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细说可汗祠与斛律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增祥</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众多的寺庙中,介休张壁有座独特的可汗祠,它多年来无人问津,默默无闻,任凭岁月在静静的历史长河中流逝。可汗祠在全国属于凤毛麟角,所以以前很少有人研究。</p><p class="ql-block"> 首先发起研究的是时任张壁文化研究院院长路斗恒。可汗祠建于何时?供奉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建可汗祠,种种谜团,困惑着人们。 </p><p class="ql-block">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路斗恒决定聘请专家教授作考察研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1年,考察灵石乔家山可汗庙(左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书吉、左四:山西北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四:作者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北朝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进入课题研究。</p> <p class="ql-block"> 牵头者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他是华南师范大学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专著有《平城时代》《曹操墓》等。</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以院长李书吉为首和他的团队。</p><p class="ql-block"> 山西北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庆捷,原任山西考古研究所主任,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p><p class="ql-block"> 他于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上发表《可汗祠探源》。考察中发现,不只张壁有可汗祠,灵石县平泉村、乔家山、孝义市驿马乡、汾阳市三泉镇巩村、石楼县前山乡宋家村、中阳县上顶山、金锣镇殿则村也有可汗祠。可汗祠分布区域都在晋中、吕梁一带,这又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 可汗称谓</p><p class="ql-block"> 可汗,顾名思义,不是汉民族的称谓,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对最高首领才这样称呼。不过,在书写上有所不同,有写可汗的,有写可罕的,还有写可寒、可旱、剋罕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众多,哪个民族首先使用“可汗”的呢?</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资治通鉴》告诉我们,可汗称谓最早出现于鲜卑族。</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鲜卑族称首领为“可汗毛”,是一种尊称,好比汉代的单于。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由内蒙和林格尔迁都到山西平城(大同),祭祀祖先用的就是可汗称号。</p><p class="ql-block"> 1500年前,北魏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到大兴安岭嘎仙洞祭祖,洞内岩壁上留下的祭文中有“皇祖先可寒”字样,表明可汗称谓在鲜卑族来说,源远流长。此外,匈奴、柔然、突厥、契丹、敕勒、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首领大多也称为可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二、 北齐战神 斛律光</p><p class="ql-block"> 研究历史,必须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入手,充分占有材料,经过辩证分析得出看法,并经受起历史考验才能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首先可以肯定,可汗祠供奉的对象是一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他应该有长期在晋中、吕梁、临汾、太原活动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考察中发现,斛律光具备这个条件。</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515——575)字明月,敕勒族,是《敕勒歌》传唱者斛律金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擅长骑射,武艺闻名。东魏末年,跟随父亲西征西魏时,17岁的斛律光发现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正在行军途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在阵前将其擒获。</p><p class="ql-block"> 长史相当于幕僚长或秘书长,是西魏的高官。东魏执政者、大丞相高欢赏识他,提拔为都督。</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有一次跟随高澄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立即拉弓射鸟,射中鸟的脖颈。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下,竟然是一只大雕,被传为落雕都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只是斛律光年轻时的一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19岁时,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河北临漳),高欢在太原设大丞相府。西魏宇文泰拥立孝武帝为帝,都城在长安。</p><p class="ql-block"> 从此,双方开始了长达15年之久的东西魏大战。</p> <p class="ql-block">天宝元年(550),高欢次子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齐,是为文帝宣帝。天宝八年(557),宇文泰侄儿宇文觉迫使魏恭帝禅让皇位,国号周,是为孝闵帝。</p> <p class="ql-block">北齐北周战火纷飞。</p><p class="ql-block"> 天宝三年(552),37岁的斛律光被任命为晋州(山西临汾)刺史,成为捍卫北齐领土的一代名将。</p><p class="ql-block"> 此后,他担任晋州(山西临汾)刺史20年,其中兼任朔州刺史19年,并州刺史2年。有他在,北齐安如磐石。</p><p class="ql-block"> 晋州(山西临汾),管辖范围12个郡,31个县,其中西河郡汾阳、介休、孝义、中阳、石楼等县均在斛律光管辖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作战有勇有谋,屡战屡胜。天宝九年(558),斛律光夺取了北周占领的绛川、白马、浍交、翼城四戍,</p> <p class="ql-block">因功勋卓著,加封﹒刺史,进爵巨鹿郡公。大宁元年(561),加封尚书右仆射、太子太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斛律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介休)后魏明帝时为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这个记载说明,南朔州是当时设置在张壁的一个军镇。斛律光此时担任朔州刺史,张壁正是他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1979年12月9日,《包头日报》报道,包头文物管理所考古调查,固阳县怀朔镇即最早的朔州。《绥远通志稿﹒固阳县》载:“后魏于此置怀朔镇、嗣更朔州。”此后,朔州侨置在山西大同一带,而后又侨置在山西寿阳。因战事需要,又侨置在介休张壁,为南朔州。</p><p class="ql-block"> 河清二年(563),斛律光率领步骑兵二万修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所军事壁垒。</p><p class="ql-block"> 河清三年(564),北周攻打平阳,斛律光率领步骑兵三万回击,大胜,俘获二千余人。冬季,周武帝亲自率军攻打洛阳,斛律光率领五万骑兵进行反击,斩捕三千余人,死者成为洛阳奇观。斛律光名士大震,加封太尉。第二年,又被封为咸阳王,并被任命为第一领民酋长。</p><p class="ql-block"> 武平元年(570),斛律光率领五万步骑三万,击退周齐王宇文宪,周军大败。斛律光加封右丞相、任并州刺史。冬季,斛律光又率领步骑兵五万于稷山玉璧修筑华谷、龙门二城,与宇文宪相持。</p><p class="ql-block"> 武平二年(571)修筑平陇、卫壁、统戎13所军事壁垒。这些军事设施的构筑,成为北齐有效扼制西魏的屏障。斛律光是维系北齐王朝稳定的功勋人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三、斛律光的悲惨结局</p><p class="ql-block"> 武平七年(575)7月28日,斛律光被北齐后主高纬杀害,时年58岁。</p><p class="ql-block">被害的主要原因有三点:</p><p class="ql-block"> 1.北周韦孝宽多智善谋,特别善于使用间谍,一是派遣间谍深入北齐,二是收买北齐间谍。正是使用这一招,使斛律光遭受到高纬的猜忌。斛律光能征善战,英武无畏。韦孝宽为了除掉这个劲敌,编造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韦孝宽让间谍把歌谣的传单散发在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 2.北齐宰相祖珽,与斛律光有私仇,他趁机添枝加叶渲染扩大,传的满城风雨,然后汇报给高纬。昏庸的高纬不辨真伪,怀疑斛律光要造反,下令杀了斛律光。</p><p class="ql-block"> 3.穆提婆是高纬的宠臣,他曾求娶斛律光之女,被严词拒绝。高纬将太原田地赠给穆提婆,斛律光对高纬说:这地一直种庄稼,可以饲养几千匹马,防止敌人入侵,这样会影响军务。这两件事令穆提婆对斛律光怀恨在心,他不断在高纬面前说斛律光的坏话。斛律光被害,他也是帮凶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斛律光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威震敌国,他在北齐军队中也有极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且举两例:</p><p class="ql-block"> 唐代丘悦在所著《三国典略》中评价:“北齐斛律光虽居大将,未尝戮人。军士未安,终不入幕;寒不服裘;夏不操扇;所得果糒,遍分麾下;号令不过数句,言皆其要;每战居险,为士卒先;有士卒中蛊,亲尝其唾。三军感之,乐为致命。”这段话大意是,斛律光从来不杀戮士兵。士兵不休息,他绝不休息。冬季,他不穿裘皮大衣御寒,夏季不用士兵为他扇风。所得的战利品,全部分给士兵。发布号令,简单明了。每次作战,冲锋陷阵。士兵病了,他亲自服侍。</p><p class="ql-block"> 武平二年(571),北周派兵围攻宜阳,斛律光率领五万步骑兵救援,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可谓战果辉煌。军队得胜后返回邺城,走到半路,皇上便命解散士兵回家。</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认为,兵士立有大功,理应得到慰劳奖赏。如果解散,不利军心,今后怎么打仗?于是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请求皇帝下旨。朝廷迟迟不肯下旨,斛律光按兵不动。皇帝听说大军逼近都城,心里憎恶,这才勉强犒劳了士兵。</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高爵显位,在蝇营狗苟、专横跋扈盛行的北齐时代,关爱士兵,为了士兵的利益敢于犯上,宁可得罪皇上,也要为士兵们争取应得的利益。这样的人,在士兵眼中,是一个多么高大的英雄形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第一领民酋长</p><p class="ql-block"> 斛律金、斛律光父子家世显赫,是北齐的名门望族,但他们并不是鲜卑族,而是高车族。 </p><p class="ql-block"> 高车族也称丁零族、敕勒族、铁勒族。统领高车族部落的首领正是斛律氏。</p><p class="ql-block"> 斛律金远祖是敕勒族的部落首领,早在道武帝时率部投附北魏,担任朝廷要职。</p> <p class="ql-block"> 斛律金既是北齐最高军事集团重要成员,也是高车族部落的最高首领。</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沿袭了父亲第一领民酋长,他的精锐部队基本上是高车部落酋民。</p><p class="ql-block"> 高车族人彪悍粗犷,作战勇猛。</p><p class="ql-block"> 对于领民酋长,史学家周一良认为:“领民酋长虽是汉名,实际给此种部落酋长之称号,犹何浑地汗之类也。” </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史学家俞鹿年认为,北魏对于其统治下的鲜卑族或早期降附的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仍让他们保留酋长制,依然将原部落原来居住的地区分封给各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仍沿袭原有习惯称为“可汗”。 </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在率军转战四方或主政地方时,高车部落酋民,仍然是他的主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依靠的正是这支彪悍、忠诚、团结、服从指挥的精锐力量。反过来说,斛律光也会格外关爱这支力量,因而,他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斛律光被冤杀后,高车部落的人既愤怒又无奈,他们无力反抗,但斛律光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悍大患的品格才能,烙印一般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被冤杀的不仅是斛律光,斛律氏15岁以上的斛律氏男子全部被害。失去了核心领导,失去了靠山,他们从此再无心为北齐打仗,纷纷落户在临汾、介休、中阳、汾阳、灵石一带,今介休西湛泉村就有斛姓340余人,中阳400余人,柳林3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据斛律文化研究会统计,目前斛姓在全国仅有1700余人,是姓氏最少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是北齐的擎天柱石,北齐自毁长城,不久整个北齐灭亡。斛律光被害,不仅敕勒部落的人为之惋惜,百姓为之痛心,就连北周周武帝也为之痛惜。他说了一句大实话:“斛律光在,北齐是不会灭亡的。”他还下令,给斛律光追加赠谥,改葬,子孙可继续做官,房屋田产全部归还。</p><p class="ql-block"> 斛律金去世后,葬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这里还有斛律金父亲的墓葬。</p><p class="ql-block"> 隋代时,斛律光的孙子,即斛律武都的儿子斛律彻官居刺史,死后赐为崇国公,政治地位很高。1980年,在太原市南郊区发现了他的墓葬。</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称:“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水,虑齐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馋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p><p class="ql-block"> 北周、隋代、唐朝都为斛律光做过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北周和隋代高度评价斛律光,但官方并没有建庙祭祀。</p><p class="ql-block"> 为斛律光建可汗祠,出现于唐代,主要原因:一是上至唐太宗李世民,下至普通百姓,都在为斛律光鸣冤昭雪,特别是唐代武成庙,将斛律光列为古今名将配享祭祀。二是北朝进入山西的游牧民族部落基本都在当地安家落户,斛律部、斛律光的孙子死后葬在晋阳,甚至一些后代至今居住在介休、中阳、柳林等地。</p><p class="ql-block"> 高车部落的人及斛律光的后裔,在没有任何威胁和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在曾经驻扎或定居所在地建庙,祭祀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p><p class="ql-block"> 斛律光死后,唐代绛州和稷山县首先给他修建了斛律王庙,还在并州修建了斛律寺。</p><p class="ql-block"> 分散居住在灵石、介休、中阳、汾阳等地的敕勒部落和斛律后人,也分别在各地建可汗祠。</p><p class="ql-block"> 可汗祠建筑,介休、灵石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规模不大,坐北朝南。中阳县的则为砖石窑洞,坐西向东。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张壁可汗祠。灵石乔家山和中阳上顶山可汗祠面积较小,比较简单。各地庙宇规模大小,塑像数量、壁画内容各不相同。《孝义县志》记载,上顶山可汗庙神像为可汗像,旁塑可汗夫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灵石县平泉村可汗祠(2021年新塑斛律光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汗祠供奉的真正主人是斛律光。</p><p class="ql-block"> 六、可汗是刘武周之说质疑否定可汗祠供奉的是刘武周,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 1.刘武周勾结突厥反唐,目标直指长安,先攻破榆次,进陷介休,继而拿下临汾、翼城、夏县,直至永济。可谓势与破竹,无论从战略或战术层面分析,均不可能在张壁修筑地道防卫工事。</p><p class="ql-block"> 2.刘武周部宋金刚在永济溃不成军,败退到雀鼠谷,李世民一日八战,宋金刚部只有拼命逃跑的份了,根本没有构筑防卫工程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3.刘武周部宋金刚至介休时间,是武德二年六月初十,兵败逃出介休时是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充其量只不过十个月又十天。期间,一直南下转战,根本不可能构筑张壁防卫工程。</p><p class="ql-block"> 4.遍查《旧唐书》《新唐书》,刘武周没有来过介休,宋金刚南下时,刘武周一直在并州坐镇。将刘武周供奉在可汗祠内,显然不靠谱。</p><p class="ql-block"> 5.汾阳、中阳、石楼都有可汗祠,他们和雀鼠谷战争没有任何瓜葛,将刘武周塑造成可汗王,只能是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可汗祠的始建时间</p><p class="ql-block"> 张壁可汗祠明代天启年《重修可汗祠碑记》透露信息,可汗祠曾于元仁宗元年(1314)重建,说明该庙在创建时间在元代之前。</p><p class="ql-block"> 灵石乔家山遗存古碑三块,其中最早的一块为金代《泰和年重建可汗庙碑》。泰和是金朝皇帝章宗完颜璟的年号(1201——1208),该碑表明是金代泰和年间重建。另一块是元至正六年(1346)所立,为《重修可汗庙碑记》。</p><p class="ql-block"> 中阳县金罗镇殿则村在可汗庙遗址出土一个醮炉,铭文写着:“时大元壬辰岁辛亥月己未日,为殿则可旱大王庙前竖六面醮炉一座”。说明元代壬辰年(1352)可汗庙香火旺盛。结合上顶山可汗祠宋代已有的历史,可以推断,中阳县的可汗祠庙都是建于宋金之前。</p><p class="ql-block"> 稷山县最早出现斛律王祠是在唐代,这里是北齐、北周激烈争战之地。同样介休、灵石、孝义、中阳、汾阳、石楼都是斛律光长期活动的地区,出于对他的追念和崇拜,应该是在唐代创建了可汗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可汗祠的演变</p><p class="ql-block">可汗祠的演变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是北朝时进入山西地区的游牧部落,长期在汉民族的环境中生活,吸收了汉族生产方式和文化,离原有崇拜渐行渐远,转而接受汉族信仰。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他们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二是可汗祠本为祭祀游牧民族首领斛律光而建,但数百年过后,宋金元时期的民众只知有古庙,已弄不清创建年代,供奉对象是谁?出于实际需求,出于对龙王的崇拜,在明代逐渐将可汗祠变化为可汗龙王庙或龙天可汗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结论</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各地可汗祠遗存考察分析,张庆捷教授得出如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一是可汗祠无疑是供奉深得民众衷心爱戴的敕勒族民族首领斛律光。</p><p class="ql-block"> 二是可汗祠创建时间为唐代。延续到宋金时,可汗祠开始破损修补,逐渐远离民众视野,以致弄不清准确的创建时间和供奉对象。延续到明代,可汗祠才改称可汗龙王庙或龙天可汗庙。其原因,与北方游牧民族盛衰有关。</p><p class="ql-block"> 三是可汗祠是胡汉民族融合的见证。民族不同、名称各异,但对忠臣良将的功德评判,对弘扬人间正气已超越民族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个人简介 </p><p class="ql-block"> 武增祥,山西介休市人,1953年出生,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媒体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和杂志发表作品。著有《张壁史话》一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壁古堡文化研究院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