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正是一年春好时。3月3日,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宁武县教科局研训室组织安排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县教研日活动。我有幸作为讲课老师之一,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于我而言,不仅仅是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交流学习的平台,也让我看到了实验小学孙夏华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富有深度解读;领略了东寨完小的张云霞老师那精炼的作文教学设计,精简的课堂语言;听到了各位评课教师精准的点评,更让我体会到了山外之山,人外之人。</p> <p class="ql-block"> 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的典型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回忆,体现了革命先烈衷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有二:一是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二是体会革命先烈所传承下来的不朽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时,我首先以课题为切入点,围绕“回忆”设置了三个小问题,即“本文回忆的是谁?”“谁在回忆?”“他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借由三个小问题感受李星华的回忆之深,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其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文章脉络。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p><p class="ql-block"> 接着,在理清课文主要事件的基础上,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外貌、言行、神情的语句,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品质,感受李大钊所拥有的强大的力量,他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李大钊身上的革命精神为圆点,发散到他的身后有千千万万革命者发扬着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样伟大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最终回归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我围绕语文要素,针对教学重难点,以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随着授课结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显露。</p><p class="ql-block"> 1、 在备课时,我把关注点集中在革命者李大钊的身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他作为革命者的人物品质,较少地注意到他的第二重身份——父亲,没有抓住父亲这一条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学关注点的单一导致学生对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感知也稍显片面。</p><p class="ql-block"> 2、 作业设计,没有将课时作业设计融入课堂。作业时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课堂效果的一种很好的反映。课堂进入尾声时,吕利云校长针对这堂课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并让他们将自己一堂课的收获与感受写下来。这或许是吕校长的一个无心之举,却成为这堂课的点睛之笔。我不禁思考,在教习历史革命题材的课文时,我们通常将难点定在人物感受与人物精神的传承上。如何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精神的传承呢?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学完这堂课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体会之余加入自己的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这堂课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p><p class="ql-block"> 3、 教师的朗读指导。教师该如何教朗读呢?在评课环节中,丁敏主任针对教师的朗读提出了三点要求:听、学、研。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读是重中之重,教师的范读更显得尤为重要。朗读不仅学生要“朗”,老师也要“读”。大量听名师朗读、认真学习朗读方法、潜心研究朗读技巧,才能真正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代写。</p> <p class="ql-block">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师自身在也在不断成长。这次教研活动使我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教育之路的“教学小白”,我体验到了各位优秀教育同仁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空间,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始终怀揣着一颗谦恭虚己的心,不断摸索,继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