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抱怨说“现在好听的歌太少了,过去那些老歌多好听啊”。真是这样吗?还拿食物来比喻:某位大叔抚摸着自己圆润的腰身感叹道:“我们小时候那粉蒸肉、那糖醋里脊可真好吃啊”,遂呼朋唤友赴某老字号饭庄照单点上。众食客吃后暗自嘀咕:怎么没小时候的味了?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物以稀为贵”嘛! <br> 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一年产生多少新歌?百度一下,2020年是74.8万首!意味着每小时有85首新歌出现!谁能听过来?既然没听过甚至压根就不知道,那怎么判断没有好作品或者都是平庸的作品?三、四十年前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主题歌就可以响彻华夏大地。而今天就连汇聚了各路高手来编创、投入巨资制作,再运用所有传播手段轮番“轰炸”向人们灌输的冬奥歌曲又有几人记得呢?今天的世界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都是爆发式的增长,面对天文数字般的文化信息,我们渺小的个体就像井底之蛙井底之虫井底之尘一样微不足道,可不敢再随便说没有好歌没有高人了!而更悲惨的是不知有多少好歌及能人还没有冒出头就已经被流行的浪潮给拍下去了。<br> 三四十年前,写完歌曲旋律而要制作出来变为成品是真难啊!就算自己把配器总谱写好了,可是歌手、乐队(或者键盘)、录音棚和录音工程师那个环节都不能缺少。最后终于凑到一起了,可录音时歌手唱错了一个词或者某位乐手咯噔了一下,得!从头再来吧。最后连滚带爬终于录完了,可回放一听是缺憾无限。而今天呢?做音乐人是真幸福啊!谁的硬盘里都有几个T的世界一流乐团的音色采样;各种制作软件是超级强大让人应接不暇;过去那种高大上的音乐制作方式,已经普及为手工小作坊式的个体行为。所以音乐制作的门槛低了,作品数量当然会爆发式的增长了,再加上各种网络传播方式,面对海量的鱼龙混杂的选择,最后就是没法选择了。<br> 记得我年少时,第一次和小伙伴围坐在一台78转的黑胶唱机旁,被听到嘎吱作响的噪音大于乐音的《梁祝》感动的热泪盈眶;第一次听到开盘录音机播放出的单声道古典交响乐惊叹咋舌为天籁之音。可今天即使聆听用5.1声道的极品音响设备所播放的世界顶级乐团的演奏录音,我们居然是心静如水而对录音和演奏等技术问题锱铢必较。所有这些都指向了现代人类的通病:审美疲劳!所谓好吃、好看和好听永远是相对的,或者反过来说相对于审美主体,“好”是一个变量而非常量,这个变量是随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变动而变化的。<br>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等之流没什么非凡才华的职业音乐人,就少了很多自扰的烦恼,该干什么干什么吧,作品火了是运气,没什么反响也是命,你就认了吧!古往今来多少大师大作可能都默默无闻灰飞烟灭了。自己的工作和付出能为当下,能为你所认知的人们所认可就非常荣幸啦!<br> 话虽如此说,但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的变迁,我还是认为音乐创作会朝着看似相反的两个方向延展,一是表现手段更丰富多样制作更精良,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更单纯更质朴(或者说发音材料更本真,呈现方式更简洁)。人们不会觉得哪个平庸的纯midi制作的音乐好听(尽管它也是现代的高科技的),可有时我们又会被某个“原生态”歌手单纯粗粝的声音所感动。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努力方向,其实殊途同归,最后目的就是为了如何让音乐被更多的人在更长久的时间里说好听!<br><br><h5> <u></u><i></i>2022.2.26于海南澄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