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部2021年7月24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这是国家颁布的关于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消除剧场效应,避免教育内卷,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双减”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前所未有的精准,打出了一组重拳,引发了社会性的连锁反应。这背后,蕴含着国家治理的逻辑转型、学校功能的回归与升华,以及教师本位、学校本位的落实与强化。如何以提升课堂和作业为突破口,以坚实的教学改革行动回应时代的要求?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引领教师探讨教学转型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提升教研品质,经研究决定,中国教育梦特邀请了全国一线教学名师、教研员于2022年3月在临沂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讨,并设计、规划了全国小学语文‘双减’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与作业设计名师教学观摩活动。郯城县第二实验小学六位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观摩学习。</p> 3.5 王崧舟教授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六年前的回忆》观摩课</li></ul> <p class="ql-block">高光时刻一:找“反常表现”,领悟“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一)自主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1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p><p class="ql-block">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表现?</p><p class="ql-block">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格?</p><p class="ql-block">2.哪位孩子在第一个时间节点上发现了李大钊的反常表现?</p><p class="ql-block">(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这是他找到的反常表现,你们应该有补充,就在这一处。</p><p class="ql-block">(2)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p><p class="ql-block">①找到这一处的孩子举手?我们一起来看看。1927年的春天,李星华清晰地记得李大钊的反常表现——(全体男生读前三句话,全体女生读后三句话。)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p><p class="ql-block">②很显然,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反常的神态。孩子们,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未打骂、耐心讲给“我”听) 父亲从未骂过我们,这就是一向——慈祥;父亲从未打过我们,这就是一向——慈祥;当“我”向父亲问一些幼稚的问题的时候,父亲无论多忙总是对我的问题很感兴趣,这就是一向——慈祥;父亲对我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就是一向——慈祥。</p><p class="ql-block">③然而,这一次,父亲的神态竟然是?(含糊)一向的慈祥和突然的含糊,这是多么反常的表现!</p><p class="ql-block">④你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怎样的品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常?(不希望孩子受到牵连、非常关爱孩子)你还体会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度负责、看重革命事业、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就是这一处的反常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自己的孩子是多么的关爱、体贴、细腻,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党的事业无限的忠诚。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再来读一读李大钊的反常神态。(齐读)[板书:神态]正是这样的反常表现,给十六年前的李星华留下了深刻记忆;也正是父亲这反常的神态,给十六年后的李星华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3.有没有孩子在第二个时间节点上找到了李大钊的反常表现?</p><p class="ql-block">(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你找得非常准确。男生读李大钊的话,女生读李星华的话,其他的话老师读。边读边用心体会李大钊身上的反常言行。</p><p class="ql-block">(2)你从哪儿看出当时的形势非常危险?(枪声、僻静的屋子)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谁发出的枪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联系后文我们知道,那枪是敌人打的。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短短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不行,用气声来读,再来:短短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p><p class="ql-block">(3)这纷乱的喊叫分明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形势是多么的严峻。突如其来的一大群人,里面有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这些人突如其来的时候,作为女儿的李星华是什么反应?(紧张、恐惧、害怕)这是普通人都会有的反应。然而,我们看看李大钊。谁来读读李大钊说的话。[请几位学生读]有一点点紧张吗?有一点点害怕吗?有一点点恐惧吗?(没有)谁再来读读李大钊是怎么做的?(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请几位学生读]有一点点紧张吗?有一点点害怕吗?有一点点恐惧吗?(没有)</p><p class="ql-block">(4)普通人,包括自己的女儿,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都会紧张、害怕、恐惧,而李大钊却没有一点点紧张、没有一点点害怕、没有一点点恐惧,这绝对是一个反常的言行。[板书:言行](5)由这反常的言行,你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怎样的品质?(临危不惧、安慰、心中装着女儿)他要告诉自己的女儿,不要——害怕、紧张。你还体会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从容镇定)</p><p class="ql-block">(6)我们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再来读一读李大钊的反常言行。(男生读李大钊,女生读李星华,老师读旁白)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p><p class="ql-block">4.有没有孩子在第三个时间节点上找到了李大钊的反常表现?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p><p class="ql-block">(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次李大钊身上反常的外貌。[板书:外貌]太快了,没必要赶着读、急着读,再用心地读一读。</p><p class="ql-block">(2)那是被捕后十几天后,李星华终于见到了父亲。假如你是李星华,在法庭上见到了这样的父亲,就没什么疑问吗?看着这段写外貌的文字问问。(为什么没戴眼镜、头发为什么是乱蓬蓬的、这么多天为什么还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这些问题都是李星华当时心里真实地泛起的疑问。在这里老师必须给大家也提供一段资料。(学生默读)(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法庭上的父亲还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了吗?你知道法庭上的父亲为什么没戴眼镜了吗?你知道父亲的头发为什么乱蓬蓬的吗?(知道了)按照常态,这个时候父亲的脸应该是怎样的?(无精打采)因为他收到了非人的折磨。(憔悴)因为他收到了非人的折磨。然而孩子们,十六年后的李星华清晰地记得,在法庭上见到父亲的面容是这样的,一起来读: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孩子们,把“平静而慈祥”圈出来。这绝对是一个反常的外貌。</p><p class="ql-block">(4)由这反常的外貌,你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怎样的品质?(心中装着家人)他不希望家人担心害怕,所以他才有着——平静而慈祥的脸。你还体会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有什么样的品质?(坚贞不屈、意志坚定、忠于党、忠于革命、无私无畏)5.这些反常的神态、反常的言行、反常的外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的柔情,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1)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反常的神态、反常的言行、反常的外貌背后,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李大钊?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2)就在法庭上,女儿李星华却在父亲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精神!李星华知道,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李星华知道,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她们讲的——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3)注意到“平日”这个词儿了吗?什么叫“平日”?(平时的日子)这个“平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年春天,在那个形式非常严峻的时候,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而此刻、现在、就在法庭上面,李星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回读三遍)</p><p class="ql-block">高光时刻二:分组写话,升华情感</p><p class="ql-block">1.李星华清晰地记得,庭审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他的父亲即将离开法庭时,父亲“望了望”他们。谁能在“望了望”前面加一个词?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深情地、长久地、心疼地望了望他们。</p><p class="ql-block">2.当李大钊深情地、久久地、心疼地望着自己的家人的时候,我想,他一定有心里话想对女儿说。而当李星华看见父亲深情地望了望自己的时候,我想,她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父亲说。孩子们,请拿起纸笔,第一二两组走进李大钊,写一写他的心里话;第三四两组走近李星华,写一写那一刻她的心里话。[配乐]星儿: 爹:</p><p class="ql-block">3.把笔放下。不管你写多写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就成了那个人。打了星号的“李大钊”请起立,打了星号的“李星华”也请起立。孩子们,把你们温柔的目光送给我们的“李大钊”和“星儿”,让我们一起听一听那一刻,李大钊和李星华的心里话。(学生展示写话)点评:①我们在这对父女的身上看到,他们的心都被一种神圣的力量占据着。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李大钊身上的革命精神;“杀了李大钊,还有后来人”,这是李星华的觉悟。③星儿听到了,爹听到了。</p><p class="ql-block">4.虽然他们俩一句话都没有说,然而他们的心却这样永远连在一起。孩子们,父亲李大钊就这样走了,永远走了。实际上,李大钊走的那个日子,在文章开头就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那是在——1927年4月28日。然而当我们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李星华会把十六年前的这一切记得这么清楚。4月29日,母亲、星华在报纸上看到4月28日她们的丈夫、她们的父亲已经永远地走了。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是——4月28日,那一天将永远深刻地印在李星华的心上。</p><p class="ql-block">5.她只是希望你们记住那一天吗?她更希望你们记住的是什么?(要将革命事业完成、对革命的信心、无私无畏为革命奉献)她更希望我们记住的是李大钊身上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精神![音乐:红旗颂]</p><p class="ql-block">(1)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光是在李大钊一人身上体现,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李大钊一样,发扬这样的革命精神。看: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的二十二名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奋不顾身,冲向敌人,夺取了红军长征的又一次关键胜利。他们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教师读第一段,那是因为——](学生齐读第二段)</p><p class="ql-block">(2)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光体现在李大钊一人身上,不光体现在红四团的22位勇士身上,看:1947年1月12日,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组织,共产党员刘胡兰毫无惧色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她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教师读第一段,那是因为——](学生齐读第二段)(3)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光体现在李大钊一人身上,不光体现在红四团的22位勇士身上,不光体现在刘胡兰身上,看: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暗堡,使胜利的红旗高高飘扬。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读第一段,那是因为—](学生齐读第二段)</p><p class="ql-block">(4)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光在李大钊身上、在红四团身上、在刘胡兰身上、在董存瑞的身上,看: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1998年,举世罕见的洪灾肆虐全国。人民子弟兵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众志成城,创造了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伟大奇迹。2020年,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生死,逆行而上,奋斗在抗疫的最前线。所有这些人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6.孩子们,这样的革命精神一定还会继续发扬、继续光大,因为这样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板书:不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必将永远——不朽。因为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这样的信念(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讲座</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崧舟教授分别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体系”“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要求”“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分享了他专业独特的见解。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体系方面,王教授认为需要聚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要求的梯度性及编排的灵活性。“革命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要素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语文教学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王崧舟教授表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革命文化教育的语文途径,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丰富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p> 郑勇老师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守株待兔》观摩课</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郑勇老师所授《守株待兔》,以读代教,以读促学,读的环节层层递进去,让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朗读中言语能力得到生长。尤其最后郑老师仿写的一段文言文,很绝妙。</p>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聚焦言语能力生长的单元教学》讲座</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郑勇老师从文本意图、作者意图、教者意图和国家意图四个角度聚焦学生言语能力生长。以读为本,将读贯穿教学的始末,不仅掌握了文言文朗读技巧,更提高了文言文朗读的韵味,获得迁移运用的自我表达,在朗读上做到熟烂于心,把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p> 张中良老师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花钟》观摩课</li></ul>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课堂风格幽默风趣,以题导学,抓住课后习题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紧扣且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拔节生长,既锻炼了口语能力,也进行了扎实地练笔,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乐学。</p>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何设计小学语文四类作业》</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应用类作业。以《花钟》为例,一个难点是关于关键句和中心句的理解,首先学会找到关键句,明确关键句并不是只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要看后面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再学会找到关键句后去除无用信息进行提炼,最后是两句关键句如何合并成一句来概括段意。</p><p class="ql-block">2.鉴赏类。以《伯牙鼓琴》为例,“巍巍高山”会补充“依依杨柳、滚滚波涛、皑皑白雪”,这么多可写的为何选用“太山和流水”,落于“志”上,古人志在仁者和智者,因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以“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批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p><p class="ql-block">3.探究体验类作业。以《蜘蛛开店》为例,可以让孩子们总结蜘蛛的教训进行开店的探究体验。</p><p class="ql-block">4.跨学科类的作业。走进古诗词,站在农历的天空下放歌。</p> 3.5总结 <p class="ql-block"> 今天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亲近王崧舟教授的课堂了,在这样一篇有距离感的回忆性文章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到文本世界中去?难文浅教,并非停滞于表面,而是深入浅出,王崧舟教授的执教给了观摩教师作了很好的示范。在整节课设计上,王崧舟将核心目标巧妙地贯穿于全文、利用情景创设,带领着学生走进李大钊及其女儿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文体主线的展开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着先烈的革命信仰与革命气节,润物无声一般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浸润与陶冶。相信小伙伴们都有不同的收获。</p> 3.6 张学伟老师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楼春趣》观摩课</li></ul>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从“趣”入手,梳理课文顺序为捡风筝——取风筝——放风筝,着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研究宝玉和丫鬟们的言语和动作。</span>从“捡风筝”中看出宝玉、探春、黛玉、紫娟的关系融洽,又从一波三折的“取风筝”中看出宝玉的不顺气,最后从“放风筝”中看出各人的不同气,宝玉孩子气,黛玉抑郁气,紫娟的义气,探春远嫁的命运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们的朗读能力和发现能力,最后拓展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湘云醉卧》,这节课的“趣”不及《红楼梦》的万分之一,让孩子们课下继续阅读。</p>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山处处埋忠骨》观摩课</li></ul> <p class="ql-block"> 张学伟老师通过各种资料的铺垫和朗读奠定了全文的的感情基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主席内心的心理活动,而不需要我们不停地去追问,逼着学生去感受。开课和结尾的巧妙呼应,读写结合的语言和情感输出,张老师的课,使老师们体会到了他的教学设计的精妙和用心,更使在座师生感受到了毛泽东一家人革命精神的传承,触动人心、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br></p>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活——打开语文教学的“黑箱”》讲座</li></ul> <p class="ql-block"> 张学伟老师随后做了《生活-打开语文教学的黑箱》的讲座,他借助习作和文言文的教学素材来强调生活的重要性。作文要跟生活架起一座桥梁,只有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留心记录,才能早就好的习作素材。张老师让我们明确了“语文即生活”。他引经据典,鼓励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故事,找到生活中的点滴素材,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做好以德树人的引领,同时积极传承中华的经典文化。</p> 林志芳老师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观摩课</li></ul> <p class="ql-block"> 这一课是古诗词《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是宋代的王观。林老师却以一首王立春的现代诗《你在烟花那边》开篇,让孩子们寻找藏在现代诗里的古诗词,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古诗词的窗,让诗中的“孟浩然、李白、烟花、孤帆、黄鹤楼、长江水……讲述着“古诗词重述”,即运用原诗词中的典型元素,并且加入新的想象和创作。接着,林老师简单讲解了词牌和词题,并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诗词。然后,别出心裁地让同学们听了一段音乐—《柳永-雨霖铃(琴箫)》,并问:“用这首曲子来给《送鲍浩然之浙东》作朗诵配乐,是否合适呢?”孩子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不得不督促自己进一步打开各方触角,去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感受这首诗词的节奏和情感。带着这个问题,林老师用她一贯的娓娓道来、文质兼美的语风,带领孩子们一同品味了这首词的情感。林老师抓住了词中的“反用比喻”的写法和“江南的春天”的意境,对比其他写“送别”、写“江南春”的诗词,并联系王观和鲍浩然的背景,让大家深刻领会到:这首送别词独树帜,没有“把酒相送”,没有“折柳送别”、没有“长亭更短亭”,送别的时节也不是寒冷凄清的,不是“北风吹雁雪纷纷”,也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有不舍,但是更多的是美好的祝福和祝愿。自然,那首凄冷的《柳永-雨霖铃(琴箫)》是不合适的。于是,林老师带给我们另外一个曲子,伴着美好悠扬的中国曲,孩子们熟读成诵,将本首诗吟诵得温婉而清丽。“山水重重,路途遥遥”<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鲍浩然日夜兼程,他真的</span>回到江南,赶上了江南的春天,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运用林老师的“古诗词重述”的方法,纷纷写下了自己的现代诗《你在浙东的春天里》,语惊四座,不得不让人折服。</p> <ul class="ql-block"><li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课文》讲座</li></ul> <p class="ql-block"> 林志芳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讲座《诗歌教学的文化自觉》,主要谈她这堂《送鲍浩然之浙东》背后的设计思考,以及她对诗歌教学的文化自觉的一点想法。林老师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都是独具匠心的。她也通过一种“古诗词重述”的方式,打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窗口,让古今互文,今夕相认。在诵读赏析部分,也是特意而为之,整堂课运用了三次音乐,作用分别是任务驱动、配乐朗诵、造境渲染。</p><p class="ql-block"> 另外,林老师提示我们注意细节的处理和方法的选用。首先,课堂中倡导小切口提问,不建议课堂中问很大的问题,比如读完后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觉”。其次,课堂的中要注意提取“象”,营造“境”。再次,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课堂叙事”和“教学修辞”。课堂叙事,即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带孩子想象诗歌可能的一种情景。这样的叙事,既是对课文的补充,又是对孩子理解课文的深化。教学修辞,是林老师在论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把文学创作时的一些手法,比如:首尾呼应、留白、层递、突转、并列、反复等,用到教学设计当中来,在结构与结构、板块与板块之间,形成一种巧妙的关联,达到一种艺术化或者审美化的效果。接着,林老师拓展了她的匠心之作——《一起读诗》、《小学生小散文100课》。历时两年,几易其稿,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高品质的阅读滋养孩子长长的一生,让他们眼神清澈,文辞典雅,让我们所有人不至于因为过度忙碌而忘记仰望星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什么)</p><p class="ql-block">1.语言表达特点:清丽 新奇</p><p class="ql-block">2.词作所蕴含的情感与情绪:轻松诙谐、不舍与祝福。“诗召唤我们理解又拒绝我们理解”。</p><p class="ql-block">3.古诗词重述:今昔相认</p><p class="ql-block">二、教学设计的构架(怎么教)</p><p class="ql-block">1.“古诗藏在这里面”——古诗词重述</p><p class="ql-block">2.释解赏析诗词,总结文言词“之”的用法</p><p class="ql-block">3.诵读赏析诗词,体悟词作特点(配乐建议、诵读)。留在脑海中应该是原文的声音。</p><p class="ql-block">4.课堂写作与交流。</p><p class="ql-block">5.拓展延伸。</p><p class="ql-block">三、细节的处理与方法的选用</p><p class="ql-block">1.小切口提问。“浙东”只在题目中出现,词中有哪些词句替代?以此整体感知。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一句很有特点,有出现两次“异”。</p><p class="ql-block">2.课堂的“象”与“境”。“象”指画面指形象,“境”指意境。刻意营造江南春的画面,看到是什么样,“象”的叠加就是“境”。</p><p class="ql-block">3.课堂叙事与教学修辞。拿一个修辞为例,突转。比如可以看看蒋军晶的突转。比如《长城》前面不断地铺垫,把气氛炒热,让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点,用一个标点符号表达,是❗️,那文中有几个感叹号呢?一个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本课是一篇说明文。</p> 3.6总结 <p class="ql-block"> 今日所感是语文课堂,一定要重视“读书”和“读诗”。在林志芳老师报告«大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课文微观»中,特别强调“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是语文教学中“形象”“语言”“思维”“想象”的汇聚点,没有读书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而各位专家们的课堂也再次印证了这读书和读诗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林老师一出现,便自带诗词的氛围,林老师一出声,便自带诗词的韵味。整堂课林老师娓娓道来,营造了一个审美场域。最令人印象深刻是这些话“山水迢迢,路途遥遥,鲍浩然日夜兼程真的赶上了江南的春天,那该是一个早晨吧,当船在江面上行驶,近了近了,浙东就在眼前,他的家就在眼前,他感到迎面而来的是杨柳微风,伸出手,握在手心的是杏花微雨,马上就要到家了,谁在等他?眉眼盈盈……”太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