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第109本《天才儿童的悲剧》

承诺读书会

<h3>1. 儿童的悲剧<br><br>2. 父母如何防止悲剧发生<br><br><br>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人依然深受空虚和孤独的折磨?为什么我们当中有太多的人,从小就不得不学会熟练地深藏自己的感情、需求和记忆?<br><br>本书作为一部经典儿童教育心理学著作,探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童年有伤痛记忆的人靠着麻木自己适应了甚至是最难以描述的残酷经历,而这种童年的残酷经历对于成人人格心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br><br><br>这是一本因洞察事实真相而深刻的书,其目的在于帮助成人发现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校正他们与儿童相处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他们重新找回应有的健全生活。<br><br>本书曾畅销欧美市场20年,为成千上万的读者提供了如何心理健全地生活的答案,并帮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br><br><br>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瑞士籍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童年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及其对人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还著作有:《被抹杀的事实》《打破沉默》《你不该知道》《为了你自己》等。<br><br><br><br>你好,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天才儿童的悲剧》。我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而是独立的个体,应该且必须给予尊重。<br><br><br>时至今日,很多父母生孩子的原因都是认为“孩子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完整”“希望孩子给自己养老”。<br><br>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捆绑,这样想的父母并没有做好课题分离,他们潜意识中暗含的这些观念产生的影响甚至会贯穿孩子的一生。<br><br><br>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肯定很多人会反驳,但是真的毫无条件吗?<br><br>你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期待过孩子听话?<br><br>有没有明示或暗示孩子按你期望的方向发展?<br><br>有没有将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对比,并希望自己家孩子超过别人家孩子一大截?<br><br>这些都是你对孩子爱的条件,而孩子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也导致他们为了长成你期待的样子而亲手折下了自己的羽翼、抹杀了自己的个性,做了一个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br><br>可是这并不是他们原本的样子,他们只是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了,等到有一天他们压抑到无法承受这个完美的壳子,便会撕下伪装,而家长们只会讶异他们突然间的转变,而不反思这是长期压抑导致的悲剧。<br><br><br>接下来,我就从儿童的悲剧、父母如何防止悲剧发生这两部分出发,带大家详细了解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深。<br><br><br>第一部分,儿童的悲剧。<br><br><br>成年后的精神疾病、成瘾或者自恋都源于童年时期没被释放的压抑和痛苦。在童年时期,孩子无力分辨对错,因此会以父母的话和教导为基准。<br><br>在此阶段,孩子极易被父母“洗脑”,对那些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命令照单全收,错把伤害当成爱。<br><br>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问题儿童,在成年后需求外部支持的时候,常被心理咨询师建议要原谅父母,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甚至认为这并不能帮助当事人走出伤害,甚至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br><br>明明知道父母对自己不好,却又为此寻找合理理由,这会把伤害合理化,从而更加压抑内心,以至于和父母的冲突愈加激烈。<br><br><br>童年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影响这个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一生的幸福。<br><br>因此,孩童时代的问题并非止步于孩童时代,如不加以解决,会伴随终身,这也是儿童时期问题严肃性的体现。<br><br>并且,这种悲剧并不会在当事人身上终结,甚至会形成代际间的传递。<br><br>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压抑自身悲伤的需求、陪伴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等等,那这些需求会一直隐藏在他们心底,不会随时间消失。<br><br>等到他们有了子女之后,会通过对子女施加影响,利用他们的顺从和依赖来获取替代满足。<br><br><br>听完第一部分的内容后,相信大家都会长呼一口气,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人,应该深刻体会到了孩子确实不是“养来玩”的。<br><br>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法中暗含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绝不可以敷衍了事。<br>第二部分,父母如何防止悲剧发生?<br>首先,父母要关注孩子的需求。<br><br><br>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喜欢扔东西和咬手指的行为深感厌烦,感觉孩子就是个破坏精、磨人精。<br><br>很少会有父母愿意帮孩子一遍遍捡他们扔出去的东西,或者找到安全的物品来替换经常被他们咬或者吮吸的手指。<br><br>因为家长在一遍遍纠正这些行为,却发现无效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了,殊不知,这些行为都是孩子们的一种学习方式,他们正在调动感官来感知事物的性质,通过“扔”“咬”“吮吸”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br><br>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关注并察觉到他们的这些需求,将这些正常需求与破坏行为区分开,并给他们留有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br><br>一味地干预孩子,就是剥夺了孩子认知世界的权利,会阻碍其心智发展。<br>其次,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处境。<br><br><br>每个父母都是从孩童时期成长起来的,正因如此,父母应该具备同理心,明白什么是孩子需要的。<br><br>那些曾让你痛苦不已的同龄人之间的攀比、愚弄和嘲笑,就不要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了,不要将其与他人做比较,不要用幼时别人伤害你的方式来伤害孩子。<br><br>如果你认定“天道好轮回”,固执坚守伤害的“传统”,那么当孩子成长起来,开始叛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苍天绕过谁”。<br><br><br>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脆弱的,他们分不清玩笑话和正常表述之间的差距,为人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尝试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也许会更加理解他们的行为。<br>最后,给孩子更多的陪伴。<br><br><br>富裕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精神上的陪伴和鼓励才是。<br><br>缺乏陪伴会导致孩子压抑自己的需求。当然,这种陪伴并不是形式上的陪伴,而是精神陪伴,陪伴过程中是否存在互动非常重要。<br><br>父母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孩子坐在一旁玩积木,这谈不上陪伴,更别提会对孩子成长起到什么正向作用。<br><br><br>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父亲通过共同观看电子产品的方式陪伴幼儿,因此导致了陪伴质量低下。所以家长们要放下手机,<br><br>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或者念书给他们听的方式来与孩子进行互动,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br><br><br>读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br><br><br>童年时期是性格形成、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儿童时期的悲剧会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会在后代之间传递,因此育儿绝不是一个随意的话题。<br><br>孩子既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父母的玩物,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完整的生命轨迹,有其自身的影响力。<br><br>父母应该对儿童多一些了解,清楚他们的生长特性,并给予其空间独立成长,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出现。<br><br><br>以上就是《天才儿童的悲剧》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解读,了解到如何避免儿童悲剧的产生,以及父母应该如何高质量地教育孩子。<br><br>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难,无需上任何的培训班甚至也不需要加班加点“做作业”,<br><br>只需要俯下身去,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听听他们真正的诉求,并对他们提出的合理需求予以满足。<br><br>家长要接受个体间存在参差,甚至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别让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将他们压垮,从而阻碍他们奔向自由和明天的脚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