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精辟地闸述了“创新”的战略地位,创新势在必行,创新才有出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有创新意识和方略。由此,我认识到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教育新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下面我想就课堂教学“切人”谈谈粗浅的见解。 <p class="ql-block"> 一、提问切入</p><p class="ql-block"> 提到“切人”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体裁种类繁多。例如:记叙文、散文、通讯、议论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等等。不同的文章体裁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讲课时就得用不同方法“切入”到文中去,如若像人们常说的“姑娘穿妈的鞋,老样子”,千篇一律,同出一辙,没有一点新意,如此教下去,对学生还有什么吸引力。就像我们吃饭咽菜,经常换换口味不就是此理吗?</p><p class="ql-block"> 在教“静夜思”这首诗时,我一改以前串讲之法,而是采用了提问“切人”的方法。当然,提问也必须有老师的周密思考,不能随心所欲,在提问中要把握文意的实质核心来问。同时,又要考虑学生能力所及,这也才能达到师生默合。对于这首诗,我是从剖题“切人”设置问题的,然后向纵深发展。依此,我设置了以下思考题:1、《静夜思》中的“静夜”指什么时间?2、诗人在思什么?3、诗人为什么在静夜才思?4、诗人明知是月光为何还“疑是地上霜”?5、文中的“疑”字能作怀疑讲吗?6、从“举头望”和“低头思”你能理解诗人此时的感受吗?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带着问题深深的思索和热烈地讨论,他们各抒己见,疑义分争,最后统一认识,打破了沉闷的局面。说实在的,我看到学生敏锐的思索,正确的见解,我由衷地高兴,我已看到新的教学途径在向前延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换元切入</p><p class="ql-block"> 所谓“换元”切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由于条件和指今使思维中途改变思维方向,探索思维新路。相传,清乾隆微服下江南,天近黄昏,忽然长空一声白鹤鸣叫,一下激起乾隆诗兴,随即道,“谁能即兴赋诗?”随行中有个叫冯修诚的当即应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谁料乾隆说道,“我要吟黑鹤,非为白鹤。”冯修城思维灵机一动,接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众人无不称绝。</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日益更新的今天,多么需要这种敏锐的思维?在每一课切入点上,不是更雷要这种敏锐的思维吗?决不能老调重弹。因此,我在教《桃花源记)这篇古代作品时,本想好了按先字词,后点评,再串讲三步曲进行,但又觉无新意,怕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干脆用故事形式切入,先把学生带到一个桃林夹溪水,芳草并落英,地平舍俨然,村人共太平的世外桃园,很快学生被故事情节所打动,睁大眼睛似乎想说:“真有这块充满神奇的地方吗?”这时,我水到渠成地说:“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名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显然同学们由于故事的引力,使他们急于知道文章内容,我便趁热打铁将书中容易弄错的字词板书到黑板上。·如:阡陌交通,妻子邑人,寻病终,无论魏程,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为学生扫消障碍,节约了时间。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学得好,记得牢,印象深</p><p class="ql-block"> 三、联想切入</p><p class="ql-block"> 联想一词,从词典上解释,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这是一种顺向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思维,联系紧密,有较强的说服力。由此我联想到清时期,有一位大学士名叫李调元的,他为官清政廉洁,最恨朝廷那些贪官污吏,不以为伍。一次,他奉命督查江南,看到朝廷官员出入于灯红酒绿之所,醉生梦死,着实痛恨。正此时,一群麻雀飞来,他有感于怀,即吟道:“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士八窝。食尽王室千年粟,皇帝何少尔何多?”此诗联想深远,活画出那些官吏吞噬国家的罪恶,实乃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联想”切入法,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在教《苏州园林》一文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诵读课文,没有去疏通生字词,也没有向学生提示苏州园林的有关内容,相映成趣的建筑特色。而是一反常态地让学生去联想回忆去过哪些园林,对你印象最深的。这一下同学们的热情可起来了。有的说:“我到过东湖风景区,那里湖光山色为之一新,使你流连忘返。”有的说:“我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那里园林建筑巧夺天工为人叹绝。”有的说:“我到过山水名甲天下的桂林,人在石下走,水从天际流。”还有…我看同学们情趣横生、便顺水推舟地说:“我们伟大祖国江山如画,人在图画中,真可谓祖国无处不芳草。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国园林的标本一《苏州园林》,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同学们被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很快地、自然地转移到对苏州园林的探讨。经过同学们的学习,我想了解他们对知识掌程的情况,便问道:“苏州园林总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同学们很快答道:“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恐拍就是把苏州园林视之为中国园林标本之所在吧!”课就在同学们紧张而输快的情结中结束了,可同学们对园林胜景还在遐想中。</p> 上述所论,是我对课堂教学的粗浅见解,很难说是经验,其目的是想和同志们共同探讨课堂教学“切入”方法,为祖国教育事业的振兴作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