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敬重父母】</p><p class="ql-block">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p><p class="ql-block"> 子女不但要奉养父母,而且要敬重父母,方能称之为孝。光是能养,养父母与养猫猫狗狗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女不仅要尽可能让父母拥有好的生活物质条件,而且还要尽可能给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和颜悦色对待父母】 </p><p class="ql-block">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p><p class="ql-block"> 光是有事情自己去做,有酒食先让父母享用,也还不能称之为孝。特别当父母老了的时候,记忆力哀退而且耳背,一件事情往往要问几篇甚至十几篇,你能总是保持和颜悦色地在老人的耳边反复回答吗?</p> <p class="ql-block">【顺从父母意愿 】 </p><p class="ql-block"> 论语中,虽无直接讲顺从父母意愿的文段,但孔子说的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无违"、"事父母几谏"等都有要求子女顺从父母意愿的意思。但后来儒家的徒子徒孙们却对孔子说的这几段话加以大力延伸甚至曲解,对中国的民众产生了很多不良的误导。比如,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演化成父母死后要守丧三年;孔子说"无违"、"几谏不从"仍应"不违、不怨"被曲解为凡事都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进而甚至成为了"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理论依据。</p> <p class="ql-block">【尽量少让父母担忧】 </p><p class="ql-block">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p><p class="ql-block"> 父母时时刻刻都挂心着儿女,所以儿女要自爱自重,要体会父母的这种苦心,除了生病是儿女不能自主所以让父母担心之外,其他的一举一动都要谨言慎行,让父母能够对自己放心,这才是真正的孝。</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不远游】</p><p class="ql-block">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母在世,一般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让父母不会太担心的)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 除了子女生病最让父母担心之外,孩儿"远游"也很让父母牵挂担扰。孔子所处的时代,交通不便,又没有手机,孩儿"远游"(大多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求学或谋生或争取功名)一趟,不知多久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父母怎能不揪心呢?而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段话仍未过时:"是谁在呼唤我儿时的名字?是谁还在风中静静遥望?"(歌曲《遥远的妈妈》歌词)那就是我们的父母!远游的儿女啊,别忘了告知父母我们的去处,记得每天都向父母报一次平安!而且,还要"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陪伴父母】 </p><p class="ql-block">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p><p class="ql-block"> 人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尤其是父母年纪大的时候。每过一年,父母又陪伴我们一年,父母还健在,这是让我们高兴的事情;同时,父母的年龄长了一岁,身体不如从前那么健壮了,是不是还能和我们长久地生活下去,心里感到恐惧。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多挤出时间多陪伴我们的父母!陪伴父母时,要尽量去哄父母开心。</p> <p class="ql-block">【漫谈为人父母之道】</p><p class="ql-block">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p><p class="ql-block"> ——《孝经·开宗明义章》</p> <p class="ql-block"> 处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低头刷屏族”队伍不断壮大,既呈低龄化又呈高龄化,家庭中每个人各有各的朋友圈,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因而大为减少,"电波传话"代替了"鸿雁传书",书信几近于零的状况,使得人文情感的传递变得稀缺,取而代之的则是冷漠、自私;而当今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又派生出一连串的现实问题。《论语》中几乎没有提及为人父母之道,父母们得不到圣贤的指导,面对着既娇又骄的儿女,迷茫甚至痛苦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很多父母正是因为受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对子女具有很强的占有欲:“吕个我生个,我想爱做尼住做尼!”(潮汕方言,意为:你是我生的,我想干嘛就干嘛。)</p><p class="ql-block"> 以父母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家庭结构赋予父母非常大的权力,如果孩子独立的思考与父母的想法差异太大时,孩子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孝”。</p> <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孝字最早的含义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后来便上升为儒家的“孝道”,并且刚好可以迎合君王们用来训练“顺民”的需要而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孩子从一出生就得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就会受到道德审判。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性顺从的人,而顺的结果就是独立思考能力缺失。</p> <p class="ql-block"> 缺少独立思考的儿女往往就被父母当成附庸甚至是私有财产,其恶果便是:孩子从小缺少“人格尊严”的正强化,从而形成了顺从、依附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 这一点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家长都会有所体会。你问已经长大了的孩子说:今天我们吃什么?回答一般都是一个字:ruang(潮汕方言,意为:都可以);问他:今天做什么事,回答还是:ruang;问他:这件事怎么处理?回答依然还是一个字:ruang!不可悲吗?</p> <p class="ql-block"> 还有更可悲的!“情感绑架”这个词组早已深入到很多年轻人的心炅而做为父母的却浑然不知!</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情感绑架?情感绑架,就是用道德感、过去的感情联系锁住你、甚至威胁你,让你听从他们的意愿,无法敞开心扉或者放手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难道沒有对我们的孩子传递过这样的信息吗:“我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p> <p class="ql-block"> 当父母不厌其繁地向儿女诉说着父母的含辛茹苦、养育之恩(潮汕话更贴切:讨功念劳)时,是否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感受?讨功念劳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也许是强化了责任,却增加了压力,更可怕的是疏远了感情!</p> <p class="ql-block">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无私的,所谓“惜落顺势”(潮汕方言),发自天性的爱使父母对子女可以付出他们的全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牺牲生命。</p> <p class="ql-block"> 但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也是有私心的,他们不仅希望拥有儿女的心,还希望拥有儿女的思想,甚至于希望拥有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轨道上的行动。“情感绑架”更是有私心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孝经-开宗明义》还有一段话对为人父母者产生的危害不浅:“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要求会不会太高?当今的不少父母,安排子女学艺、补课,虽不一定有希望子女“扬名于后世”之意,但对子女“以显父母”的意愿却是很强烈的!至少不能让父母丢脸!</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不少孩子,不能乱吃,不能乱跑,不能乱动,更不能乱想,一切按照母亲的安排就0k了。他们顺应自然天性成长的机会被无情地剥夺,他们的人格尊严意识被一点一点地削弱,他们自强自立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叛逆和不孝。</p> <p class="ql-block"> 循规蹈矩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主要标志;成绩好的孩子则受到的宠爱有加!</p> <p class="ql-block"> 难道,我们为人子女时真的希望父母这样待我们吗?我们更希望获得的不更是父母的尊重和宽容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把先辈们(包括先贤们以及我们的长辈)对我们难以承受的期待转嫁给我们的子女呢?!</p> <p class="ql-block"> 作为父母,应该尽力回想自己为人子女时所经受过的父母所给予我们的负面体验:小时候受到的不公平的训斥甚至打骂;读书成绩不好时受到的惩罚;长大后受到的令人厌烦的带有抱怨情绪的、啰啰嗦嗦、唠唠叨叨的说教;成人之后受到的过份的惦记和监管等等。然后尊照孔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推己及人”的教诲来善待我们的儿女!己所不欲就不强加给儿女,就是对儿女最大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西方人父母儿女之间的示爱方式最值得我们效仿:孩子要上学了,与妈妈告别的时候,常有这样的场景:妈妈边亲了儿子稚嫩的脸蛋边亲切的说:"孩子,妈妈爱你!"儿子马上也会亲着妈妈的脸颊说:"妈妈,我也爱你!"</p><p class="ql-block"> 这种示爱方式真挚、直接、亲昵,充满温情!反观中国的父母与儿女之间,一个"爱"字却说不出口!</p> <p class="ql-block"> 孩子不能成为父母的附庸,更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情感绑架更是要不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亲情无价!直接的爱的表达辅以信任和赞赏,比恨铁不成钢式的鞭策更加可取!</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