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增值 ——滨城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大单元教学”课例打磨活动纪实

滨城区第二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h3> 为进一步实施滨城区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促进全区小学数学老师的专业成长。3月4日下午,滨城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大单元教学”课例打磨活动在学院附小举行,滨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刘居民老师、一小教育集团刘国辉副校长、滨州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赵媛美老师及区小学数学工作室全体老师参加研讨会。</h3> 第一节是由李慧丽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李老师从问题出发,通过提问“9件衣服需要多少个扣子?能解决吗?需要知道什么?知道这个条件后还能求出什么?”一下子抓住了不同的类型的问题解决的关键之处,本质是从多到1,从1到多。李老师果断的让学生思考和提问,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新的教学。学生借助直观图,将数据到数量关系进行梳理,把知识系统化,构建出数学模型“每份数×份数=总份数”。 刘静静老师在李老师为孩子们构建起“每份数×份数=总份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执教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这节课,本节课,整体注重数学模型的再构建和抽象意识的培养。首先,通过三个具体的例题,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单价x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式,接着又引导学生类比推导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在拓展环节,刘老师又进一步借助“单价x数量=总价”这一模型类比推导出“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两个数学模型,最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三个模型,不难迁移到上节课的学“每份数×份数=总份数”,追本溯源,模型的背后是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几相加。 两节课后,在刘老师和赵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针对“数量和数量关系”这一数学模块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展开了讨论,从数学模型思想到数学归纳思想,从新课标研读到学习目标的确定,从两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到老师课堂中的某一句话如何说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课堂终究是为学生服务的,基于学生,评于学生。<br><br>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然而,它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br>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学期,新希望,新征程,大单元教学作为新生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向,我们应乘着滨城教研“强课提质”的翅膀奋力飞翔,让课堂教学和谐而充满生机。

份数

学生

数量

滨城区

数学

单元

教学

单价

数学模型

总价