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农历二月初一差不多还有一个星期,妈妈已经打了两次电话来询问初一是否有空回家吃角仔?因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是娘家的社日,以前曾经问过村里老人家这个风俗的来源,但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复。</p><p class="ql-block"> 百度一下社日的解释是古代祭祀土司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这或许便是两个社日的来源,而鹤山便是以这种方式庆社日吧。</p> <p class="ql-block"> 在鹤山,社日这个节日还是比较热闹而隆重,而每个乡的社日都不一样,每个乡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至初八轮流过社日,这个日子,所有外嫁的女儿、亲戚朋友都一齐聚会,人越多说明人缘好家兴旺。</p> <p class="ql-block"> 社日聚餐的形式不煮饭不炒菜全日食角仔和喝肉菜粥,采用流水席形式,不拘一格,随到随食,临走亲朋戚友还要每人带一份角仔回家。</p><p class="ql-block"> 社日食角仔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放学十几个同学跟着回家,蜂拥而上,把几大碟角仔一哄而光的情景。就是这个百年老宅,承载了我和小伙伴多少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仅存的几张老照片,今昔对比,不知是否还有点点相似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社日,亲朋戚友聚在这个有天井的青砖老宅,温馨而热闹。柴火灶上面蒸着挤满角仔的大竹篱,旁边小灶瓦煲煲着与角仔绝配的菜粥。</p> <p class="ql-block"> 角仔又叫白水角,也就是粘米角,由于鹤山社日庆祝的传统习俗,现在这样的小店在鹤山成行成市,已成为一种特色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传统蒸角仔用的是大竹篱垫上洗干净的蕉叶,然后角仔涂点油挨着层层叠,这样角仔不会粘连又可以增加容量。</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少兼城镇都是小锅,已改用小不锈钢盆替代竹篱</p> <p class="ql-block"> 白水角的灵魂在皮上面,皮必须用上好的纯粘米粉才能吃出米的香味,且做到口感软糯有弹性又不粘牙,这才是技巧之所在。现在很多餐厅的白水角有的加了糯米粉或澄面,已没有白水角原来特有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妈妈经验告诉我:首先选取靓的粘米粉,锅中水烧开后加点花生油,然后边烧水边下粘米粉并且不停搅动,令米粉熟透,米粉的颜色由奶白色转半透明色并成团,便可倒起加粉进行揉搓按压千百次,令粉团达到一定的韧性。</p> <p class="ql-block"> 馅料是沙葛,红萝卜,猪肉,鱼饼,虾干,头菜,冬菇,木耳等材料切碎分别炒熟,然后再混合调味炒香后再拌香葱芜茜及胡椒粉,美味馅料出炉了!</p> <p class="ql-block"> 包白水角的最高境界是皮薄馅靓,可透过皮隐约看到里面的馅而皮又不破是为最佳</p> <p class="ql-block"> 这种长长的叫糍必(谐音,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这个名称),我最爱的吃法是蒸熟与花生油煮的葱花味极鲜豉油捞起,原汁原味,无与伦比的味觉享受。当然更多人喜欢炒吃,腊味椰菜炒糍必,鸡蛋丝炒糍必等等,还可以用上汤煮着吃………</p> <p class="ql-block"> 准备上笼蒸了,上笼前在角仔紧挨的地方抹点花生油,防止蒸熟后粘连而导致角仔烂皮。</p> <p class="ql-block"> 蒸白水角也是有秘诀的哦。锅里水开后才能放角仔下去蒸,大火蒸十五分钟后关火焖五分钟,这样白水角才能熟透。(妈妈经验:白水角必须一次蒸熟,如果开锅后不熟的角仔返蒸多久也蒸不熟的)</p> <p class="ql-block"> 出锅啦,哗,香气四溢……</p> <p class="ql-block"> 食白水角,怎么可以少了一碗菜粥?一般煮鱼滑生菜粥,猪肉饼生菜粥,咸骨菜粥或者鸡粥等等各家喜好……但个人觉得最好吃也是最特别的是塘虱冲菜粥:塘虱起肉与冲菜粒加点猪肉一齐剁成肉饼,粥熬好后下肉饼。这个粥离开家乡后已再没吃过,我想现在也吃不回那种味道!(现在的大塘虱与童年时田沟抓的野生小塘虱己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 是不是好奇这两个圆圆的是什么东西?这个叫社果,社日这天,每个亲戚朋友过来吃角仔,回去时必须带一份角仔回家,里面必须放两个社果哦</p> <p class="ql-block"> 纯粘米粉的角仔,蒸熟后柔软而弹性。热食软糯不粘牙,冻食有口感但不会硬。</p><p class="ql-block"> 如果角仔的皮程透明状,显然是生粉或澄皮加得多,这样角仔皮不易破,操作方便,但吃的口感偏韧,类似虾饺皮,没有米香味,冻食口感硬;如果角仔软塌,估计是添加了糯米粉,吃的时候有粘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咬一口,虾干与肉粒鱼饼的鲜,马蹄与沙葛的甜,香葱与芫茜的香,胡椒的微辣,再配以啖啖的米香,那是一种怎样的味觉感受?或者这便是从小成长过程妈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白水角带着无数儿时回忆,时不时撞击着日渐健忘的脑袋,回娘家,大街小巷看到这些有关的文字与食品,便触景生情,不经意的让我忆起从前,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境况已不是当年的境况,幸运的是味道依然是妈妈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