贵气,也不似苏州古建筑的小家碧玉,而是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在凝重间流露亲切,在内敛中彰显奢华,是宝贵的历史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