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电视剧《江湖正道》有感</p><p class="ql-block">这部电视剧有一个细节,说国民党少将师长,在日本投降后,不愿打内战,献城后自杀。死前反复歌咏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个细节的设计,显然是对诗的错误理解造成的,这个错误理解是教育界的错误解释的误导。教育界认为这首诗是李清照咏赞项羽的。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说的:“项羽,为了无愧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项羽江边自刎,“是一种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p><p class="ql-block">李清照这首诗真的是在“咏赞”项羽吗?绝对不是!诗的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是在说项羽,是李清照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说她直到今天还在想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件事。可见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件事的“对、错、好、坏”不是好下结论的。如果好下结论,何必用“至今思”三个字呢!若肯定项羽,第三句就应该写成“至今敬项羽”。项羽“不肯过江东”到底是怎么回事?项羽是秦代人,李清照是宋代人,两人相距八百多年,宋人对项羽的了解,主要来于正史,《史记》是正史,《项羽本纪》上是这样说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上面的古文大意是:“项羽自夸功大聪明,却不肯学习古人的经验。五年丢失了国家,葬身东城,还不觉悟自责,实在是大错。他竟然拿上‘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来解释,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李清照是大学者,不会没读过《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怎么会咏赞项羽“不肯过江东”此举呢?然而《项羽本纪》上还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时,项羽说:“江东八千子弟兵全战死了,我一人还,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这段话让人看到项羽另一面:还有愧于心,知道要脸面。所以李清照没有轻易地下结论,用“至今思”三个字说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件事。</p><p class="ql-block">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掠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城中发生暴乱,李清照和丈夫也南逃,过乌江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不会轻易认输,项羽兵败,自认天命,不找自身过错,轻易认输,又怕无脸见江东父老,自刎在乌江岸边,实为悲哉!赵宋王朝也是兵败,一个劲的南逃。建康城内的暴乱,暴乱者不是金兵的内应,而是主动反叛朝廷,如此众叛亲离,这是为什么?赵宋王朝统治者不应该深“思”一下自己吗?项羽刚愎自用,咎由自取,但还有愧于心,没脸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言外之意,赵宋王朝与项羽相比,还要低下三分。李清照此时写这样的诗,绝不是让赵宋王朝的统治者学习项羽一死了之,而是鞭笞。我每读这首诗时,都会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有过多少次低潮,但从没放弃过,掩埋牺牲的同志,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节,绝不是项羽所为。如果夸大了项羽“有愧心,要脸面”而把此诗说成是“咏赞”项羽的,是误导。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隐约派词人,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含蓄深邃的诗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对赵宋王朝统治者的谴责。如果还把李清照的这首诗说成是“咏赞项羽的”,李清照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拍案叫屈,痛心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