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码头古镇行之十四:四川巴中市恩阳镇

漫步云端duoduo

东周春秋时期,今日巴中一带属奉国领地,位于巴国与蜀国之间,后奉国被巴国所灭。战国中后期,秦灭巴、蜀后置巴郡,该地属之,故恩阳一带具有古代巴、蜀两地文化的基因。<br><div><br></div> 恩阳河是嘉陵江的三级支流、长江的四级支流,历史上的恩阳一直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常有上百只商船停靠。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古镇内常住人口一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300多家及店铺等400多家,是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div><br></div> 如今公路通达,船影难觅,惟见一江春水向东流。<div><br></div> 现在去恩阳,主要看点有三:一是依坡就势修旧如旧的古镇布局和民宅建筑,二是分散于大街小巷的红军遗址,三是质朴如昔的川北民风。<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时近黄昏,几天前肆虐北方的沙尘暴挟裹冷空气南下,遇到四川盆地水汽阻挡,下起了霏霏细雨,老街石板路被淋湿,行人寥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镇里的居民都是原住民,商业气氛相对不浓,在春雨绵绵的夜幕中,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听着滴答雨水声和自己的脚步声,内心充满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恩阳镇建在河边之上,老街多有台阶,形成几层台地,街道两旁民居高低错落,风火墙高耸,富有层次感。<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居多数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屋顶,多外廊,深出檐,采用木、竹、石材料,整体通透轻盈,适合四川地区冬暖夏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年经过改造,老街多数建筑已作翻新处理,但还有些残存古宅在小巷深处茕茕独立。</p><p class="ql-block"><br></p> (古镇一隅)<div><br></div> 万寿宫位于之字河与恩阳河汇合处,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当年到恩阳经商的江西籍商人集资修建,现对外开放并兼营茶园。<div><br></div> (从入口戏台下方看大殿)<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万寿宫戏台)</p><p class="ql-block"><br></p> (大殿里的壁画)<div><br></div>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陕入川,组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恩阳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直至1935年1月北上抗日离开这里,留下了众多红军遗迹。<div><br></div> <p class="ql-block">(红军招待所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div><br></div> 发源于川北大山的恩阳河,流到古镇这一带,变得伸展而平缓,河床露出了巨大的中生界白垩系岩层,黄褐色的岩石表面被河水冲出了条条沟壑。<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沿河老街正在施工,准备打造成河滨步行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大量入川,各地广设乡场为乡民提供了交易场所。水路运输为古时蜀人出行与商货流动的主要方式,很多乡场都是码头经济带动而兴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乡中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场日期,相邻的乡场往往选择不同的日子集市,以使周边乡民可以随意选择就近赶场。旧时赶场的内容,除了商货交易,还有许多的文化体验和社交参与,如坐茶馆、下饭馆、听戏、玩灯、说书、杂耍,还有剃头、算卦、寻医问药、走亲访友等。那时的赶场相当于不过年的过年,成为乡人最为深刻的记忆符号,即使在现在,赶场天对于村民来说仍然是个重要的日子。我到恩阳的第二天,适逢赶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来卖东西的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也有少数人是专门转卖别处批发来的果蔬和生活用品的行商。分辨他们的身份很容易,一是看服饰,乡民通常会穿着重要场合才舍得拿出来的好衣服;做生意的人则多穿日常服装。二是从年龄看,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留守老人”比例逐年增加的趋势,白发人是如今赶场出售自家产品的主力军,而从事商业贩运的则多是中青年人。三是从所卖东西的品类和数量分,农民卖的都是自留地里产的果蔬,如莴笋、白菜、菠菜、红苕、大葱、蒜苗等等,品种多但数量少,通常用背篼背来;而卖批发货的往往品种单一但数量大,许多人都是开着三轮厢式摩托车或小货车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无论哪种人,无论卖什么货,卖货人都很注意商品卖相和服务态度。他们会花许多时间细心整理和摆放自己的蔬菜,随时留意观察着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假如有人多看了几眼或者停了下来,他/她们质朴的脸上便会绽出灿烂的笑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待顾客选好东西,他们就立起身子,让秤杆翘得高高的,提到对方面前让他/她们看清楚刻度。赶场的农民多数还使用老式杆秤,而职业行商基本都使用电子秤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徜徉在赶场人群中,不时通过挂在胸前的照相机显示屏抓拍几张,多数被摄者注意力都在商品和顾客上,不会注意到快门声,即使个别人意识到镜头对着自己,只要友好地对他/她们笑笑,打个招呼手势,他们也都会一笑了之。时代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日趋开放,在与陌生人相处方式上表现得格外明显。</p><p class="ql-block"><br></p> (以街为市,是一些商业化气氛尚不浓厚的老镇的特征)<div><br></div> <p class="ql-block">(赶场众生相)</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街头偶遇的一位着装奇特的老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