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顺时针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四,去西安易俗社大剧院,观看秦腔大型历史剧《火焰驹》演出,易俗社剧场被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陕西戏曲文化的标志,是我国最早把戏曲训练、培养艺术人才、文化教育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秦腔艺术团体。场面之宏伟,无不渗透着高科技化,具背景、音乐、字幕于一体,让人感叹!台下掌声连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完演出使我想起了,小时侯看样板戏的情景,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一时间盛行样板戏,在那个物质匮乏、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贫瘠的时期,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组织一个文艺宣传队,以样板戏为主,活跃在田间地头,宣传毛泽东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村子也有宣传队,样板戏只是片段剧。住在沟对面舅舅家村子里&nbsp;,宣传队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样板戏更是精彩,吸引着相邻村庄的人们前去,每遇演出周边群众都像赶集似的前去观看,至今记忆犹新。他们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有特长的村民们,自己排练样板戏,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目,在过年期间演出。更重要的是,舅舅家的村子里,有一个高大的戏楼,戏楼的位置很特别,现在想来很像古时候有钱人家的家园,其实是一座庙宇。坐东朝西,里面房屋的造型都很特别,四面都是房屋,屋檐四角向上突起,中间小道是用砖块砌成的弯、直相间东、西、南、北、角各有一颗柏树,夏天林茵小路格外凉爽,冬天的松柏苍劲挺拔,西南角就是戏楼了,院内布局合理,当时村子里唯一的小学就设在其内。整个建筑包括房前屋后在一个离路面有几十个台阶高的平台上,给人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大门外有几十层台阶,下面是一条大路,因此,而得名为路店村。后来被修缮,至今仍然被保留原来的风貌保存了下来,并还原为寺庙的用途了。每逢庙会还会在那个戏楼唱戏,香客们,前去上香,祭拜,祈求佛祖保佑!很庆幸这座园子文革时期没有被破坏,并且,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个建筑也算是村子里最古老的的文物古迹了。那座家园般庙宇、戏楼,已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我们村子里也有好多大人戏迷们,有的还带着小孩,在过年期间,下山翻过沟峁去路店村看戏,晚上返回家中&nbsp;。我总盼着过年,除了能领到几毛钱的压岁钱而外,更多的是,想等过年去舅舅家看戏,当然,我是随母亲在舅家住下来,看完最后一天的演出后&nbsp;,才恋恋不舍的回到自己的家。其实更是,戏园内的学校吸引着我,一是:小学时离学校很远,很羡慕舅舅家离学校那么近,二是:这所学校很特别,无论是从建筑风格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都很优越,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去看舅舅村子里的学校,并且,去一次都有进城的感觉。舅家,四姥爷家的小姨大我几岁,去舅舅家时总要跟着小姨去学校看看,再后来当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小姨去学校并和她一起进教室里上课了,因为老师也是舅舅村子的邻居,一切就变的那么的理所当然。以至于后来,我对这所学校的向往和对这座戏楼喜爱,也成了一个小戏迷。喜爱秦腔样板戏,喜欢演员的演技,他们卸妆下来后便是我的大叔大婶们,戏台上的他们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表演,使我对戏曲更加的热爱。总之爱去舅舅家,爱去舅舅家的学校。爱看戏,从此,过年看戏,成了我最大的愿望了,每年过完年正月初二就随母亲去舅舅家了,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上初中,当时样板戏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完易俗社名角的演出,其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梅花奖得主。更是精彩无比,仿佛小时候舅舅家村子戏台上的演员就在面前,他们个个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在我心里他们就是当时的名角,活灵活现,人物塑造完美,其中有一位大叔是舅舅的邻居,他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的叫栾平反面人物,卸妆后我见到时很怕他的,那不正是他演技逼真的的反映吗!就这样,以至于后来喜欢看戏,喜爱秦腔,现在也能哼出几段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十年过去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舅舅家现在的村子变化很大&nbsp;,带有戏楼的庙宇更成了村子里的一道风景。柏油马路通向各家门前,家家都住进了崭新的四合头院落子,家里的自来水很方便,有的家庭还盖起了小洋楼,小桥车也成了他们的代步工具,出行更加方便了&nbsp;,这无不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好政策,农村的巨大变化,实现现代化不是梦。村里的长辈们已都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小伙伴们都已过花甲之年,晚辈中不乏大学生,以及农村致富能手,每当谈起起往事,样板戏的年代,老人们总是有着津津乐道的话题,无不感慨万千。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愿乡亲们健康平安!愿家乡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nbsp;&nbsp;于农历壬寅年壬寅月</p> <p class="ql-block">西安易俗社看演出。</p> <p class="ql-block">看望老舅时在舅舅家拍的全家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