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春

三月雨中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 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壬寅年初五,红日高照,天气晴好,受多日阴雨天压抑的心情想要一个释放,逐乘89车去南昌花博园逛逛,谋个心情轻松轻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园,紧行目:建筑依旧,松竹翠绿,惜花草未繁;碧湖清润,水瀑喧嚣,叹水鸟来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哪里来”?对自身血脉与根基的探索始终萦绕在赣人心头。花博园内里矗立着赣鄱大地的名人贤士几十座代表人物的塑像,让江西悠久的人文历史从这里展开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西的汉人构成的确纯粹,江西的汉人比例达到99.3%以上,这个程度位居全国之首,江西省赣州市的客家人甚至可以称作是最纯粹的汉人,但自闽赣通道移居闽西粤东后的客家族群的纯粹性就开始稀淡了。奇怪的是我在云贵二省游玩时竟然获知: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竟然都说他们的祖藉是江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艾 侯,今江西省修水人,商代修水艾氏宗族的族长(或首领)。当武丁帝约于武丁41―46年(公元前1231―1225年)间经营江汉流域时,有功于商朝,被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为侯爵,其领地今江西省修水流域被称之为艾侯国。赣鄱大地上的第一个古国的都址在今天的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汉初灌婴建南昌后,不久就迎来了汉废帝刘贺的落户,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往交趾省亲路过南昌,写下了光照千秋的骈体文"滕王阁序",又将不为人熟知的一方水士展现在国人眼里。唐代开始在赣鄱大地设立江南西道,南唐李璟将都城由金陵迁在洪都,殊不料本地酷热的天气,竟然是折了诗人皇帝的阳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江西省行政的历史版图也很有趣: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江西境内无郡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汉设立的豫章郡,基本上与今天的江西省范围一致,行政中心豫章县即今南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被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唐代的江南西道管辖今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安徽、贵州、重庆、广西的小部分区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代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设9州、4军、68县。南宋时期,江南西路略有调整,原江州(今九江)部分区域划给江南东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朝首次实行省制度,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江西省,包括今江西省绝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省大部分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原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婺源县属南直隶省徽州府外,其他区域与今江西省基本一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西位于华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西接湖南,南连广东,北靠湖北、安徽。这些地理特征在历史上对江西的管辖范围和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以后的朝代对这片土地行使政权管理有过名称更换,但面积形状最终还是东以武夷山为界,南以大庚岭为边,西边以罗宵山、落幕山为形,呈簸箕状向北展开。这个簸箕状区域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在这里的原住民百越氏赣巨人的辛勤劳作下,开始了以万年仙人洞考古为证据的:中国一万二千年来的稻作历史,还有后来的樟树吴城文明,新干大洋洲的铜文化遗址,后来,这里也成了中华北方民族历代避战祸人们的首选之地,并诞生了一个正宗华夏传统的群“客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文化地域角度看:古老的赣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迎合了中华文化,衍生了也就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西文脉泓泓、人才济济,能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大省排位第三,号称“文章节义之邦"可不是浪得虚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右书院冠华夏”。江西人最崇尚启蒙忠孝节义教育,是中国拥有书院最多的省份,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私家书院一江洲义门陈氏东佳书院和华林胡氏书院。这两家书院是为了自家子弟的发展家族兴旺而建造的。华林胡氏的后辈里出了个胡耀邦,他曾任共产党的总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陈旺移家于德安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百犬同槽无抢争‘”(宋吕端)之况,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民办高等学校“东佳书院”,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条”被宋朝奉为“齐家”的典范,甚至成了新中国效仿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巜江州义门陈》还是当今天下陈姓中百分之九十多的人的老家,近代的国共两党中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诚、陈毅、陈云、陈赓等陈姓官员,都是义门陈氏的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江西文化的繁荣与江西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生存环境都有关。深谙农耕生活的江西人特别是衣冠南渡的族群融入后,对昔日的过往无比追忆,每每思起战乱的祸害,回味逃难路上颠沛流离的痛苦,逐渐奉行崇文少武,耕读为本、诗书兴家理念。政府也设置学田,保障教育经费,各地家族更是为本族子弟提供资助,而莘莘学子们有了功名后又不忘家族的帮助反哺相助。古代江西人在爱家、爱家族、爱家乡等传统上是从不吝啬对后代的教育,并最终形成为江西人自己独有的伦理道德修养,来教导子孙后代不能数典忘祖。地处偏僻的滇东北盐津县有群建筑叫豆沙关,是2006年“7·22”地震全部毁掉之后重新修建,2008年再度开放的旅游点,竟然会有这样一家餐饮店叫"江西食府”,它的出现是我这次旅游的最大震撼!原藉江西临川的何应欽先生位高权重时,有不少的人与他攀关系,可何先生始终告诉他们“我是江西临川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育的兴盛推动了科举的发达,江西进士占全国十分之一,宋代江西曾出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情形,“朝士半江西”。而古代众多的官员恰恰是文学大家的主力:钟绍京宰相书法家,他的小楷独步天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修政端正,文风浩然,晏殊父子词风清丽,黄庭坚创"江西诗派”,书法与苏轼比肩,杨万里的诗清新自然、婉约细腻,文天祥的精忠大爱,解缙编辑永乐大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熹曾经论及江西人、江西文化,归纳为这样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是“志大”,即志向高远,有建立体系的气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是“耻于人同”,即江西的文化不喜欢依附他人,勇于建立有创新意义的新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是“坚执”,即敢于坚持自己的学说,不轻易随时风而变,也不因有人批评而动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是“秀而能文”,就是文采飞扬,富于雄辩,文章出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子的认可,代表着古代文化对江西人文化追求的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的人都称江西为天子地,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人成了历代朝廷的高官重臣不计其数,到现代更是:从陈独秀毛泽东到今天的习近平都有江西基因,为什么呢?只有一个解释:江西的山水地形发挥了极大的包容作用,每当中原王朝发生动乱,最先逃出来的都是皇族王候公卿还有庞大的家属子弟群,他们由长江进入赣域,溯水南迁,赣域内山峦起伏,峰岭连接,大小盆地比比皆是。难民择域定居,休养生息,繁衍子孙……想想看这世代累积,赣人的后裔想素质不高都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个族群的子弟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没有遗弃家国情怀,他们异常机敏,善于审时度势,一有机会便会走出巢穴,风云雷动,石破天惊!仅举例第二次国内战争,有多少个家庭能置身动荡之外,兄弟姐妹依据自己的理解选边站队,在家中恭敬有加,战场刀剑相对,为各自坚持的主义奋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文章结义之邦江西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赣地名人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汉之交:吴芮、梅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朝:徐稚、唐檀、程曾、陈重、雷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国吴:聂友、徐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晋朝:陶侃、陶渊明、许逊、吴猛、慧远,习凿齿、周访、雷焕、周续之、熊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朝:雷次宗、胡藩、邓琬、吴迈远、胡谐之、黄法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隋朝:林士弘 、操师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朝:郑谷、钟绍京、綦毋潜、刘昚虚、卢肇、王贞白、行思、吉中孚、王季友、许和子、吴武陵、熊孺登、陈陶、来鹏、来鹄、任涛、陶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代十国:董源、巨然、徐熙、李颇、王定保、沈彬、孙鲂、宋齐丘、元德昭、钟传、卢光稠、危全讽、谭全播、刘江东、曾文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朝: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朱熹、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乐史、李觏、刘敞、刘攽、刘恕、洪皓、洪迈、洪适、洪遵、曾几、刘过、刘辰翁、谢枋得、王钦若、王安国、王雱、曾布、胡铨、周必大、赵汝愚、江万里、王韶、张叔夜、杨再兴、曾安止、陈自明、孔平仲、谢逸、惠洪、洪炎、徐俯、王庭珪、汪藻、裘万顷、邓剡、王炎午、向子湮、赵长卿、赵善括、袁去华、石孝友、张辑、俞国宝、朱弁、吴曾、罗大经、罗烨、姚勉、陆九龄、傅子云、李燔、徐元杰、欧阳守道、徐梦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朝:马端临、吴澄、虞集、揭傒斯、范梈、周德清、危素、朱思本、汪大渊、程钜夫、刘将孙、赵文、姚云文、曾允元、刘埙、陈苑、陈澔、刘时中、汪元亨、饶介、颜辉、方从义、陈汝言、熊朋来、阴时夫、熊梦祥、杜本、张留孙、刘玉、陈致虚、释惟则、赵友钦、危亦林、杜可用、彭莹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朝:解缙、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杨士奇、况钟、严嵩、夏言、谭纶、邓子龙、朱权、魏良辅、艾南英、吴与弼、胡居仁、娄谅、罗伦、罗钦顺、邹守益、聂豹、罗洪先、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王时槐、刘元卿、邹元标、练子宁、胡俨、陈诚、夏原吉、金幼孜、胡广、李时勉、陈循、周忱、彭时、费宏、桂萼、舒芬、毛伯温、刘一燝、姜曰广、袁继咸、杨廷麟、朱宸濠、刘綎、梁寅、刘崧、张羽、李昌祺、邓志谟、陈际泰、郭子章、陈邦瞻、张自烈、魏良弼、欧阳德、胡直、章潢、邓元锡、邓以赞、郭诩、何震、廖均卿、龚廷贤、徐贞明、周颠、张宇初、邵元节、伍守阳、邓茂七、娄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朝:八大山人、魏禧、李绂、江永、蒋士铨、黄爵滋、陈宝箴、陈三立、文廷式、喻昌、王猷定、周亮工、吴宏、罗牧、牛石慧、闵贞、揭暄、雷发达、彭士望、谢文洊、朱轼、曹秀先、裘曰修、彭元瑞、蔡上翔、王谟、王聘珍、罗有高、谢启昆、戴衢亨、纪大奎、舒梦兰、刘凤诰、朱益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江西历代宰相114位,宋代50位,明朝31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民国:陈寅恪、陈师曾、傅抱石、詹天佑、邹韬奋、方志敏、胡汉民、李烈钧、张勋、张国焘、蔡公时、黄维、桂永清、刘峙、熊式辉、熊雄、古柏、刘和珍、段锡朋、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许德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学家:袁隆平、黄家驷、陈述彭、谢光选、王梓坤、杨叔子、欧阳自远、何大一、饶毅、吴征镒、熊思东、俞鸿儒、陈桢、杨惟义、石屏、丁渝、邓丛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人学者:古龙、高行健、程抱一、杜宣、公刘、夏征农、彭荆风、凌力、陈世旭、方方、顾诚、刘述先、蔡仁厚、龚鹏程、黎鸣、何怀宏、蔡定剑、熊培云、刘瑜、阿乙、今何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芮(约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秦汉之际馀汗县(今江西省余干县)人,为春秋时吴王夫差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芮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以民为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芮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位人杰、鄱阳首任县令、长沙王。吴芮母亲梅氏为人贤慧,建议藏兵于民,兴农兴商,吴芮遵母议于政,所以吴芮的部队不缺给养,他派出自己队伍中的得力骨干到四乡发展,其势力范围北到安徽祁门,东到赣浙边界,南到福建,西到都昌、鄱阳。防御外患,庇佑民生,百姓们在这位县令的带领下筑郭7华里,最初的县城轮廓在一锹一镐中尘埃落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汤 (?-?) 南昌人。东汉光武帝时为虎贲中郎将,曾任京城开阳门侯。其人刚正不阿。光武帝刘秀便服私出,夜深方回,何汤闭门不纳,刘秀只好改由别门进城。事后刘秀宴请何汤,赞其“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汤之谓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檀(生卒年不详),字子产,东汉南昌县人。曾人洛阳太学学习京《易》、韩《诗》、颜氏《春秋》,后回家乡办私学,教授生徒,门下常有学生百余人。顺帝永建五年(130)举为孝廉,官拜郎中。檀喜好灾异星占之学,尝借灾异之变抨击宦官、外戚专权。后因上书言事得咎,即弃官回家。著有《唐子》28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俆稚字孺子。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逊(239-374年),字敬之,豫章郡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附近)人。晋朝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原籍鄱阳郡,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家迁居庐江郡寻阳(今黄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史称他治下的荆州“路不拾遗”。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绍京(659年-746年),字可大,虔州赣县人。唐朝宰相、书法家,三国时魏国太傅钟繇第17代世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钟绍京最初因擅长书法而入直凤阁,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皆其所题,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后随唐玄宗取得帝位,官至中书令,封越国公。晚年因罪事削爵,官终少詹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肇(818(戊戌年)—882)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分宜)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span></p> <p class="ql-block">董源(生卒年不详),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p><p class="ql-block">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擅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p><p class="ql-block">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 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乐史学识渊博,从政之余,勤于著述,前后著书20余种,共1018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太真外传》、《绿珠传》等都是古代小说的优秀篇章,历经千年而不失其光彩,广泛流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巨然,生卒年不详,钟陵(江西南昌)人。五代画家,僧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敞(1019年~1068年),北宋学者、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省樟树市)。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巩,1019年9月30日出生,1083年4月30日逝世,字子固,江西抚州市南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市有一条街就是用南丰先生的字号命名“子固路“,名闻遐迩的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便座落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潜(1025—1105),字明叔,今江西省德兴市(上饶市管辖)银城镇吴园人,北宋著名湿法炼铜家。张潜是西汉张良后裔,唐宋时家族逐渐南移,至德兴新营定居后,三世同居,隐而不仕。张潜兄弟五人,其排行第二,为布衣,余皆登科致仕。张潜则以“竭力持家事亲,锐意教育子孙,克昌祖构”为己任,后以子孙荣获恩赐太子少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潜天资聪颖,童时即能“诵书日千数百言”,且“无书不窥”,“喜赋诗,工楷书,著有《诗集》十卷”,尤精天文、地理、人伦之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张潜行状碑》在德兴吴园村出土。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 1107年)三月。厚重丰硕,洋洋巨制,铭文清晰,碑文共3600余字,详尽记述了张潜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炼铜事业的杰出贡献,以及德兴矿冶史实、德兴张氏宗史和地方风土人情的记载。碑文还称张潜“平素赈穷恤孤有善声”,出巨资兴修水利,“要治乐平德兴二邑间水患”。地方上盗墓风长时,“为悬赏十万以购焉,群盗骇散。” 《张潜行状碑》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我国现存记述张潜及其炼铜事迹最早最详尽的文物资料,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炼铜技术的重要史料。由国家文物局确认为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几(1084-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丶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谈,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大名臣”。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及第,起家抚州军事判官,招募乡丁,捍御金军,出任枢密院编修。绍兴八年(1138年),面对秦桧主和,抗疏乞斩秦桧、孙近、王伦,声振朝野,坐罪除名,出任昭州知州、知吉阳军。秦桧死后,出任衡州知州。宋孝宗即位,知饶州,历任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澹庵集》等传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遵(1120-1174),字景严,南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后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与兄洪适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 ,洪适第二榜眼 ,父亲洪皓,曾任礼部尚书、大金通问使、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与兄洪适、弟洪迈先后中博学鸿词科,有"三洪"之称,三洪同朝并为台辅世所罕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父洪皓(1088—1155),字光弼,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六年(1124),秀州(今浙江嘉兴)大水,晧为州司录事,发廪赈济,又冒“不赦之罪”邀留浙东纲米以救灾,谓“宁以一身易十万人命”,深得民心,号称“洪佛子”。建炎三年(1129),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完颜宗翰(粘罕)逼仕刘豫,坚拒不从,几被杀害。流放冷山,后徙燕京。拒受金人官职,屡次派人入宋密奏金朝政情,乞兴师进击,以图恢复。留金十五年,备受艰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爱国志士。绍兴十三年(1143)始还临安。遂除徽猷阁直学士,兼权直学士院。为权奸秦桧所忌,以论事不合,罢守乡郡,旋被贬谪,安置英州九年。绍兴二十五年(1155)徙袁州,至南雄州病逝,享年六十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遵兄弟八人,有兄适,弟迈、逖、逊、邈、邃、迅。皆出仕为官。洪氏一家在南宋为江西望族。洪遵既是洪氏家族鼎盛的发迹者之一,又是在这样的家族中薰陶成长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湴塘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金溪归政(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人,人称复斋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乾道五年(1169)进士,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号“二陆”。卒年四十九。</span></p> <p class="ql-block">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20],南宋文学家、音乐家。[19]</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万里(1198年11月16日—1275年3月19日),初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县)人,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政治家、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万里从政四十五年,为官九十一任,秉性耿直,遇事敢言,为政清廉,关心民疾。所到之处劝农桑,办学校,济时艰,务教化,历事理宗、度宗二帝。江万里独创白鹭洲书院、宗濂书院、道源书院等3所学府,培养出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在内的17位状元、2700位进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祐元年(1275),江万里在鄱阳投止水自尽,以身殉国,终年77岁。宋恭帝赠江万里太傅,益国公,后又加赠太师,谥号“文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枋(fāng)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志专恢复,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贬损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他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后兵败临刑时,文天祥尤为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成了。”在向南方跪拜后,他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发现他的面色如同生者一般(欧阳氏是否来收殓遗体,记载不一)。这时,刑场上出现十位江南义士,他们冒死来为文天祥办理后事。在遗体的衣带间,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篇附有序言的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无数华夏儿女为民族为国家赴汤蹈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揭傒(xī)斯(1274年—1344年8月19日,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村)人,元朝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在朝廷任职三十余年,既做官又做学问,文学造诣深厚,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作诗提倡和平雅正,讲究作诗法则。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散文。善楷书、行、草,著有《文安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青城樵者、芝亭老人。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他从政和进行文学活动的时间,主要是在元代中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元朝的统治相对比较稳定,但因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仍存在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就虞集个人的境遇而言,表面看来,他似乎颇受重视,“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多出其手,而实际上,他却屡次遭到排挤、打击。早在元仁宗时,因其老师、著名理学家吴澄被人攻击有“异论”,辞职,虞集也受到牵连,“亦以病免”。元文宗时,因其文名越来越大,一些权贵“患其知遇日隆”,不断地中伤他,寻找各种借口排挤,虞集只能以清正廉洁自励,以退隐归田自守。正直高洁的品格,渊博宏通的学识,忧谗畏讥的处境,使他对荣辱、得失之类看得比较清楚,养成了开阔的胸襟、淡泊的情怀、豁达的处事态度,从而为成就一代文学大家奠定了心理基础。 作为一个文学家,虞集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堪称元代第一流的诗文大家。就诗歌而言,虞集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的地理信息资料,后又参照裴秀、贾耽等人的地图学理论,以及《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水经注》等前人地理志书的成果,最终完成了《舆地图》的绘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危素(1303—1372年2月27日),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尔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故取《论语》中“焕章”。汪大渊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出生地尚存一首排工们的号子《南昌城南掌故多》:“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来嘿;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罗嘿。汪家垄住航海客哟嗬,飘洋过海到夷洲罗嘿!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西文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永乐年间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权(1376—1448年),明太祖之子。号涵虚子、曜仙、丹丘先生、大明奇士,别号玄洲道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封宁王,然栖心云外,遂挂冠宫门,至豫章天宝洞,结茅而居,传习净明忠孝之道。明成祖屡诏不就,加封「涵虚真人」,赐号「(日瞿)仙」。博学多才,通诗文经史、医药道法,与张三丰、周颠仙等为方外道侣。著述甚多,如《洞天秘典》、《太清玉册》、《神隐志》、《净明奥论》、《吉星便览》、《乾坤生意》、《曜仙活人心法》等,刊行于世。享年七十三,谥号「献」,故称宁献王。事迹详载于《明史.诸王传》、《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卷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况钟(1383-1443),生于江西靖安县的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幼时家庭贫困,7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况钟对书法很感兴趣,曾经刻苦练习,无论是正楷、隶书、行书,他都写得很好。况钟早年曾在尚书吕震属下为小吏,因有奇才,为吕震所重视,并推荐为仪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升迁为礼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正统六年(1441),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当地官民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最终任职长达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绩斐然的官员中,苏州知府况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他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纪念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明朝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喻昌(公元1585~公元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病逝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享年七十九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喻昌少年读书,以治举子业。明代崇祯年间,以选送贡生进京,但无所成就。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昌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应星(1587年—?),明朝著名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今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人。举人出身,明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任江西分官县教谕。以后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隶亳州知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宋应星为八个地貌地名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牧(1622年-1705年)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江西省宁都县钓峰系农家子弟,寄居南昌。擅山水,笔意空灵,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得魏石床传授,林壑森秀,墨气滃然,颇具韵味,时称妙品。江、淮间人师之者众,为江西派创始人,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𨨗,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遗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发达,字明所,南康府建昌县梅棠乡新庄(今江西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归葬金陵。他是清初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世称“样式雷”,被誉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兄雷发宣,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雷发达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发达生有三个儿子:雷金玉、雷金鸣、雷金升。长子金玉,字良生,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父业,到光绪末年,已传到六代孙雷建昌,掌管"存式"房长达二百余年。他们参与设计的建筑物除皇宫外,还有四园: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三山;三海;二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益浚弟,江西萍乡莲花人。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曾任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著名书法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 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珠山八友在继承我国优秀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营养,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蔡公时(1881年—1928年5月3日),江西省九江市人,年幼曾学习历史,后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与孙中山结识,加入同盟会,以《民报》为阵地,从事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党人。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北伐军进入山东,日本恐中国一旦统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挠北伐之进行。蔡公时奉命赴济南与日方交涉,据理力争,痛斥日寇种种暴行,竟被日寇割鼻削耳挖眼残忍杀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公权,(1897-1981)字恭甫,号迹园,江西省泰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光华、华西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他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1981年辞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公权先生才为世出,生于忧患,学于域外,执鞭中土,终老异乡,乃近百年来文化变局中立定脚根,深入西方学术领域,然后心平气和地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衷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的中国人文学者,在中国政治学与宪政研究领域留下巨大的足迹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研究,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为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全部著作由汪荣祖教授编为9卷本《萧公权全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先骕(1894年4月20日-1968年7月16日),男,字步曾,号忏盦,博士,教授,1948年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生于江西南昌,1912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农业和植物学,回国后先后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中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中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7月16日突发心肌梗塞逝世,终年74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男,汉族,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镇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他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梅汝璈(1904年11月7日—1973年4月23日),字亚轩,江西南昌朱姑桥梅家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梅汝璈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5日,梅汝璈获“最美奋斗者”</p><p class="ql-block">因父亲梅晓春家教极严,梅汝璈每日必须早早起床到外面拾猪粪牛粪,作为农田的肥料。每日出门拾粪时,他总要带本英语书,一边拾粪一边苦读,常常到了忘我的境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汝璈自幼聪颖好学,在江西省立模范小学读书。</span>1926年夏~1928年冬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29年春,他在游历了英、法、德、苏等国后回到中国。回国以后,考虑到山西大学历史悠久,而且与清华大学同样有“庚子赔款”的渊源,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特点,他谆谆告诫同学们:“清华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建立都与外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有关,其用意是培养崇外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明耻’,耻中国的科技文化不如西方国家,耻我们的大学现在还不如西方的大学,我们要奋发图强以雪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傅抱石,人称“抱石”,自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中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其后人多从父艺皆声誉天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