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破浪

陈熙

<p class="ql-block">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愈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p><p class="ql-block"> 翻开地图册,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犹如一只报晓的雄鸡,屹立在世界东方。而准噶尔盆地和位于盆地浩瀚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处在这高高隆起的、美丽的鸡尾上。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就坐落于此。这里纪录着老一辈石油人砥砺奋进、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也记录着我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亿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曾一度是大海。后来也曾经是恐龙的乐园。随着时光流逝,地壳经历了沧桑变幻。大海消失了,恐龙灭绝了。这里逐渐变成了浩瀚无垠的沙漠戈壁,人们也称它为“古海”,故事就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1968年,我20岁。刚从石油学校毕业,来到了位于古海边缘的克拉玛依油田。被分配到白碱滩。钻井处安装区队“120”攻关队。</p><p class="ql-block"> “120”。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由发明人王国治工程师和他领导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胸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 刻苦攻关,设计,制造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钻机整体搬运的专用设备。它的作用是可以给高耸蓝天的钻塔装上轮胎直立拖运,能对大型机房、泵房、特殊设备不解体整体搬迁。由于它的额定载荷是120吨,简称“120” 。制造“120”的单位就叫“120”攻关队。当时“120”还在试车、完善,我有幸加入了攻关队的行列和老一辈石油人一起完成这最后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流年如白驹过隙,多少记忆已烟消云散,但是“120”长距离搬迁3259钻井队钻塔的情景,却深深地镂刻在我的脑海里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无限眷恋。</p> <p class="ql-block">当时,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缘上的3259钻井队完钻了。现在3259钻井队要从“古海”边缘的老井位搬到“古海”腹地的新井位,之间的距离达150多公里。我们攻关队的任务就是要把钻塔从老井位拉到新井位。如果不用“120”而采用传统的方法对钻塔进行解体、拉运、组装这样是很麻烦的。而且3259钻井队的钻塔是经过加固过的,可以打3200米以下井深的特殊钻塔,这样搬迁麻烦更大。要投入更多的车辆、设备和人力,费工、费事、费时。而用“120”搬迁这台钻塔则只需1台推土机,3台拖拉机就可以完成任务。从速度、质量、人工、费用……各方面来看都是其它搬迁方法无法相比的,所以领导决定使用“120”来完成这次任务。</p> <p class="ql-block">戈壁荒漠从远处眺望是一望无垠的平原,但里面并不是平川坦途,到处布满了无数的沙丘、土包、红柳丛、梭梭林还有暗藏的老鼠洞。要完成任务就要找一条“路”,就是在戈壁滩上找比较比平坦、障碍少的地方使“120”拉着钻塔可以通过。这项任务由王国治工程师去完成,他是乘坐前苏联制造的嘎斯-63越野卡车去的,嘎斯-63是当年最好的越野卡车。王国治工程师,是我在石油技术学校读书时,我的老师葛省林的同学,“120”拖车的发明人,设计、制造……的领导者。他在完成“120”拖车的攻关任务前,还对钻机的搬迁和安装进行过多项技术革新,提高了钻机的搬迁速度和质量,减轻了安装工人的劳动强度。为此他深受安装工人的敬仰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11月初,寒风萧瑟的戈壁滩还没有下雪,极目远望荒漠的土黄色和天空的淡蓝色在地平线没有过度的连在一起。这一天,我们“120”攻关队的队伍开始向3259钻井队的老井位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120”拖车已经在前几天由郝本孝师傅送往3259的老井位了。郝师傅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兵,全国解放后他和战友们脱下军装就来到戈壁创业。他仍然保持着当年军人的作风,干起工作雷厉风行,身上好像有使不完得劲。我们几个人是和泵车一起走的,因为泵车是一个全拖车不能自行,要由别的车拖着它走。所以送我们的值班车,一辆没有搭篷布的5吨解放牌卡车就拉着我们并拖着泵车,顶着凛冽的寒风向着3259钻井队的老井场进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人穿着光面老羊皮大衣坐在车厢里。我坐在我师傅的旁边,他的名字叫张锡文他是当年最年轻的7级工,(后来钻井处科技科的科长)照着现在的技术职称怎么也么也不会低于高级技师,也能称的起是大工匠,那年他才32岁。他身材魁梧,技术超群,和蔼可亲。他很关心和爱护我,我感到能跟这样的师傅学习真是我的好运气。车厢里还有西安石油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柳技术员、活泼可爱的哈萨克族小电工阿扎提……。汽车沿着老217国道开出去20多公里后,就离开沥青路面驶上一条铺着砾石的简易公路,路面高低不平,汽车颠簸着向前行驶,车后扬起一路尘土。我们裹紧了羊皮大衣任凭冷风劲吹车辆颠簸一路向前,这样又行驶了40多公里后来到了小拐。</p> <p class="ql-block">当年,新疆石油管理局职工医院肺科在这里设有一个疗养院。我们参加这次3259钻井队钻塔拖运的全体人员就借住在疗养院的病房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一天的工作开始了。3259的现井场,还在几十公里以外,我们乘坐拉钻塔的“斯大林-80”型履带拖拉机,拉着的泵车,去往井场。</p><p class="ql-block"> 一到井场,我们立即开始工作。加固钻塔底座、固定游动滑车、松开钻塔绷绳、把“120”安装在钻塔底座的固定位置、接好“120”拖车到“120”泵车的液压油管线,一切准备工作做的一丝不苟、井井有条。“120”要开始提起钻塔了,操作泵车的师傅是,当年打克拉玛依一号井,1219钻井队的主任机工李克明李师傅。在他全神贯注的操作下,“120”的起升架缓缓上升,逐渐将这巨大的钻塔平稳地提离地面。当整个钻塔上升到距离地面80厘米的高度时。4台“120”同时穿上,起升架上的固定杠子,这时,42米高的钻塔就被稳稳当当的固定在“120”拖车上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3259钻井队的钻塔就要踏上征程了。3台“斯大林-80”拖拉机,一条直线串联在“120”大拖杠的前面,等待着起步的命令。现场总指挥,“120”攻关队的郭明队长,在检查完一切后,严肃、稳重、威风凛凛地站在距离最前面一台拖拉机不远的前面。他和郝师傅一样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他技术高、点子多、胆大、心细,遇事沉着、冷静。使人感到只要和他在一起,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这时,只见郭队长高高举起了双臂,这是给拖拉机手传达命令_准备!3台拖拉机手看到命令,立即挂1档同时拉起油门,旷野上只听拖拉机发动机发出隆隆的轰鸣。这时再看郭队长高举的手臂向下有力的一挥,3台拖拉机的离合器操纵杆同时拉起,高耸蓝天,80多吨的巨大钻塔就随着拖拉机的牵引开始前进,开始了这漫长的“古海”300里行程</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有一首诗中写到:“安装工人一挥手,巍巍钻塔跟我走。”看到眼前这宏伟壮观景象使我心潮彭拜,万分激动,在我的心里升起一种对石油老前辈无法形容的敬仰。老一辈的创业者他们太伟大了!“120”的初步设想和构思是王国治工程师在生活最困难的年代开始的,而“120”的诞生又恰遇那场动乱的灾难。当年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加紧经济建设,加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们的国家却还那场动乱中止步不前。我们老一辈的创业者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国家兴旺要靠全国每一个人去奋斗、奉献。尽管那年头搞科研、搞技术随时有可能招来横祸,但王国治工程师不管这一切,勇敢地带领攻关队的全体人员在没有先例、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一点信息、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硬是靠自力更生、愤发图强的精神。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0”拖车,这是何等的光荣何等的伟大啊!</p> <p class="ql-block">钻塔还在继续前进,我看着120的大轮胎滚滚向前由于戈壁滩上坑坑洼洼路很不好走。“斯大林-80”拖拉机,一直是以1档或2档的速度拉着钻塔往前走。我和师傅们都走在钻塔的两边,仔细的观察“120”和钻塔各关键部位的情况。因为稍有不慎,钻塔底座出现异常,就有可能发生事故,甚至钻塔倾覆的严重后果。这一天由于路不好走,行进速度很慢,又是11月昼短夜长,没有赶很多路夕阳就要从地平线上消失了,艳红的晚霞显得格外美丽。郭队长命令停止前进做过夜准备。为了防止夜间万一有大风,3台拖拉机各拉1条钻塔的绷绳将钻塔牢牢的固定住。做完停止前进的工作后大家才坐值班的解放牌卡车回小拐疗养院过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的钻塔继续前进,阻挡前进的大沙丘、红柳包、梭梭林中的大梭梭,已经由开路的“斯大林-80”推土机清除了,路面比较好一些。拖拉机拉着钻塔以3档速度前进,那些小梭梭、红柳被拖拉机的履带和“120”的大轮胎碾压而过。看着前进的拖拉机履带和滚滚的“120”大轮胎,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一句政治语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用这句话来形容,创造了“120”壮举的石油人砥砺奋进的精神是多么恰当啊!</p><p class="ql-block"> 钻井安装工人的工作条件是出了名的艰苦,但大家以苦为荣,苦中作乐。这一天路途停车休息的时候。小电工阿扎提和阿布都师傅还给大家表演了摔跤。两个人个子都不高,相差也不多,阿布都师傅要瘦一点,看来小电工阿扎提要稍占优势。看着这一对我想阿扎提要胜。可能阿扎提也觉出了自己的优势,一上场阿扎提就像小老虎一样咄咄逼人以强大的力量冲了过去,阿布都师傅被冲的倒了过去,我想,哎!只一个回和就完了真可惜,可谁想,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阿布都师傅顺势一倒,然后起脚一蹬,真漂亮,一个兔子蹬鹰将阿扎提蹬翻在地,大家一起喝彩,啧啧称赞,姜还是老的辣啊!我们安装工人虽说工作条件艰苦,但什么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乐观愉快。</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的跋涉,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片坦荡如砥的大平川,上面寸草不生。那个平啊足可以和现代化的水泥广场媲美,它不但平而且大。一眼望去就和宁静的海面一样令人心旷神怡。遇到这么好的“路面”大家高兴极了。郭队长命令!拖拉机挂最高档5档全速前进,这时钻塔前进的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0公里。我们走在钻塔两边的人快跑,也赶不上快速前进的钻塔了,无奈大家干脆坐到钻塔底座上,这时我似乎感觉这前进中的巨大钻塔就象是大海中的一艘战舰,正加足动力冲破激流向着目的地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经过6天150公里的远征。3259钻井队的钻塔安全、完好地座到了新井位,任务圆满完成。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柳技术员给我们几个人拍了一张照片,留下了这珍贵的记录。我们几个人排成一排左起是张锡文、陈熙、石昌杰、郝本孝、郭明(郭队长)。在我们后面的是卸下钻塔的“120”拖车,最后面是3259钻井队高耸入云的巍巍钻塔。120”在创造了这次长距离搬迁巨大钻塔的奇迹后的几十年里,又完成了很多生产任务,为油田勘探和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随着油田的发展,各种油田设施的增加,输电电网和各种管道纵横交错,油井星罗棋布,钻机整体搬迁受到了限制,“120”才从火热的生产一线退了下来。“120”创造的辉煌已经过去了,那个年代也已经过去了,创造了“120”奇迹的老石油人已经有好几位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长眠于他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克拉玛依油田的地下。油田的历史也已经进行到了2022年,但那段历史业绩却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间。“120”的辉煌将永远彪炳克拉玛依的光荣史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克拉玛依市南林退管站</p><p class="ql-block"> 姓名:陈熙</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