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源网络</i></p> <p class="ql-block">年后,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58集电视剧《人世间》,真应景。剧中周家五口人,天南地北分了四地,聚散离合,非过年难以团圆。剧中出现了几回新年场面?没记,至少得有十次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一年、几年地推移,用白雪绿叶转换或干脆以字幕跳跃,人们一代又一代降生谢世,社会日新月异转型变化。半个多世纪的跨度,主要聚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某省会城市的一个棚户区“光字片”,并以副线延伸到改开前沿地带和边远山区,可谓宏观视野和微观剖视相结合,小中见大,大手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是冲着原著作家梁晓声的大名才留意的。看了前几集,不想追了。一是剧中人物年龄与演员岁数相差太大,看着别扭,有碍真实感(此为难题,换人跳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觉得有些人物语言时代特色不鲜明。作为过来人,我很熟悉那时普遍的话语方式。比如曲书记嘱咐秉昆一伙小青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敢这么直言“自私落后”的人生目标?反动,一打一个现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幸亏,有三个每晚观后交流几句的异地同龄女友,不允,要看我的观后感。没法子,被友情绑架,只好看下去。现在要说声谢谢,青、清和小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以上百万字的篇幅(同名小说获2019年茅盾文学奖),表现了亲切熟悉深有感触的家乡巨变,在潮起潮落的社会观念和形态变革中,在不可抗拒、难以掌控的人生命运中——尤其是底层人,几多惶惑茫然、心酸无奈的接受认同,几多胼手胝足自强不息的适应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源自生活感同身受,剧中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展示,有深度、有温度,真切动人。不少场景情节对话很接地气,力求真实重现往昔风貌:破旧拥挤的棚户区、居民着装暗淡素面朝天、锅里的糊糊冒着玉米碴子味儿、马路上的自行车大军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衣食住行,无不散发着曾经的生活气息,引发久远的记忆和心理共振,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人物经历的坎坷,情节发展的起伏,基本符合历史还原的生活逻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出剧中,主要人物(周家三兄妹)后来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之悬殊,搁到今天是不可思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特殊年代的知青运动和留城政策的背景下,出自同一工人家庭的两个儿子,有可能结成上下两极反差甚大的姻缘,把原来没有交集的社会层面的人,组成家庭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剧情可以自如切换,铺展到社会不同方面充分演绎和深入展开,弥补了跳跃松散的结构空隙,得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不同际遇中的人生困境,“家家都有难念的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当然是出自原著巧妙的人物关系构思和全书架构。显然,在齐头并进的多条线索中,以秉昆及其哥们儿为代表的底层民众,是剧中的“戏眼”所在。也就是说,在时代列车急转弯时,作家和编导更关心那些由于惯力而被甩到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存状况,即小人物的社会身份、谋生方式、衣食住行、心理承受等等。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头等重大的民生问题,牵扯面可不是小数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单位,特别是成千上万人的大单位,可谓功能齐全的小社会,生老病死全包,不用个人操心费神。因此,秉昆和他爹很看重国营单位的编制,实为旱涝保收的铁饭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市场经济浪潮下,某些弊端显露,首当其冲的是大锅饭难以调动个体积极性和创造力,除了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教育,几乎别无它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实行承包制,没几年吃饭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人性本能,实实在在的多劳多得。试想,干一样的活、拿一样的钱、住一样的房甚至穿一样的工装,活计干得如何,全凭良心好歹,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要命的是,原先国家统购统销,现在必须生产市场需要的东西,企业要转型,船大难调头。改造转产的启动资金,上哪儿去弄?不得已,倒闭下岗,自己找饭辙,天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秉义说,这是社会改革难以避免的代价和痛苦。的确,哪儿都一样,巴尔扎克笔下,迈入资本主义金钱社会,别说抱残守缺的没落贵族,脑筋转变不彻底的高老头,在外打拼精明,都是狼与狼的关系,回到家里却是一只温情的老羊,最后让两个狼女生吞活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可以选择投资、投机,选择不了投胎。谁落到这样的社会“代价”中,都逃不脱时代洪流和命运拨弄。怨天尤人没用,只能面对,秉昆说:苦吗?嚼嚼咽了!酸甜苦辣自个儿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这茬人,没上山下乡,也就轮不到招工招干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大多安排在小企业里,工种差,没技术。后来又没上学,知识技术更新跟不上趟,只有下岗的份了。和多数返城知青一样,在商品经济年代,大都混得不济,除了极少敢冒险又闯出名堂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知青文学创作成名的作家说,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人物,乃因当代中国文坛上鲜见。原型是其弟及一拨患难与共的发小,即光字片出来的典型人物。生长环境熟悉,人物命运多舛,饱含情感书写,故此小人物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刻画得丰满鲜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秉昆在朋友圈里,最为仗义,实诚热心,帮这个助那个,成了主心骨。秉义后来做了大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辛劳过度而病逝。女儿周蓉正派较真得不识时务,工作踏实卓而不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的最大安慰和荣耀,就是三个孩子。片中通过周家人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传统美德传承和优良家风熏染,为人处事的仁义礼智信,是儿女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无完人,周家父母亦然。周父为人坦荡不卑不亢,但性子急躁脾气大。成年累月在云贵川三线建设工地,一年回来十天半月过个年,还与三个儿女都有摩擦,对秉义的“倒插门”、女儿的“私奔”、秉昆的择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周爸的家长作风,我才来劲了,不然个个都是好人,戏剧冲突如何展开?清友直乐:你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周母则善良温和包容,老俩口才能风风雨雨几十年,“生同枕死共眠”。不过,比起春燕娘的“市井狡黠”(小鱼评语),老实巴交得有点憨包,居然配合那位大妈的馊主意:让秉昆和春燕独处一室,生米做成熟饭地逼婚,为一头热的自家女儿盘算。也是过犹不及,人性两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编</span>导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剧情的交代推进、起承转合、前后呼应上,处理得跳跃而连贯、简洁而清晰,给观众留有一定想象空间,没有平铺直叙的沉闷冗长,这在近于纪年体的长篇叙事中,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上去,没文化没地位的爹妈,培养出了富贵不淫兼济天下的老大和贫贱不移独善其身的老疙瘩,可能吗?剧情一集集下来,演示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心灵轨迹,映射出社会时代大背景的激荡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拟分几篇,主要就一对对夫妻的经历遭遇、情感离合及性格特点等,谈谈个人的感后观。(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